郑州发展空港经济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5-05-30董志尚
董志尚
[摘 要]国务院批复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河南省经济腾飞的一个历史机遇,郑州空港经济区依托新郑机场,是推动国际经贸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增加就业水平、实现中部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平台。文章研究了郑州空港经济的内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势,梳理了郑州发展空港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面临压力,为发展郑州空港经济提供借鉴。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空港经济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5.042
1 郑州空港经济区面临的机遇
1.1 航空物流发展拥有巨大潜力
我国现在出口产品是电子产品、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共同发展,这些产品产生巨大的航空物流需求,为航空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中部三大航空港区中,郑州航空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与武汉航空港区和长沙(黄花)航空港区相比,既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又是全国七个公路主枢纽之一的郑州,地势平坦,是华中区域交通核心城市。京广、龙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在公路建设方面,郑州是京珠、连霍高速公路以及国道107线、310线交汇点。郑州航空港区具有四通八达、十分便捷的交通优势。一方面,可以使郑州航空港地区辐射到整个中原城市群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增加航空港人流、物流的汇集,有利于机场客货吞吐量的增加和航线网络的完善。另一方面,公路、铁路、航空综合交通网络的形成使得航空港发展空陆、空铁联运体系,构建现代化国际物流平台成为现实。
1.2 新型生产方式为航空港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机遇
进入21世纪,全球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温特主义引领着全球产品链、价值链和标准链从垂直整合转变为水平整合,专业化、模块化成为新经济跨界服务的产业法则。温特主义以高新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控制并整合全球的资源,使得产品在其最能被有效生产出来的地方以模块化方式进行组合的生产方式。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潮中,中国赢得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并且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各类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我国东部部分产业出现了向中西部转移的大趋势,外商投资也呈现从东部向中西部特别是向中西部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开发区转移的趋势。航空港区作为在中原城市群崛起中起龙头带动作用的地区,应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借助机场航线网络的通达性和交通方便快捷的优势和高起点、国际化标准建设的航空港区各功能园区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成为承接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西部转移的前沿阵地,发挥空港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1.3 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三基地一枢纽”,要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201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又公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要将沿长江、沿京广、沿京九、沿陇海四大经济带和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6大城市群作为重要增长极加以培育。对于空港区发展的核心新郑国际机场来说,作为中部地区的区域性枢纽机场,是国家中部崛起中的一个重要战略基础设施和对外交往的窗口,必然引起河南省、郑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更大规模和更高标准进行机场基础设施建设,航空港区也可以在基础设施投入和高端项目引进方面得到更多的国家层面的财政、金融、土地等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这样就有利于具有临空偏好性的省级乃至国家级重点工程和项目落户航空港区,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1.4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拉动
中原城市群战略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落实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正在进入国家宏观战略视野。“中原城巿群”作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涵盖郑州、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潔河等河南省内几座城市。在我国中部地区位于首位,在全国十五个城市群中位于第七位。中原城市群战略是郑州航空港区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首先,通过城市群内密集快捷的交通网络,将进一步凸显郑州机场的区域枢纽机场定位,促进航空港地区的客货吞吐量的增加和为相关产业尤其是航空物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其次,通过城市群内各产业带的协调互补发展,可以和航空港区产业发展提供产业互动和配套。由于中原城市群内只有洛阳和郑州两个民用机场,郑州机场己形成独有优势,不存在城市群内的机场竞争,因此,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将为航空港区的发展形成持续的拉动。
2 郑州空港经济区面临的挑战
2.1 运输系统衔接存在问题
航空运输与陆地、水上交通运输系统的衔接存在一定风险。空中航线的覆盖率与航班频率提高了航空物流的货运量,而高速、便捷的把货物运输到客户手上,需要陆地、水上交通运输系统的大力支持。就郑州航空物流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规划》要求“大力发展卡车航班,建设区域性卡车转运中心,打造航空货物‘门到门的快速运输系统”,卡车航班采用“一单到底”、包车随时发运的操作模式,凸显成本低、选择多、方便快捷的优势,但是却增加了“铁、公、机”无缝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2.2 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发展抢占份额
随着货运运输格局的调整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已经逐步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四分天下的格局。据统计,2012年我国铁路货运量为39.04亿吨,2012年我国公路货运量达322.13亿吨,2012年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为97.4亿吨。铁路运输因其载运量大、不宜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突出优势;公路运输因其灵活性强、建设投入低、宜于实现“门到门”运送的突出优势;水路运输因其成本低、能进行长距离货运、载运量大的突出优势,占据着我国物流市场主流位置。航空运输方式与铁路、公路、水路运输方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快”,但是随着京广高速铁路、郑州到西安的高速铁路的通车和近两年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对航空物流的发展造成威胁,特别是火车提速也将争夺部分航空物流市场份额。
2.3 临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机场周边经济发展缓慢,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周边地区还没有形成临空型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居多。航空港地区的企业主要以食品加工、医药制造、钢铁加工等为主,并且处于这些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这些产业外向型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需要航空运输的货物比例较低。大枣是新郑特产,航空港聚集了一批大枣加工企业,还有众多枣产品零售商,这些企业的档次普遍偏低,临空产业特色没有体现。此外枣林作为“郑新枣乡”的特色,用地范围内广泛分布,需要加以保护,从而对临空产业用地造成了一定限制。按照航空港区发展规律,机场周边应该发展具有临空指向性的产业,如航空运输服务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这些产业附加值高,具有较强的临空偏好性。传统产业在新郑机场周边发展,将浪费新郑机场这一特殊资源,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的出现。
2.4 人才技术支撑不足
按照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规划,其核心区主体为356平方千米的航空城,主要发展航空服务保障和维修、飞机零部件制造和航空租赁等航空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以及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城市配套服务业。而以上航空产业和配套服务业的建设,必须有上下游产业配套的硬件支持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软件支持。目前,在上下游产业的完善性方面和科研开发能力方面,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均处于劣势,需要通过政策引资,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持续性;吸引高端产业落户,培养引进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晓利.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航空物流发展策略——以郑州为例[J].企业经济,2014(4).
[2]成汹涌.郑州临空经济建设中的“瓶颈”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5(4).
[3]沈国军.郑州航空港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