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道路”成为世界研究重点

2015-05-30

新传奇 2015年44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主义学者

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以及政府机构改革,逐步实现治理方式的转型。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阶级的政党发展成为一个人民的政党,政府的目标则是一个不太遙远的“和谐社会”。

在2015年度最有世界影响力的30种中文图书中,最有世界影响的一本书当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由于这本书以中国现任领导人的名义,集中地向世界阐述了未来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发展方向的思想理念,受到海内外的高度关注。

最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讨论越来越多,国外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也更加重视,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党,因此,要真正对中国问题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就必须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

这样,海外许多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不断深化,由此导致海外“中共学”迅速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社会更加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也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提升国际形象。

展示令人惊讶的适应能力

西方学者认为,中共从总体上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政党,其意识形态色彩非常鲜明,和西方政党完全不同。

俄罗斯学者费奥克蒂斯托夫、季塔连柯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理论工作的中心课题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中,而此后中共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中形成的。

当然一些学者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在意识形态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日本的中国问题专家藤野彰认为,中共十六大党章和十五大党章相比,在表述中“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传统主张被删除,这意味着中共放弃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思维。

西方学者也认识到中共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及其创新。新西兰学者安琳·玛丽·布雷迪认为,中共通过娴熟地利用传播工具和宣传技巧成功地加强了自身合法性,增强了执政能力。她认为,中共的宣传和思想工作并非如许多学者所言的弱化与衰退,在经济与社会转型中,中共宣传工作依然是体制的生命线;其宣传方法与思想工作吸收了许多新方法和新手段,并善于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从而缔造了强大而具有现代性的宣传系统,为中共合法性提供了稳定因素。福克·哈迪认为,中国共产党显示出令人惊讶的适应能力,党的领导能以务实精神对国家意识形态进行重新塑造,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海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国政治体制的特征及改革、中国经济变化对中共的影响,中共社会治理能力等问题。

许多学者用“权威主义”理论来解释中共领导体制。凯尼思·莱布丝尔和迈克尔·奥克森伯格提出了“分化的权威主义”观点;爱德温·A·温克勒提出了“柔性权威主义”的观点。美国学者郭苏建提出,后毛泽东时代以来的中国是走向权威主义统治的过程。后来,迈克尔·奥克森伯格发表了《中国的政治体制:21世纪的挑战》一文,对中国新权威主义做了系统的研究。

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以及政府机构改革,逐步实现治理方式的转型。德国学者托马斯·海贝勒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人民的政党;在意识形态上,政府的目标则是一个不太遥远的“和谐社会”。

向世界阐述未来中国发展道路

随着新一届领导人上台,其执政理念也备受海外关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便可以看作是十八大之后中国政府新一届领导人执政理念的集中展示。

在政策阐释方面,如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内涵。在涉及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政策,用“两岸一家亲”来表述,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关系的理念,活用到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发展关系。

再如涉及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如“继17世纪的‘万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气管道成为联通两国新的‘世纪动脉”,将中俄油气管道建设与17世纪中国与俄罗斯的茶道贸易结合起来,赋予了中国与俄罗斯关系的历史内涵。

如从严治党方面,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干部教育实践活动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其中“修身”一词是中国儒家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行走坐卧的日常生活中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是几千年里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道德规范。

曾国藩日记就是中国士大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身的最好记录。用“修身”一词来管理和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如同照镜子、洗澡、治病,在当今复杂而多元的世界里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可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启示意义在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离不开中国哲学、历史与文化的土壤基础,离不开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将二者结合起来,是创造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必由之路。同时,将学术与宣传、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恐怕也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获得世界影响的最有价值的启发。

通过改革更好地应对挑战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认为,中共在改革过程中一直处于收缩与调适的双重过程之中。

对于中共来说,通过改革对执政政策进行收缩与调适,既是消极被动的,又是积极主动的。正是通过这种改革,保证了中共能够继续执政,甚至加强了其执政地位。

他认为,中共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调适性和灵活性,改革的继续落实将会进一步巩固其执政地位。美国学者裴宜理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突发性公共危机时表现出惊人的管控能力,从而能够巧妙化解各种社会问题,并使之成为权力再生资源。

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表明,中国国家体制的健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共产党的创新与适应能力,这与它是否持务实主义的态度密切相关。

美国学者阿列克谢·舍甫琴柯认为,中共面向市场作出了“创意性导向”的适应逻辑。瑞典学者金山爱认为:“中共正在使用市场力量重新塑造自己,已经证明了自己比人们所称赞的更富有创新精神。”美国学者布鲁斯·迪克逊认为,中国共产党变得比以前“更具适应性和坚韧性”,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来加强自己的权威,例如改造和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的素质和结构,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分子入党,重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等。

国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前景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作出了各种预测。多数学者对中共长期执政表示乐观。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正在逐步演变成一种混合体制,它将东亚新权威主义、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拉美社团主义等要素与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列宁主义政治体制相结合,从而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中共如果通过改革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那么其执政地位仍然是非常稳固的。

(《中华读书报》2015.10.21、人民论坛网2015.10.18)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主义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学者介绍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