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良好的入厕习惯
2015-05-30于书艳
于书艳
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经常有许多孩子尿裤、拉裤现象,这虽然跟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原因有关,但更主要的是有的幼儿是自知有尿,却不往厕所里去。有的幼儿是做游戏太投入而忘了上厕所等等。幼儿如厕的主动性、责任感太差。过去老师最常用的方法是提示和反复讲道理。开展“培养3~6岁幼儿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实验课题以来,我们开始研究解决老问题的新方法,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策略,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从创设情景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调动内心体验的认识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卫生体验,强化卫生意识,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入厕习惯。下面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谈一下具体做法和几点体会:
一、积极引导,调动幼儿入厕的主动性
现在对数家长觉得幼儿年龄小,什么事都包办的太多,特别是在入厕问题上,使幼儿养成主动上厕所的意识太差,依靠成人提醒或帮忙的心理太强,对于上厕所视若他人的事,与其乏味的讲道理,还不如让幼儿进入游戏角色丰富幼儿的卫生经验。我们班幼儿最爱绒布玩具,比如小鸭、小猫等动物玩具。有的幼儿睡觉也愿意抱着玩具,这些可以说是幼儿生活中最近、最自然的小伙伴。我们何不用这些玩具来做游戏,调动幼儿入厕的积极性呢?于是我们发动幼儿从家里带来自己最喜欢的绒布玩具。有的幼儿喜欢抱动物玩具,有的幼儿喜欢给动物玩具洗脸、梳头、尿尿和擦屁股,利用这一游戏,我们鼓励幼儿照顾好自己的“朋友”。帮助它们大小便。幼儿非常乐意做这件事,隔一段时间,就有意识地给动物玩具尿尿,我们便提醒幼儿,小动物跟小朋友一样,当你上厕所尿完尿的时候,他也想去,我们小朋友要帮助他。如果你自己忘了上厕所,那么小动物就会尿到裤子里面啦。所以关心小动物上厕所成了幼儿一大任务。上厕所大小便,也成了幼儿的主动意识。一个幼儿跑过来反映“好朋友”大小便的次数,其他幼儿也纷纷跟着学,这也是幼儿大小便的次数。
看到幼儿游戏兴趣这么高,为了巩固幼儿的亲身体验和卫生兴趣,我们又精心制作了互动墙饰“我和我的好朋友”,作为幼儿入厕次数的记录表。把幼儿最喜爱的小动物制作成漂亮的图片,贴在伸手能够够得着的厕所墙壁上,写上幼儿的名字,用吹塑纸做成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小盆散放在盘子里,幼儿入厕一次,就自己挑选一个最喜欢的盆子,把它弄湿贴在墙上。便于老师掌握孩子在大小便的次数,也可据此推算幼儿的身体状况和饮水量。每日离园前请家长参与游戏,与自己的孩子共同数小盆数,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和引导。这样,不用老师提醒,孩子们入厕更主动了。
二、尽量减少幼儿入厕心理负担,教给幼儿入厕方法
幼儿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我们不能让孩子一下子顾及所有事,要细致地搭设台阶,才能使孩子真正学会自理,学会自我保护,感觉自己是能干的。比如,考虑幼儿自理能力不够强时,如果把一整卷卫生纸放在厕所里,幼儿因撕纸困难,可能会影响幼儿脱裤、迈便池,甚至可能会出现危险,我们便为幼儿提供撕好的卫生纸。请家长不要给幼儿穿带拉链的裤子。要穿易于穿、脱的裤子。有的幼儿没有迈过便池就急于脱裤子,这样幼儿难于上台阶,可能对入厕产生心理负担。我们便以小动物玩具为主人公,把入厕程序编入故事,教给动物拿好卫生纸,登上台阶,迈便池,脱下裤子,把裤子往前兜好。注意裤腿别踩在地上的正确入厕方法。根据孩子的情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排值日表,为大家服务,轮流负责提供卫生纸和帮助等。这样,幼儿在丰富的生活中得到了锻炼。
三、使幼儿懂得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礼让
教育幼儿当别人有了不高兴和难于开口的事情,应该关心、帮助他,而不能故意去宣扬别人的缺点,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如果是因为幼儿贪玩,没有及时上厕所,或是胆小,老师在上课或组织小朋友玩游戏,不敢说上厕所,教师应让幼儿知道有了便意应立即上厕所,不能因贪玩和胆小而憋尿。周围小朋友如果发现应告诉老师,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助这位幼儿攻克难关。让小朋友们帮助他记住上厕所。对于小朋友的友好帮助,老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为防患于未然,老师也可以编一个反面故事,让幼儿指出错误之处及怎样改正,并且让幼儿讲一下,自己尿裤的感受(非常不舒服),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提高认识水平。让幼儿知道和感受到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对于小便急时,可与他人协商“我等不住了,能先用一下厕所吗?”征求别人的谦让。如果人多都急着上厕所时,应该做到不争先、不拥挤,依先后顺序入座,在平等互助的环境里容易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四、培养幼儿按时、及时大小便的习惯
幼儿按时及时大小便与否,直接关系着幼儿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请来了保健医生,向幼儿讲解大小便的时间,教育幼儿养成定时大小便的习惯,在集体活动前、饭前、睡觉前上厕所,有大小便时应主动及时地上厕所。幼儿认真地把保健医生的话记在心里。可是幼儿控制力有时不够,有时还是不能及时入厕,于是老师给予适时、适量的提示,并且委派了值日生,来监督小朋友的入厕行为,以强化意识,最终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几点体会:
1.应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这是教育的前提。
2.应从小处着眼,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从细微处入手,为孩子主动学习搭建适宜的平台。
3.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主动学习,老师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真正实现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