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其后》看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
2015-05-30黄薇
黄薇
摘 要:明治大正期间,涌现了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他们接受了近代的教育,物质生活优越,却在探寻“自我”的道路上备受煎熬。夏目漱石的《其后》正是讲述了这样一位明治青年的“自我”觉醒。其中,也体现了夏目漱石自身对于“个人主义”思想的探索与思考。本文以《其后》为研究对象,从“自我本位”,“自我”与“自然”,“自我”与“他人”三个方面考察了《其后》中的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
关键词:《其后》;夏目漱石;个人主义;自我;自然;他人
《其后》是夏目漱石第一部“三角恋”模式的恋爱小说。之后的《门》、《心》都继承了《其后》,描写主人公“三角恋”的纠葛,展现主人公的“自我”觉醒和确立。夏目漱石也通过一系列的“三角关系”的恋爱小说,不断构建夏目漱石式的“个人主义思想”。但是,《其后》、《门》和《心》无一不以悲剧收场。《其后》的代助虽遵从的“自我”的意志,却众叛亲离,被社会孤立。《門》和《心》的主人公更是受到社会的谴责,甚至自杀。夏目漱石在《其后》之后,逐渐步入“我执”的泥潭。本文以《其后》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并试图寻找夏目漱石晚年陷入“我执”的原因。
《我的个人主义》(1914)中,夏目漱石将“自我本位”阐述为他个人主义的第一义,即,强调“自我”的优越性,以“自我”的意志为一切行动的标准。《其后》中,“自我本位”首先体现在代助的珍视“自我”之上。他珍视自己的肉体、健康和头脑,认为“自我”拥有超越他人的优越性。同时,他坚守“自我”,拒绝为生存而工作,拒绝父母之命的婚姻,“背叛”朋友,选择了自己的真爱。这些都缘于“自我本位”思想。由此亦见夏目漱石对于“自我”的重视和坚守。
夏目漱石的“自我”是建立在“自然”之上的。他的“自然”拥有多重性。《其后》的“自然”可以阐述为“自我之自然”、“超越之自然”以及 “阴暗之自然”。
“自我之自然”指人的本能,即人的意志无法控制的欲望。在《其后》中体现为代助对于三千代的爱。代助为朋友平冈放弃了三千代,经历了三年的身心煎熬之后他明白,对于三千代的爱是“自我”的本能,于是他选择遵从“自然”的召唤,夺回所爱。“自我之自然”为坚守“自我本位”提供了生理上的依据。
代助对于三千代的爱虽出于“自我之自然”,但是却不符合社会伦理。夏目漱石在“自我之自然”之上,构建了“超越之自然”。它超越所有人为的规则(社会、道德、伦理),凌驾于“自我之自然”之上,统帅一切。它要求“自我之自然”必须归顺于自己。所以,代助选择了三千代,不仅是遵从“自我之自然”,也是遵从了“超越之自然”的表现。夏目漱石以此解释了代助的行为,不仅没有违反伦理,而且顺应了“自然”的召唤。“超越之自然”为“自我之自然”建立了坚实的后盾,也为“自我本位”提供了伦理上的合理性。
“超越之自然”有赋予“自我本位”合理性的“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即,“阴暗之自然”。代助出于朋友的义气,将真爱三千代让给平冈。三年来,他饱受身心的折磨,对于生活甚至人生都抱持着消极的态度。这些都是来自“阴暗之自然”的惩罚。
夏目漱石的“自然”拥有多重面孔,共同构成了“自我本位”的基础,给“自我本位”提供了生理、伦理上的依据。但是,夏目漱石追求的终极“自然”,是无欲无求、无利无害的真空的“自然”。在终极的“自然”中,个人的本能欲求也要被去除。“自然”要求个人抛弃“自我”,归顺于己。这对于拥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个人必将是一个残酷的考验。夏目漱石追求的“自然”,慢慢走上了否定“自我”的道路。
“自我”是与“他人”相对而存在的,夏目漱石深谙其道,不断在作品中探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三角恋”则是自他关系的最好体现。代助的“自我”觉醒,缘于三千代和平冈对他的刺激作用。三年后,三千代的再次出现,唤醒了代助心中的“自我”,平冈对三千代的冷淡又促使代助更加坚定“自我”的选择。可见,夏目漱石认为,“自我”的觉醒离不开“他人”的助推作用。但是,虽然夏目漱石憧憬“自他”的融合,却无法掌握“自他”的平衡。这点在代助对他人的不信任,以及拒绝和他人交流方面也有体现。夏目漱石认为,“自我”可能会在和“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发生动摇,失去“自我”。于是,他努力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我”不因“他人”的意志而动摇,也不企图动摇“他人”。最后,他甚至步入了“自他绝缘”的境地。
《其后》中的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可以慨括为“自我本位”,“自我与自然”以及“自我与他人”三方面。这三方面虽不能展现夏目漱石个人主义的全貌,但是却构成了其个人主义的基调。夏目漱石坚守“自我本位”,却无法处理好“自我”与“自然”,“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这不仅让他成为了孤独的“个人主义者”,还导致他晚年备受“我执”的拷问。因此,他的个人主义以及“三角恋”恋爱小说也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参考文献:
[1]夏目漱石.夏目漱石全集10[M].筑摩書房,1972.
[2]三好行雄,平岡敏夫,平川祐弘,江藤淳.講座夏目漱石第一巻[M].有斐閣,1981.
[3]三好行雄,平岡敏夫,平川祐弘,江藤淳.講座夏目漱石第二巻[M].有斐閣,1981.
[4]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刊行会.夏目漱石Ⅰ[M].有精堂,1987.
[5]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刊行会.夏目漱石Ⅱ[M].有精堂,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