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师专音乐教学的特色发展
2015-05-30田雪婷
田雪婷
【摘 要】日新月异的社会新形势下,新兴的音乐和文化迅猛发展。不同的音乐潮流层出不穷,风格张扬迥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淡化了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忘记了对古老音乐的学习。这种现象的发生绝非偶然,这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想在新时代的视野下,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东巴音乐;教学;思考
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民间音乐种类丰富多样。民间音乐不仅彰显着不同的人文历史,更代表了各民族社会文化。丽江纳西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纳西民族民间音乐是纳西族文化的缩影之一。
一、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随着丽江与外界交往的增多、外来文化观念的冲击,大部分年青人不再对传统纳西族东巴音乐文化艺术形式产生兴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时尚,跟进潮流,很多真正的东巴音乐人被人们所忽视或遗忘。掌握纳西族传统东巴音乐的人们已经不多,人们已从思想意识领域彻底地忽略了这种传统的音乐。以家庭血缘传承、师徒传承为主的民间自然传承模式难以全面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日趋面临传承危机。不加以拯救和保护,在不久的将来,有失传而消亡的可能。虽丽江地方政府已开始对纳西族东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在民间的传承和保护状况仍旧十分令人担忧。
纳西族具有独具特色的东巴音乐的价值,在人类大融合的潮流视野下,特有的文化现象也不可避免的面临“威胁”。这都是必需及时的加以保护和传承的深层理由。
二、母语传承的可行性
语言是沟通、交流、传播的便捷手段。不仅在生活中如此,在音乐学习中也是这样。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母语能力的丧失直接遏制本民族音乐和文化传承。语言的障碍致使沟通成为最大的困难。翻译者的语言转换,使得本质缺失灵性,缺乏原味。要想真正学习民族音乐,体味纯正的音乐和文化,深得“原始音乐”的精髓,就得从本民族的母语语言开始学习。用母语来进行本民族音乐教育最恰当不过。但眼下培养出来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来自高师院校,而高师院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基本延续专业院校的教育方式。课程教学因为缺乏地方特色,缺少个性发展,不但阻碍地方院校的发展,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更好的服务地方社会、服务教学。
杜亚雄教授在《世界音乐教学应与母语音乐教学相结合》一文中提出多元化音乐文化与倡导母语音乐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纳西族有自己的纳西语,在学习东巴音乐之时。母语不但起到了帮助音乐学习的作用,而且更让纳西话得到很好的传承。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现状及实现途径
目前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延承着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过多的强调了某一专业的主修课程,忽略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下对适用型音乐教师所必备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挣脱这种教学模式下的禁锢,突出重围,转变思想观念。目前课程教学中一般采用传统音乐教学为主,本土民族音乐尚未介入课堂教学,特别是东巴音乐了解甚少。民族性的元素逐渐减弱,制约了本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只有转变这种观念,加强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视和保护传承,才能改变对现在音乐教育专业中出现的重技术技巧、轻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培养。
高校教学中的课堂教育是传承和保护本土民间音乐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之一。高校音乐教学中引入本土纳西东巴音乐的渗透教学有必可行。纳西族东巴音乐课程的开设是传统教育的延伸,是学校教育的个性化体现,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寻求多元化的学习,综合均衡的发展为目的,同时让本土民间音乐走进课堂,兼备多元性、民族性的个性教学,为更好地教学本土民间音乐提供了场所。
纳西族东巴音乐引入课堂教学,体现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是丽江师专整合优化,突出特色教学的举措。我们不仅接收外来音乐的碰撞,更让固有音乐生根发展。使高校教学切合地方发展的需求,切实与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彰显办学,传承音乐是把纳西族东巴音乐引入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参考文献:
[1]和继全.《民族传统文化的课堂传承模式——基于东巴典籍教学传承的案例》.教育学术月刊,2012.05.
[2]桑德诺瓦.《东巴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01.01.
[3]和云峰.《东巴音乐研究综述》,歌海,2010.06.
[4]杨杰宏《丽江本土文化产业的调查与总结》.文化产业,2009.02.
[5]冯国蕊.《云南中小学“本土音乐进课堂”的实践性思考》.大理学院学报,2009.07.
[6]赵全胜.《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大理学院学报,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