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4.0?三体?弯道超车

2015-05-30高飞

清华管理评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工质三体制造业

应该已经很久没有一个国外的IT展会,能像2015年的CeBIT那样在中国引发轰动了。自从苹果开始自立门户,不在外界的展会上发布最新的产品,在消费IT领域的大型科技展会如CES和MWC上,虽然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产品,但是远远达不到大家都在谈论的程度。

CeBIT展会以前就更不是社会焦点了。一方面是因为展会远在德国,不在硅谷也不在赌场拉斯维加斯。德国从来不是IT世界的中心;另一方面,CeBIT是一个定位于商用IT的展会,和消费电子相比,企业级的科技相对枯燥,很难引发公众的兴趣。

但是今年的CeBIT则大不相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不再是身处小城汉诺威的单纯的IT展会,而是变成了连起中国和德国两个全球制造大国的纽带。这次展会,不仅中国企业组团参展,甚至副总理也亲临海外现场参观。在展会开始的那几天,科技圈子里的人不谈论谈论CeBIT似乎就不太时髦。这一切的背后都拜一个名词所赐:工业4.0。在这次CeBIT会议上,工业4.0的概念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展台上的产品和技术,还是论坛上的发言,这个发源自德国的工业概念成为这次会议最好的广告词。

工业4.0的概念,一言以蔽之,就是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用让机器与机器对话的方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来完成产品的制造。通过工业4.0,可以实现两个直接的好处,第一个是让机器来主导生产,可以显著降低成本,尤其是降低人力成本;其次是在较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面向单个消费者的个性化生产,实现产品创新。

这两个好处对当今中国来说,简直是一剂绝世良药。

原因也是两个。首先,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工厂,但是这些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工厂的成本越来越高,一些跨国公司的产能逐渐向东南亚等其他国家转移,国内很多工厂的开工率已经不足了。其次,则是中国公司在产品创新能力上的欠缺。虽然我们已经是制造大国,但多年来也被诟病为山寨大国。产品没有创意,导致无法创造附加价值,同时还面临各种知识产权风险,这是中国制造业的尴尬境地。

也正是这样,工业4.0虽然是一个源自德国的概念,但是在它传入中国之后,竟然产生东风压倒西风之势,甚至在中国讨论工业4.0的人,远远多于它的发源地德国。

虽然好处多多,对工业4.0有疑问的人也不少。

主要体现在基础和成本方面。在工业4.0的家乡德国,它的工业体系是非常均衡的,为数不少的企业都已经是3.0的状态了,但中国的很多工厂,别说3.0, 1.0和2.0的企业估计更多,这样一下子迈到4.0行不行?成本也是一个大问题,虽然工业4.0的作用之一是少花钱,但是改造与升级可是要先花钱的,为了省钱要先花钱,这对资金上捉襟见肘的中国制造业来说,实在是“良药太苦口”。

两会之上,中国政府提出了互联网+战略,其核心就是用IT和互联网手段改造传统行业,而现在工信部正在牵头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要解决的正是制造业升级在中国的前途问题。因此,同样聚焦于生产和制造业的工业4.0在中国可行与否,它对中国制造业是机遇还是挑战,成为一个重要的风向标议题。

在讨论分析这些争议之前,话题不妨先转到一本现象级的中国科幻小说——《三体》。这本远超越了科幻迷的科幻小说,让中国的IT精英们也纷纷着迷。很多互联网大佬用书中的术语来描述互联网产业的明争暗斗,比如降维攻击,比如黑暗森林。所以,我们不妨也用这本书来看看工业4.0在中国的命运。

问题1 工业4.0会不会让中国成为最大输家?

在《三体》小说中,面对外星三体文明对地球的威胁,人类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派别,分别是降临派,拯救派和幸存派。降临派认为,地球文明已经无可救药,与其让人类自己折腾地球,不如让三体文明统治世界。拯救派认为,三体文明本身也存在问题,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让三体文明解决一部分人类的问题,也解决三体世界的问题,实现两个世界的共赢。幸存派则不关心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自己最后怎么生存。

这三派正好对应了目前国内对工业4.0的三种态度。

悲观者就像是降临派,工业4.0就是西方世界的超级武器。有一篇在朋友圈里流传甚广的文章认为,别看中国的互联网思维炒作得很热,但是实体经济才是王道,中国根本赶不上工业4.0的节奏。因为赶不上这种潮流,中国制造将面临更重大的危机。甚至有种更夸张的说法,说工业4.0会在十年之内消灭淘宝(因为消费者直接面对厂商,不需要在淘宝上淘货了)。

乐观主义者则像拯救派,这一派认为,工业4.0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能够解决中国工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这一概念本身也在发展过程中,工业4.0在中国的应用过程中,同时也可以出现一些最佳实践,对这一理念进行反哺。

幸存派则对最新的理念视若无睹,两耳不闻天下事,认为中国就继续自己的传统作业方式好了。

这三派当中,应该说悲观派过于悲观了,而乐观派并不算乐观。在CeBIT期间,一个参与建立工业4.0概念的德国机构代表,提出了一个很多中国从业者没想到的看法。他认为这个概念这么快被总结出来,对德国公司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中国公司的吸收理解和再创造速度是非常快的,很多优秀的中国公司可能更受益于工业4.0。让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能更快地成为制造业强国,从而成为德国更强大的制造业对手。如果德国公司都有这样的想法,中国企业太过悲观就有点“悲从何来”了。

问题2 一步到位工业4.0,会不会让中国吃不消?

《三体》中,面对三体文明即将到来的外星战队,人类的科学家和决策者面临一个重大的技术选择。是选择“工质技术”研发下一代发动机,还是选择“无工质技术”研发下一代发动机。所以出现了两派,激进派和保守派。

保守派选择工质技术发动机,技术门槛低,速度快,但是和《三体》世界的差距太远,不在一个竞争的门槛上,即使研发出来,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激进派选择研发无工质火箭,他们认为,既然工质技术火箭研发出来的意义也不大,就应该冒一些险,选择无工质技术,一步到位。

这两派也如同目前国内对工业4.0的两种看法。保守派认为,既然我们的基础太差,就应该逐渐补课,不需要太关心工业4.0,而是应该抓紧做2.0或者3.0。激进派则认为,商业竞争不等人,如果一点点补课,可能在你补工业3.0的时候,外边的世界已经到了工业5.0,差距越拉越大。

对于这个话题,其实一个非常好的可参考案例就是互联网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上,因为PC普及率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实际是落在了欧洲和美国的后边。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上,因为亚洲文化的原因,同时手机终端相比PC更加便宜,很多中国用户,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用户,根本就不会考虑再用PC上网。这种跳跃并没有给这些手机上网用户带来什么损失,反而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并推动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同样的,在工业4.0领域,尽管国内很多制造业确实还处于2.0或者3.0的阶段,但是我们可能并不需要一点点去补课,而是一开始就立足于最新的理念,去思考和架构其技术平台,反而能实现一种对历史的超越。

在2015年的CeBIT上,讨论工业的不仅仅是软硬件IT公司,像德国电信这样的电信运营商,也加入到推动工业4.0应用的队伍当中。想当年,制造业面对ERP,也开展过大讨论,到底要不要上ERP,更诞生了一句名言: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但事到如今,已经没有人再去讨论要不要上ERP的问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每一次新的技术变革,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都是一次弯道超越的机会。工业4.0,当然也是如此。

高飞:ZDNet至顶网总经理兼总编辑

猜你喜欢

工质三体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采用R1234ze(E)/R245fa的非共沸混合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实验研究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采用二元非共沸工质的有机朗肯循环热力学分析
若干低GWP 纯工质在空调系统上的应用分析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水-乙醇混合工质振荡热管的传热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