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科学术期刊传播正能量研究

2015-05-30禤展图

出版广角 2015年5期
关键词:正能量社会责任

[摘要] 正能量是指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传播正能量是学术期刊应有之责,学术期刊应成为正能量的导航者。社科学术期刊应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主动介入热点、焦点、重点问题研究,增强学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二次传播”,利用多种形式传播正能量,利用名学者的影响力营造正能量的学术生态,利用栏目主持人引导正能量,利用编辑传递正能量。

[关键词] 社科学术期刊;正能量;社会责任;学术导向

[作者单位] 禤展图,广东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

一、论题提出的学术背景

在2013年8月19-2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对此,《人民日报》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题发表社论,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深入阐释了宣传思想工作传播正能量的重大意义。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高度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宣传思想工作和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和文艺创作都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基于上述背景,作为传播媒介的社科学术期刊,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担负起传播正能量之责,值得学术期刊界同行深思熟虑并努力践行。

二、社科学术期刊传播正能量的必要性

正能量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在物理学中,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最早将正能量引入社会层面的是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译名)。社会层面的正能量是指在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驱使及熏陶下,反映中华民族精神、主流意识、正确审美观,倡导以人民为价值中心的、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具有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的精神产品的总和[1]。传播正能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个国家和民族正能量的传递是保持国家政体和社会意识形态健康运转、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2]。 因此,社科学术期刊传播正能量有着强烈的必要性。

1.传播正能量是社科学术期刊应有之责

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办刊定位和办刊宗旨决定其必须担当传播正能量之责。社科学术期刊与科技学术期刊有所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科学术期刊必须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宗旨,以传播先进的学术文化为己任。因此,编辑当志存高远,坚守学术文化传播的底线,自觉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推手”。尤其是在当今改革新常态下,社会难免遇到复杂多样的矛盾和难题,社科学术期刊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国家、民族赋予媒体的重任,弘扬社会主旋律,用全新的理念传播正能量,形成较强的舆论态势和社会影响力,积极疏导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

2.社科学术期刊应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导航者

当下,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心理普遍表现为浮躁、焦虑,思想出现偏差,道德行为失范。面对各种媒体传播的信息,许多人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不强,受到非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而容易吸收社会负能量。加上现实中,我们一些媒体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为追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热衷于制造轰动效应,往往忽视了自身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社科学术期刊作为刊发学术研究动态进展和发表最新学术成果的载体,其传播的学术信息承载着正能量的文化操守和社会价值观念。我们应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在提升世道人心和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刊发一些正确导向的学术文章,为大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自觉抵制愚昧、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引领先进文化的走向[3]。

3.实现中国梦需要社科学术期刊传播正能量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核心目标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此战略思想的最终实现,需要全国各族人民持之以恒数十年的不懈奋斗;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正能量。社科学术期刊承载着传承文明,启蒙大众,提升国民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因此,传播正能量是实现中国梦赋予社科学术期刊的重大历史使命。

三、如何传播正能量

1.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

社科学术期刊是社会主流媒体,其传播的学术信息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社科学术期刊应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把握好正确的认识论,利用其核心地位、权威性和影响力引导正能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人们对实现“四个全面”宏伟战略布局目标的决心和自信心。当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倾向或文化思潮时,社科学术期刊要站在学术前沿,富于远见,旗帜鲜明地传播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学术文化。在媒体形态多样和多元舆论生态的社会转型时期,众声喧哗,一些媒体不加分析地传播含糊不清或似是而非的观点,社科学术期刊要有意识地及时刊发具有正确导向的学术文章。尤其是在一些关乎大是大非、重大原则问题的讨论上,社科学术期刊更要理直气壮地发声表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做到释疑解惑、疏导情绪,有效化解分歧,凝聚社会共识[4]。

2.主动介入热点、焦点、重点问题研究

学术期刊虽不可能像新闻媒体那样直接选取先进典型进行重点报道宣传,挖掘正能量,彰显正能量,聚集正能量,但在传播正能量方面,并非无可作为。社科学术期刊传播信息的优势在于其灵活的选题策划和拥有研究力量强大的作者队伍,能视形势需要随时深度介入社会问题研究,开展学术大讨论,从而产生强大的舆论影响力。社科学术期刊应发挥其自身优势,主动出击,组织作者介入社会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做法:编辑改变过去那种坐等作者投稿的做法,有针对性地精心策划选题,开辟专题专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作者从学术视角深度切入社会的热点、焦点、重点问题研究。比如,在改革和经济建设新常态下,社科学术期刊可贴近时政,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开辟专栏或专题,组织作者从学术视角深度解读2015年全国“两会”的热点问题和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问题,尤其要关注、研究网民高度关注的依法反腐、清理“过头”税费、养老金“并轨”、教育改革等问题,开展学术讨论和学术争鸣,阐释公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和存在的思想困惑,推动正能量传播。

3.增强学术传播的时效性

目前,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周期较长,严重影响了学术期刊传播学术信息的时效性。全国现有4700多种学术期刊,其中大多数是双月刊,甚至有的是季刊。作者把论文投到学术期刊后,往往要等候半年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方能发表出来,致使作者投稿某些颇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观点,因出版时滞影响,没能很好地发挥其传播效果。当下,媒体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网络、报纸、图书、电视等,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各种新媒体已成为影响巨大的信息传播平台,传统学术期刊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乃至其核心地位受到极大挑战。因此,出版单位应设法缩短出版时滞,以增强其传播信息的时效性。

缩短出版时滞的具体做法有:(1)缩短出版周期。为满足作者发布成果和读者获取最新信息的需要,社科学术期刊应缩短刊期,提高出版速度,反映学术前沿的最新信息[5]。基于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周期的现状,应尽可能把较长的出版周期缩短为月刊、半月刊甚至旬刊,解决出版时滞的首要瓶颈。(2) 树立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的思想,及时处理作者来稿。(3)高效处理工作流程。编辑要充分运用电子邮件、QQ、投稿处理及管理软件系统、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接收文稿或反馈信息,并尽快做好文稿的编辑加工等,缩短期刊的出版时滞。(4)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后,编务人员要及时做好发行工作,使读者第一时间能阅读到新出版的学术期刊。

4.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二次传播”

在当今媒体大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要取得更大的信息传播效应,必须做好同一内容的多渠道投送。因此,社科学术期刊在搞好传统纸质期刊出版的同时,应努力拓展学术信息的“二次传播”。所谓“二次传播”,即指媒体传播的信息在以一种传播形态传播后,又以别的传播形态再传播。二次传播的平台是各种数字化新媒体,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因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阅读不受时空等条件限制而拥有广泛受众,从而产生强大的信息影响效果。在信息化时代,社科学术期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流媒体作用,信息传播必须在速度、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以新媒体为依托做好“二次传播”。

做好社科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二次传播”,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一是利用第二方平台开展二次传播,提高影响力,即直接把社科学术期刊的电子版交给中国期刊网、龙源期刊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较有名气的期刊网出版;二是投入资金、人力、物力,自建传播网站或出版手机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同步出版;三是整合所有学术期刊资源,统一建立社科学术期刊网,供所有社科学术期刊开展学术信息二次传播等。

5.利用多种形式传播正能量

曾几何时,为迎合作者发表职称论文或完成科研工作量,很多社科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稿体裁单一乏味,缺少对学界相关学术活动和研究动态的报道、推介、评价。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展示学者研究成果的内容多,反映学界最新动态、业界最新需求的报道等方面少,造成期刊信息量较小,影响了社科学术期刊在传播学术信息和服务社会方面作用的发挥[5]。社科学术期刊应改变这种只刊发论文的单一传播形式,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学术信息,阐明其正能量的学术立场。一是加强学术信息报道功能,培养一批采编兼备的专业记者或编辑报道学界的最新动态和学术主张,或在大学研究院所招聘特约通讯员,及时传播学术信息[5];二是编制卷首语、本刊评论员文章、编者按、编前语、编后语、栏目主持人按语等,并视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文体的篇章阐明本刊鲜明的学术立场,增加正能量学术信息的含量。

6.利用名学者的影响力营造正能量的学术生态

在学术领域里,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具有学科前瞻性、导向性和权威性。因名学者在学界享有崇高威望,其言论容易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名学者都有其学术团队或拥有众多学界朋友,这样,名学者可利用其学术资源,约请一些有影响力的作者撰写文章,营造庞大的正能量学术生态,产生强大的舆论影响力。选取名学者要侧重于人品学品俱佳,具有正能量,且尽可能分布在更多的专业领域,以使学术信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编辑要保持与名学者的密切联系,珍惜宝贵的学术资源,从而赢得其长期对社科学术期刊的大力支持。

7.利用栏目主持人引导正能量

学术期刊的栏目主持人主要由本专业、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的主要作用是主持相关专题并组织文稿,对学术研究起引导作用。聘请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有以下好处:保证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有助于策划高水平的专题,提升栏目质量;作为专家的栏目主持人,在学术圈中有一定的名气和影响力,可以吸引更多的作者、读者关注和支持其主持的学术专栏。选择栏目主持人,同样要兼顾各专业和领域的研究方向,以使其主持的多个栏目形成合力,凝聚舆论的正能量。

8.利用编辑传递正能量

编辑是学术文化的把关者和传播者。归根到底,社科学术期刊传播学术文化的愿景具体均由编辑组织实施。办好社科学术期刊,大力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正能量,是编辑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学术责任和文化责任。因此,培养一支思想健康向上且兼备优秀学术素养的编辑队伍尤其重要。日常编务中,编辑接触最多的是作者,且在处理文稿中,编辑与作者会有很多的接触和交流,甚至有的编辑与作者成为好朋友,深得作者信赖。优秀编辑可通过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给作者传递正能量。大众作者的来稿,虽大多为不成熟之作,但也不乏真知灼见者,编辑应凭其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筛选优质文稿;对于一些不成熟甚至稚嫩的稿件,编辑应挖掘其“闪光点”,并热情和耐心地指导作者修正谬误,令其文稿最终得以发表。如此日积月累,编辑给作者所传递的正能量不可小觑。

四、结语

正能量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传播正能量是推动国家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社科学术期刊应凭其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致力打造出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点和具有新常态时代特征的学术文化高地。

[1] 贾产峰. 出版物价值选择根向度:正能量传播及其正外部效益分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13(4):31-33.

[2] 郭长江. 论传统媒体的正能量传递[J].中国广播,2013(12):58-61.

[3] 任文京. 论图书出版传播正能量[J].河北学刊,2014(1):214-218.

[4] 毛晓刚. 党报评论:在众声喧哗中传播正能量[J]. 军事记者,2014(9):21-22.

[5] 梁小建. 媒介融合中学术期刊的功能缺失及应对[J]. 编辑之友,2012(2):56-59.

猜你喜欢

正能量社会责任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