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评审造假谁之责
2015-05-30夏洛
夏洛
“中国还是缺乏一套完善的多层次的医生评价体系,因此只能用论文发表数量去衡量。”
Who Is to Blame for Peer Review Frauds
3月27日,英国大型医疗科学学术文献出版商BMC( BioMed Central)因同行评审(peer review)涉嫌造假撤销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白中国作者,涉及中国多家高校附属医院和部队所属机构。
《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试图采访多位涉事作者,均遭到婉拒。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明确告知“我们医院不接受采访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则表示正对涉及的医生进行调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这么大规模公开撤稿在中国学术界论文还是第一次遇到,“对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医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涉及的文章第一作者都是导师级通讯作者,属于业内“大腕”,声誉明显受损。
“同行评审”争议
本刊记者在BMC官方网站上看到,在撤稿的同时,BMC附带解释:“我们很遗憾地撤回了这些论文,由于同行评审过程受到不当影响和危害,所以这些论文的科学诚信无法保证。系统而详细的调查表明,存在一个第三方机构为大量论文提供潜在同行评审人的造假细节。”
BMC发现一些参与同行评审的科学家的电子邮件地址格式“非常奇怪”,更奇怪的是,在专业化高度细分的研究领域,同一专家竞能跨专业评审其他领域深度问题。最终他们找到一些科学家,发现有人顶替了他们的名字。
一位上海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论文投递到一家期刊后,期刊编辑进行筛选,决定是否需要同行评审。同行评审是必不可少的质量控制过程。”以BMC旗下《整形外科和研究》杂志为例,通过初步内容审核的论文将被指派给3位同行评审员。评审员用最多3周的时间对论文进行审议,最后,杂志主编根据评审员的意见决定是否发表。
同行评审机制在科研发表界已行之有年,虽然它无法百分百诚信,比如存在评审偏见、抄袭、个人或专业妒忌等问题,但是多数权威期刊仍采用同行评审,确保科学发表有质量。
然而,近年来,同行评审系统屡暴诚信危机。 “撤稿观察”( Retraction Watch)博客一直跟踪论文的诚信问题,BMC的此次撤稿事件就是由该博客曝光的。据博客两位编辑统计,发现近年来因同行评审问题,共撤销170篇论文。
BMC学术伦理编辑部副主任Jigisha Patel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并非中国的问题。我们收到了大量来自中同的论文,都非常有价值。在我们眼里,这是一个更广泛的关于如何评价研究者的问题。”
惹事的“第三方”
有医院工作人员透露,这些论文是否涉嫌造假还不好说。“这些医生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和论文资料做支撑,关键在于论文的数据材料是否全部造假,还是说医生H己写了论文初稿,然后找第三方进行了润色修改。”
Patel表示,“从我们期刊上被发现的论文来看,造假的水平比想象的更复杂。作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但是推荐评审人很相似,这表明复杂的造假机制背后,可能存在一个第三方机构操纵一切”。
常年为中国医生和学者提供英语论文编辑修改服务的长青藤编辑创始人张科宏在丁香同论坛上第一时间发声,呼吁把幕后黑手挖出来。他说:“医学编辑是帮助医生们整理思路,说好一个真实存在的故事,需要深厚的学术、文化、语言功底,为了挣钱抛弃基本底线,最终一定会被医生们抛弃。”
上述人员介绍,市场上存在着不少以“语言润色”为宣传招牌的“第三方”。他们会向医院和科室派发传单,推广业务。“润色费”的市场价不菲。“我的同事就有交给第三方润色的,合同价2万多元。”上述医院工作人员说道。
第三方通常承诺“只润色语言,不更改内容”,且不会有违规行为。在“润色”过程中,医生并不与目标杂志编辑沟通,全权委托第三方执行。
再提晋升制度
提起论文造假一事,很多医生感叹是“迫不得已”。一位学者曾经在公开场合列举过一份涉及到1920位医生的问卷调查,其中80%的医生认为发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而且“造假成风”,大概7%的人找了“枪手”,20%的人找过“代理”。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医生都颇感无奈,“本来手术就忙得要死,哪里还有时间去搞科研呢?所以很多文章质量都不高啊。”可是如果不发表文章,又无法顺利评职称晋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论文造假反映出的还是医生评级系统的弊病。目前医生升职除了对学历有要求以外,还规定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想要多挣点钱就得晋升,想晋升就得写文章,给一些违规行为留下不少可乘之机。”
在中国,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目前主要按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因素决定。而医生职称评定则以科研论文为主要依据。这意味着,一位医生即便临床能力冉强,如果没有文章发表,也很难晋升,很难在专业领域拥有地位,很难拿到优厚的奖金和科研经费。
在这位医生看来,“全民搞科研”并不适合当下的医疗环境:“很多医生没有时间去做研究,但又要求每个医生都去做科研。本质上,中国还是缺乏一套完善的多层次的医生评价体系,因此只能用论文发表数量去衡量。”
有医生向记者表示:“不管是研究生毕业,还是医生职称评选,论文都是硬性指标。三甲医院有做科研的条件也就算了,但基层医院的医生也被逼着写论文,在这样的环境下,能不出问题吗?”
今年全国两会上,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王承德提到,他曾看到过一篇来自某县级医院医生的医学论文,称一年看了257个间质性病变的病例。作为全国知名的免疫专家,王承德说这样的疑难杂症连他自己一年也看不了几十例,“不可能(有这么多病例)发生在县级医院里,这纯粹是造假”。
“论文已经绑架了很多医生,也造成了此次大面积涉嫌论文造假事情的发生。”记者接触的很多医生都感叹,目前评定职称“一刀切”的制度,已扭曲了搞科研写论文的初衷,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利益链的产生,甚至出现了造假等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目前的医生职称晋升制度过于侧重“是否发表论文、是否有科研项目”,导致了医疗界的一个“怪象”:一些职称高的医师反而临床诊疗能力一般,而很多写论文一般,或几乎不发表论文的医生看病技术很高,也很受患者青睐,但可惜的是,因没有论文发表,他们在职称晋升方面不占优势。
今年两会上,李克強总理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听到困扰基层医院医生职称评定的难题,当即扭头对列席的卫计委负责人说:“手术没做好,论文写得不错,问题不解决,这不是花架子吗?”
不过,也有医生向记者直言,论文造假是人品问题,制度冉不好也不应该造假。他表示,第三方服务的伎俩其实不少人心知肚明。反观国外,“比如我在英国进修时,见到的医生也都非常忙碌,但仍然抽出时间做研究写论文,做事认真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