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课堂优化实践
2015-05-30胡夏燕
胡夏燕
【摘 要】中学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满堂灌”现象,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收获较少。所以文言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人按照“课前预习、朗读感知、课时参与、拓展延伸”四步走战略,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预习;朗读;主体意识
既想让学生增加文言字词的积累,又想让学生通过潜心涵咏,感受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荡涤他们的心灵。——这是每个教师教文言文时梦寐以求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总会陷入窘境:当前文言文正经历着其他语系的冲击,加之文言文本身艰难晦涩,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甚至怕学厌学;教师也不能兼顾“言”“文”“意”“道”。
钱梦龙曾言,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古文教学需要创新。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呢?我认为只有秉着寓教于乐的原则,积极探索各种先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而善于学,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课前预习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学习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及早地感知学习信息,提前扫清学习的障碍,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工作的缺乏,教师一定要具体指导学生怎样去预习文言文。
二、诵读感知
南怀瑾老先生曾云: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文言文教学尤其如此。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体现在个人的语感上,而诵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于漪老师亦言:“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基于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设置了文言诵读“三部曲”:
第一步,教师泛读,学生认准字音。教师在泛读时,应务必做到声情并茂,“沉郁处还它个沉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你的全身心情感投入的朗读,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示范感染作用,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魅力。
第二步,学生跟读,明确句读。在跟读教学中,可采用朗读带或是多媒体,学生可一边随录音轻声朗读,一边用笔标画出朗读的节奏,经过多番吟咏,体味文言文的音律美。
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教师可根据具体文章的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男女生分别朗诵,分角色朗诵,朗诵比赛,配乐朗诵等等。文言教学时,采用不同模式的朗读,使课堂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达到苏东坡所言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境界。
文言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抛弃亦步亦趋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还原学生的诵读感知。学生反复吟咏文章并逐步形成诵读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课时参与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思维碰撞出火花的生命化的场所。在活跃的课堂
中,学生才可以放飞思想,大胆地生成自己的体验。只有学生亲身体验,才是学生自己的。教学可以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串讲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在这些教学模式中,我想情景表演法是最受学生追捧的形式,下面我就这点说说。
采用情境表演法,深入言语文字、把握形象。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为例,学生们在一问一答一举一动的情态揣度拿捏中,绘声绘色地诠释着更为丰满的人物形象。他们自主创新添加的小细节,更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在演绎活动中,很多平时不被重视的“人才”也脱颖而出,比如静怡同学的语音面貌非常好,比如雨诗同学反串的元芳极为生动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他们学习语文的过程由读说的单向线性方式向多向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也由单一的读书体验转向情境式的表演体验。在富有情趣的动态表演中,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好地把握住了人物性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也更好地激发出来,课堂气氛较之以前更为活跃,甚至一部分学困生都积极参与课堂。他们学而忘难,使得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涩步难行。在集体活动中将诸多教学子目标一网打尽,最终百川归海指向最核心教学价值——学生的习得。
四、拓展延伸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尤其是离我们久远而又博大精深的文言文,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首先确立一个辩论命题,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确立辩论组员,通过课后查阅资料等方式,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养。在本文中,要求学生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文中的人物的好恶,特别是“秦王”这个有争议性的人物以及主人公“唐雎”。上课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唐雎是否不辱使命?”等问题展开辩论,较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使学生敢想、敢说,激起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促使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并寻找新的发现,从而最大限度地投入课堂学习。这就打破了以往教学中对学生参与意识和多元化思维的束缚,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赵丽霞:《浅谈文言文教法的艺术化》《教育导刊》1997年第7期
[2]秦颖:《文言文教学的课堂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