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气调神大论之四季养生的理论解读

2015-05-30朱娅莉张国雄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素问

朱娅莉 张国雄

【摘 要】 详细解读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之“四气调神大论”篇原文,同时结合现代生活实际,构建四季养生的框架,旨在通过经典古籍养生著作指导人们如何按照四季的变化规律调整自己的起居作息,调摄自己的情绪和心理,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四季养生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147-02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 huangdi neijing "four gas god theory" of the original, at the same time,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modern life, to build the framework of the four seasons health, through classic health work instruction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rule of four gas how to adjust their daily life work and rest, and cultivate their own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in order to prolong life.

Keywords:Heheshuyang recipe;entecavir;chronic hepatitis B;therapeutic effects

《黃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天气对地球及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为温、热、凉、寒四气,人体的阴阳也随着四时出现节律性变化,因此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顺应四季温(春)、热(夏)、凉(秋)、寒(冬)的变化节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起居习惯、身心行为,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这即是四季养生的原则。

1 春季养生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是从立春开始,立春后三个月共九十天,其中包括两个节,六个气,即春天、春季。“发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养精蓄锐后的好东西到春天发出来,所谓“冬季进补,开春打虎”;另外一层意思是指多年的旧病到春天也会复发,因此春天是很多疾病暴发的季节。“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春天很容易出现温热性的感冒,而非“伤寒”,主要的症状是咳嗽、嗓子红肿热痛,甚至出血,心率加快,最后高热、昏迷、抽搐。此种“发陈”,也称为“伏气温病”[1]。另外,中医认为,春天对应的是肝,很多肝火、肝气过旺的人,到春天,就会出现莫名的烦躁、易怒、易激惹,这是旧病发作的症状,临床上,可以通过清泄肝火来改善症状;而有些人平时胆小怕事,做事优柔寡断、阳痿、甚至筋骨比较软的人,正好借助春天这个劲,多吃辛辣食物,或者喝点酒来升发肝气。另外现代人习惯加班熬夜,人为增加了光照时间,所以很多人都是发散太过而收敛不足,所以对于这类病人在春季可以饮用乌梅汤,以收敛阳气。

在精神情志调养方面,“以使志生”指在春天,应该顺应天地的变化,鼓励自己多做计划。另外,植物在春天发芽生长,很多动物在春天产仔,所以春天不宜杀戮、砍伐,而应播种,促进万物生长、发育、生根、发芽,即谓“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意即在春天应该学会给予,即使别人有错,也不应该在春天清算旧账,否则就是违反天地之气[3]。

从养生的结果来看,“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就是养生发之气的应当遵循的规律,如果违反此规律,“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天对应木,木对应肝,因此在春天做了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就会伤害到肝;木生火,火生土,意即在春天如果阳气升发不足,到了夏天阳气不足,身体提供在这个季节生长的能量和气血就不够。

春天不是杀戮的季节,因此春天是不吃肉或应当少吃肉的季节,而是消化的季节,是把冬天储存下来的营养转化成气血、精神能量的时候。应该多选择发芽的东西,如豆芽、嫩香椿、春笋、蒜苗等。因此养生应该注意“五谷为养”。

2 夏季养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到夏天,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一升一降,这种交流就开始了,故谓之“天地气交”。作为人类来讲,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万物华实”表示植物开始开花结果,比春天的生长状态更加殷实[4]。

从情志调养来看,“怒”是肝气动了以后,被压抑的状态,怒伤肝,因此《内经》教导人们学会“制怒”。一是“无恚嗔之心”,以不怒为最高境界;二是将怒气转化出去,否则无形的怒气如果结合痰、瘀血等其他病邪,就会变成有形的东西,例如肿瘤。笔者在临床上发现,有些患者生气之后进食,容易出现胃脘不适,原因就是足阳明胃经从面走到足,而肝气往上走,这时就容易出现肝气犯胃,又名肝胃不和、肝胃气滞,表现为胸肋胃脘胀满疼痛、呕吐、呃逆等。中医可通过“疏肝解郁”的方法,服用一些疏肝理气药,这些药都有辛味,辛主发散,可根据辨证选用舒肝丸、逍遥丸;如出现生气后胃脘不适,可辨证服用良附丸、香砂养胃丸等,吃完药后会有好转的表现,即开始打嗝、放屁,接着郁积的肝气也随之消散。“使华英成秀”是指让开出的花蕊受精结果。“使气得泄”,指在“无厌于日”的前提下让体内积攒的气或是污浊的东西排泄出去;反之,如果整天开着空调、风扇,气没有泄出去,虚邪贼风就通过扩张的毛孔侵入人体,所以,在夏天如果调养不当,就容易中风。“使气得泄”是一种浑身舒畅的感觉,现代人口渴就喝冰镇饮料,而气被冷饮冰镇后泄不出去,反而被困在体内,其后果是口渴改善不了,还会出现肠胃不适、皮炎等各种问题。古人讲“生津止渴”,意即只有让体内产生津液,才能消除焦渴的状态,所以口渴后应该喝杯热茶,气泄津出,焦渴很快消失。“若所爱在外”,夏对应心,心主神明,包括感情、情绪,心气在夏季变得很旺,因此在这个季节应该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情绪。

从养生的结果来看,“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就是顺应夏季,要生长和孕育果实的道理。孕育果实需要一个热烈的阶段,否则就发育不好,现代社会很多男性精子数目减少,女子卵泡不成熟,与夏天用空调、冰箱以及喝冷饮有关。“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心包括“肉心”和“心神”,违反了夏气,就容易出现抑郁症、躁狂症、心脏病等。另外逆天地之气,到秋天就容易出现疟疾,其实这就是伏寒在身体里面发散不出来的表现。“奉收者少”到了秋天,就没有东西可收获,“冬至重病”有两层意思,一是到冬天还会再次犯病;二是冬至那天,阴气最重,阳气最弱,就很可能在冬至出现重病。

总之,在夏天应该适当吃热性食物,因为夏天人的阳气和能量是往体表、四肢走的,而这时腹中是凉的,所以夏天应避免腹部受凉。故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吃姜也是为温暖肠胃。另外,中医认为水中生长的东西是寒性,很多人吃了海鲜后会拉肚子,如果没拉出去,阴寒之物留于体内,往后就容易出现荨麻疹等一系列过敏性疾病。现在流行吃海鲜、喝冰镇啤酒,故很多人出现痛风就是夏天饮食不当而导致的疾病。

3 秋季养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秋三月”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此谓荣平”指平和并且从容不迫。“容”的原因是春生了,夏长了,所以到秋天就该收获。所以,平时有准备,身体健康的人就活得从容不迫。不健康的人看到树叶纷纷落下,自己没有收成、没有结果的时候就悲;另一种就是,春天不生,夏天不长,秋天就愁。因此健康人的状态是“容平”,不健康人的状态是“愁悲”。

从情志调养来看,“使志安宁”,指心神、志向回归身体,并且收回自己的锋芒才会心安而不惧,否则当秋天的肃杀之气来临之际,心神就会受到伤害,产生莫名的恐、惧、怕等不良心理。“以缓秋刑,收敛神气”,做到精神内收,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养收”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收获历经春天的生发、夏天的成长而得到的成果;二是把自己发散、发泄在外的阳气和能量收回来;三是收敛神气。

从养生结果来看,在秋天要拘谨收敛,不要向外表露自己的心愿和志向。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因此秋天可以趁着“天气以急”,通过深呼吸来清理肺里的浊痰、粘液,让肺气通过呼吸吐纳变得更加清净。“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应了秋气的变化规律,能获得秋天的能量,这就是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道理。秋主收,秋气通于肺,肺属金,冬主藏,冬气通于肾,肾属水,金生水。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损伤肺脏,到冬天就会漏精、漏气、漏神。

总之,在秋三月里,对心理的养护方面应该注意避免“悲”和“愁”。《伤寒论》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此证为“脏躁”,用甘麦大枣汤调治。甘草味甜,小麦滋补肝气,大枣补脾,全方具有温补肝气,以减少“金克木”之力。何为“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就是愁了。因此,在秋天,自然万物到了该收的时刻,人们应该学会该放弃就放弃,应该积蓄能量,准备来年的“生”、“发”、“收”。

4 冬季养生

“冬三月,此謂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的,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立冬三个月以后,到了二月的四、五号就是立春,中间的这三个月叫“冬三月”。冬者,终也,就是剧终、终点的意思。一年中,经历了春生、夏长、秋收,到了冬天就该闭藏了。“闭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身体不要暴露在外面;另一个意思是让自己的心神和意志在冬天不要轻易外露。如神藏穴和神封穴为藏神的穴位,是禁针的。如果神被邪气所扰,人就会出现胸口憋闷,这时可以通过拍击胸口正中的膻中穴来宽心顺气。

从行为方式来看,冬天应该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使皮肤毛孔开放而导致阳气外泄。在冬天,人体腠理关闭,毛孔闭合,这时人应该衣着厚实,防止寒气入侵人体。因此,从中医养身角度来讲,不主张“冬泳”。否则“泄皮肤”后就出现“使气亟夺”。其指身体里微不足道的阳气被阴寒之物掠夺了,最后导致出现阳虚阴寒的病症[5]。

从结果来看,如果违反了冬天的养藏之道,还在“开泄”的话,就会漏精、自汗;或是小便里面含有糖分和蛋白,小便浑浊,或是有泡沫;还有些人表现为流口水、鼻涕、眼泪,女性会出现白带多,男性会出现遗精或是漏尿,这些都是冬天养藏得不好的表现。冬天对应肾,肾属水,水生木,春天对应肝,若冬天出现漏精,到了春天,会出现肝气、肝血不足,会生发不起来,表现出来就是“痿厥”,“痿”是肌肉无力,“厥”为四肢逆冷的表现。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的《四气调神大论》篇依据四时气象本于天,将调摄之法用于人,体现了天人合一,人法自然的养生之道。《灵枢·本神论》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因此,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谨守效法自然、顺应四时之宗旨,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颖.《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0,31(5):56-57.

[2]熊鹏辉.阴阳与中医养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4):28.

[3]董一帆,张光霁.论“生生”在《内经》养生思想中的体现及其对现代养生学启示[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389-391.

[4]张玉辉,陈延滨,王欣彬,等.《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0,38(6):53-54.

[5]熊鹏辉.五志与中医养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2):17.

(收稿日期:2015.02.11)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