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15-05-30贾宁王为吴敦辉
贾宁 王为 吴敦辉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高职院校的特殊属性,对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及其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中要遵循的原则,并以电子类专业为例,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
一、引言
现今时代,任何高科技的成果基本都是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成果。因此,以满足形势发展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就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突出问题。所谓的复合型人才是指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類拔萃的人。
复合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般主要针对本科生,通过双学(历)位制、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等诸多形式进行。近年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逐渐进入了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面过窄,轻基础重专业、轻素质重技术,培养的学生只能在相对狭窄的专业领域内发挥作用,对知识和技术缺乏基本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通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予以化解。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社会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一定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娴熟的动手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基础宽厚。复合型人才要通晓两个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这有利于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及能力的培养。
技能交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专业的基本技能,且这些技能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岗位知识技能是否融合并能发挥综合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的原则
1.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上的修正
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一专多能”或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很大区别。“一专多能”的“多能”与“一专”之间并没有特别的关联,其目的可以是满足兴趣爱好,也可以是为就业服务。本科院校多学科渗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所谓的文理相通,其目的在于培养真正高层次的人才或者“通才”。而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讲究专业间的关联性,却并不要求学生具备本专业之外的某个完整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背景,不强调关联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完整度。
2.坚持专业群融合的基本原则
高职教育谈学科的不多,一般考虑的都是专业,所以从专业群融合方向考虑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适切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专业关联性原则
在强化高职学生本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专业群融合的方式,激励学生掌握部分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2)目的性原则
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就在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3)实用和够用原则
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本专业,专业群融合的课程设置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实用和够用原则,摒弃非技能性和纯理论课程。
3.科学构建专业群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针对不同的主干专业,均应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为依据,以“能力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构建多专业渗透的课程体系。首先,科学选择可互相融合的专业群;其次,重点研究如何进行多专业课程的模块化设置;最后是教学内容的选取。
三、电子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搭建
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菜单式培训;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这里,我们以电子类专业为对象,阐述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培养方案的制定
1.科学定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与教育对象制约着课程内容的取舍。作为高职院校,应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构建从实验、实践、电子设计到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的系统化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是基础,实验是保证,实践是重点,电子设计是载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2.突破传统,采取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课程设计中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基础课程的理论体系要以“实用、够用、适用”为准,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压缩、删除不必要的理论,尽量减少和弱化与职业能力无关的课程,增加与岗位紧密的理论和技能。实践课程体系要紧密结合行业、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摒弃传统的学科基础的课程设计方式,采取职业能力分析法进行了课程开发。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来安排教学。
3.强化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评价能力。
强调市场的需求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按照企业和职业上不同要求,来开发各种长短不一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来决定学习的方式和时间。教师根据各专项能力开发模块式的学习套件,建立学习信息资源室。学生要按学习指南的要求并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无法满足发展变化的需要,所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内涵特征、人才需求、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等方面都需要积极而深入的探讨,这种探讨将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泉良.高职院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初探[J].职教论坛,2004,(33).
[2]伍礼杰,汤光华,等.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4).
[3]吕鑫祥.试论技术型人才及其教育[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7,(3).
[4]丁汉初.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际,1999(3).
基金项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425)《就业导向的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电子类专业群为例》,主持人: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