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经济新闻报道的“柔性”

2015-05-30朱绍斌

对外传播 2015年5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柔性受众

朱绍斌

“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是经济新闻报道长期面临的尴尬。经济新闻报道因其专业性和复杂性,在浩如烟海的新闻世界里,往往成为关注度低、点击量小的板块。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经济新闻是不重要的新闻。从行业规则调整比如资源税改革、外商投资政策放宽,到央行降息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这些经济新闻都与各行业从业者乃至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此外,通过研究外媒涉华报道,我们发现经济类新闻报道占其涉华报道总量的半壁江山,且来势汹汹,不断分割着中国新闻报道这块大蛋糕。

那么经济新闻报道就必须是冷冰冰的数字和术语堆砌让读者觉得晦涩难懂吗?其实不然。经济新闻报道,尤其是对外经济报道,也可以有人物、有故事,也可以刚柔并济。

时尚和故事

当下流行的,也是被人关注的。拿微博上各路明星动辄几千万粉丝拥有量来说,他们在网络舆论环境中的影响力往往不亚于甚至远远超过职业大众传播机构的影响力。虽然两者因性质不同不具可比性,但是这个现象至少能给我们的传统报道乃至经济新闻报道带来启发:深奥晦涩的经济新闻也能用时尚元素进行包装,让其流行和炫起来。这里所谓的时尚是指当前广为人知的元素,它可能是新闻热点,也可能是某位名人或者某种物品。

日前外媒一篇关于中国掀起大众创业潮的报道似乎做到了这一点,报道颇具时代感,并成为办公室里同事之间争相传阅学习的新闻作品。

《参考消息》4月24日摘编了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的一篇报道。这篇报道以《中国掀起“大众创业”热潮:人人想当马云》为题,通过当当网关于创业书籍的搜索词条超过亚马逊网站为报道切口,并引述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中国手机之王雷军,以及特立独行、连续创业的企业家史玉柱等人的成功创业故事,称“中国已经掀起一股创业热潮。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金钱的味道,似乎到处都能听到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励志故事”。

在余额宝理财蔚然成风的国度,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马云是谁;高性价比小米手机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如今都风靡到了印度市场,小米霸主雷军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些成功人士的名字及他们的产品都是当前这个时代的“流行时尚”(trending)。而当把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合到有关创业的经济新闻报道中,“名人效应”会增加读者对这个新闻议题的关注;而把这种现象称为“人人都想成为马云”,新闻报道将普通个人联系起来,贴近民众,这又让报道充满亲和力,更为读者所接受。读者在读完此新闻稿之后会产生某种被激励或是被鼓舞的情绪,甚至在与好友聊天谈到创业时,都会联想到曾经阅读过的这篇报道,作为谈资。

无独有偶,在同一天,新华社通过中英双语也播发了有关就业和大众创业的报道。报道援引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最新数据,称我国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同比减少20万人。面临就业波动,此篇报道称中国将利用新政策促进就业,着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国内正在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比如商事制度改革,则正在释放红利,并带动创业就业。

把两篇新闻报道放在一起分析研究,目的不在于区分孰优孰劣。新华社这篇报道中规中矩,第一时间向读者报道了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中国就业市场面临新的压力。稿件也同时对就业波动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比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新常态下,民众就业的选择更加多样性,导致按照传统统计标准下的新增就业人数减缓;同时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增速确实有所减缓,但还需进一步观察。这些分析也比较入理,达到了解疑释惑的效果,但是故事性略差。

记得英国《金融时报》前高级记者马丁先生在一堂财经新闻写作培训课上和学员谈到,在你写一篇稿子的时候,你得时刻考虑读者是否会为你的报道付费?(国外付费阅读是一种常态做法)而精彩的故事是一把总能吸引读者的利器。

《外交政策》的这篇报道充满故事,除了报道大人物的成功故事外,还谈到普通大学毕业生彭雨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而与女朋友去四川西部地区养鸡的例子,在短短三个月后就实现销售额达10万美元。报道见人见事,用趣闻和故事描绘当前中国万众创业的图景。

根据这两篇报道可以看出,经济新闻对外报道除了传统意义上向国外受众提供宏观政策和经济数据报道以及分析以外,还能够通过讲故事、谈人物、融入“时尚元素”等方式,让报道有血有肉、通俗易懂、充满趣味,而后者应成为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同事积极实践的领域。

受众是谁?

笔者在做这个案例剖析的时候,发现一个细节值得深思。美国《外交杂志》原文的副标题,确切翻译成中文应该是“为什么从北海(广西地级市)到北京,每个中国人都想成为这个国家的马克·扎克伯格?”作为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的扎克伯格在美国是尽人皆知的,他也是一个有为青年成功创业的典型,原版英文报道用其名字作为一个创业的代名词来讲述发生在中国的创业故事,在英语语境中并且在目标受众主要为美国读者的情况下,这样的标题能迅速让目标受众感知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动态,用扎克伯格这个名字也是应景的。

《参考消息》作为中国发行量第一的报纸,其目标受众是国内的中文读者。当它摘编这篇外文报道的时候,则对副标题进行了处理,把扎克伯格替换成了马云。这是何然?因为在中文语境下,马云更被中国人所了解。他在某种意义上和扎克伯格是同一类人,因为他们都是成功的创业者。但是,此细节的替换丝毫没有影响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反而在报道上更加贴近目标读者,更加为读者接受。

作为向外国展示中国经济新闻的一扇重要窗口,外文报道者需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读者是谁,并且在双语和多语语境中变通转换。比如新华社近期播发的英文报道《中国欲打造东方的鲁尔区》,借助德国最大城市群鲁尔区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报道了中国正在推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作为一个普通外国读者,他可能并不关心京津冀协同发展,因为这和他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在国内,这已被升级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并且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力量,并带来投资机会。我们也需要把这样的信息向外界传递。因此在决定做一篇关于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策划稿件时,稿件作者充分考虑了受众的认知,力求贴近受众的阅读兴趣,以广为流传的鲁尔经验作为映衬,报道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潜力。稿件的精心设计也成为稿件采用率的前提。此稿除了被央视、《中国日报》、台湾《旺报》等媒体采用,还被国外Facebook用户在社交网站上进行了分享。

发挥主场优势

由于中国经济实力提升,外媒在华报道队伍正日益强大,有关中国经济的新闻也时常占据《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老牌财经媒体的头版头条位置,其涉华经济新闻报道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面临激烈竞争,国内对外经济报道首先要坚持充分利用主场优势和更为强大的信息采集能力,针对海外市场和读者的兴趣,提供客观、迅速、专业的财经动态消息,抢占工作上的主动。针对外界看待中国经济形成的“崩溃论”、“威胁论”、“责任论”等各种片面和恶意舆论,积极进行调研,加强策划,主动回应,坚守阵地。

其次,作为国家官方通讯社,新华社经济新闻对外报道因政策性强,往往需要进行大量解读和策划,以便使有关中国的经济新闻被外国受众充分感知。若太硬的经济新闻报道缺乏色彩和阅读乐趣,在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前提下,结合本文的案例剖析,可以对稿件的策划和写作进行创新,通过讲故事、添加流行元素等方式让刻板的经济新闻报道变个样,进一步贴近读者,缩短与读者的距离,让故事去传达信息。但很多有趣的故事都发生在基层,是需要通过采访才能获得的。比如,笔者2013年通过深入采访四川成都一处棚改区居民而撰写的英文稿件Xinhua Insight: Human-centered urbanization to revitalize Chinese economy(《新华视点: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将助力中国经济增长》),以棚改故事中的人物为切口,讲述了他们的利益和命运,同时反映了他们的诉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棚改置于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之中,以小见大。作为第一读者的外国改稿专家推荐此稿为当周英文佳作,点评为:“有故事。罕见地平衡了各方观点,不失为新闻写作典范。”

第三,利用先进技术和平台,重新打包经济新闻,推送给读者。传统媒体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可以扩大覆盖面,提升传播力。目前新华社在Twitter的官方账号@XHNews已成为中国新闻核心消息源之一,对外部经济新闻编辑结合海外市场关注热点,也正在主动探索给Twitter供稿,以进一步扩展经济新闻报道广度,提升影响力。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柔性受众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