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软压力到软实力

2015-05-30翟石磊

对外传播 2015年5期
关键词:实力话语

翟石磊

一、软压力和软实力问题的提出

笔者一直在从事一项课题研究“西方媒体中国专栏的中国观研究”。①本研究主要是选择欧美国家主要媒体网站的“中国专栏”或“亚太专栏”作为分析对象,考察其对中国报道的议题、报道标题、新闻框架、话语分析等。结果发现,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态度似乎在逐渐摆脱过去“负面舆论”一边倒的倾向,中立性甚至积极性的论调开始出现。这给读者的感觉是,这些西方媒体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成就开始形成认可趋势。但是,在看到这些“积极性”评价的同时,必须明确这些所谓积极性评价形成的价值判断基础以及评价提出的时机选择。

郑永年曾提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面临来自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世界的软性压力……软性压力表现在文化、价值和外交行为方面。在软性外交方面,西方历来就有两大派之争。一派比较现实,侧重于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接受一个稳定发展、不断和国际规则接轨的中国。这一派也相信西方很难影响中国的内部发展。另一派则认为西方对华的贸易外交远远不够,西方有责任也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内部发展。因此,西方就必须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不断促使和促成中国的内部变革和外交行为朝着西方所认为的正确方向发展。否则的话,中国不仅会在硬力量上对西方构成威胁,而且更会在软力量方面与西方构成竞争。②

打开诸多西方媒体不难发现,但凡涉及中国的报道,主要谈论的是中国的官员贪腐、环境污染、社会事件、经济改革、重大文化和体育活动等,总体的基调为负面导向。自上个世纪90年代“妖魔化”中国论调出现以来,海外,特别是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似乎处处都是“问题”。这不同于几百年前西方传教士对中国作为“异域”的文明形象构建,而是更多地从西方视角和标准来衡量中国是否符合它们所信仰的价值观。

当前,中国学术界比较热衷于讨论中国软实力问题。认为中国走向强大,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不能没有过硬的软实力。对于这个来自于美国的政治词汇,中国政界、学界和舆论界表示欣然接受。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希望与国际社会(主要是西方)接轨对话的愿望,同时也揭示了当前西方社会主导国际政治话语的客观现实。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很难与西方截然对立或另辟蹊径,完全置西方政治话语于不顾。开放的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吸收和学习人类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同时,软实力问题也的确是中国发展客观需要回应的问题。中国自身也存在着诸多软实力资源,如果能够利用得好,可以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这样的环境也往往被称作软环境。

二、中国与国际软环境关系的发展历程

从时间变化维度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国际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所面临的最大国内外背景就是国内“文革”刚刚结束,国际上美苏争霸的“冷战”正酣。当时的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总体上趋缓。因此,当时的中国面临更多的是内部社会转型的压力。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震惊西方,进而“中国崛起论”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关键词。中国能否崛起以及中国如何崛起是国际舆论关注中国的主要着力点。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和媒体纷纷撰文,“畅想”中国崛起后的世界将是怎样的格局。在上个世纪之交,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压力虽然不是如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颠覆的压力,但是能够争取国际支持,赢得国际舆论信任是最重要的现实问题之一。

中国已经逐步从以面对国际软压力为重,向应对软压力和提升软实力并重的阶段转移。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国家领导核心的时期,中国所面对的国际软环境中更多的是“妖魔化”中国、诋毁中国发展成就的基调。国际舆论对中国发展的不信任声音普遍存在。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的10年里,国际舆论主要关注并渲染中国人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中国间谍案、中国民族宗教问题、中国的新疆和西藏政策问题、中国腐败问题,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问题等。西方舆论关注的议题日益扩大,关注频率日益提高,关注深度不断扩展,态度也不断多样化。这其中既有西方国家内部力量调整和对华关系发展及认知的变化因素,也有中国自身国力不断增强的因素影响。但从中国方面来看,主要是以应对这些外部舆论压力,或者说是软压力为主。中国外宣的主要任务是回应西方质疑,驳斥西方不负责任的论断,抨击西方对中国的歪曲报道等。也就是说,中国在面对来自西方压力的时候,更多的是解释中国,是一种被动的、反应式的策略。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软压力时期”。在此期间,中国与国际软环境的关系是“刺激—反应”的关系,中国更多的是处于被动地回应和解释阶段。

自2008年起,特别是习近平作为中国第五代领导核心以来,中国国内外软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内产业结构也不断经历调整。此外,打击腐败犯罪和规范各项行政行为,以及调整社会财富分配领域不公正现象等,都是中国国内发展的显著变化。从外部条件来看,西方国家更加认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特别是经济大国的地位。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对国际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关于中国崛起是否对现有国际秩序构成挑战等问题的质疑也在不断增加。

自习近平同志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以来,中国在软实力发展战略方面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更加自信、系统地融合中外智慧,提出中国主张,强调中国价值和中国立场。从首次中外记者见面会的精彩亮相,到沿着邓小平南方视察路线第一次离京考察;从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多次阐释“中国梦”;从提倡“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到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些对内政策的出台对国际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让那些长期关注中国崛起或担忧中国崛起的人和组织,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习近平的改革主张和措施,不仅是在回应国内民众的呼声,同时也回应了国际社会的“关切”。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每到一个国家访问,几乎都会在该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撰文,阐述中国主张;在各种场合的演讲中,几乎都会引用该国谚语或文化典故等。这些都是彰显中国作为大国的信心,也是中国从“软压力”向“软实力”阶段发展的具体表现。

“软实力”虽是一个西方概念,但是在中国已经日益“中国化”。③习近平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现实出发,结合地区和世界发展态势,先后提出从“亚洲新安全观”到“核安全观”,从“中国版文明观”到“正确义利观”,从“真、实、亲、诚”的对非主张,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再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不仅提出“亚太梦”“世界梦”“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战略主张,同时又推动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合作机制。这些中国构想和倡议既是对国际软压力的回应、化解和反击,同时更是中国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和世界文明古国对自身软实力发展的体现。中国当前的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三、构建中国特色软实力体系的展望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国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习近平强调,对外宣传工作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④这些主张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希望通过更加系统全面地运用“中国智慧”来对话世界,突破西方国家对国际话语的垄断和控制。

很快,中国学术界对习主席的讲话进行了深入讨论。在首届“中国政治话语传播研讨会”上,诸多参会学者和官方人士提出,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积渐而成的制度体系,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一套政治话语体系来对其进行阐述和介绍。与会学者指出,当前中国在不断融入世界、形成自己话语权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突出的问题和挑战。既有意识形态等方面造成的政治话语的误读,也有中外语言习惯、翻译技巧以及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深入研究、全面认知这些问题,对于创新中国政治话语及其传播方式至关重要。⑤

因此可以说,当前的中国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回应国际软压力,而是化“压”力为动力,从中国自身特点出发,强调构建中国特色的软实力体系,凸显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国际作用,以及中国所一贯倡导文明多样性和国际社会平等的主张。当然,不能否认,中国在应对国际软环境压力方面依旧存在自身的局限,比如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在面对“西方话语共同体”方面,中国需要更多的国际支持和“话语联盟”。但是,随着中国自身硬实力的持续提升,如果西方诸多智库所宣称的中国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样的“预言”得以实现,那么,中国软实力提升战略必须从这一刻加速前进。中国的软实力战略不仅是反击国际软压力,提出中国主张,同时更是打破西方垄断国际话语体系,构建文明多样性世界的希望。

(本文系“当代西方媒体中国专栏的中国观研究” 和“中国能源走出去的国际舆论和政策环境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13W21和2013KYPT04)。

「注释」

①这些西方媒体主要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 BBC),(中英文版本),英国《经济学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和英文版), 英国《卫报》, 美国《时代》周刊,《纽约时报》(中英文版本),法国《世界报》,德国《明镜周刊》,《基督教箴言报》,《澳大利亚人报》等。

②郑永年:《中国要加快国际政治话语建设》,《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第5-6期。

③当然,目前也有学者指出,soft power翻译成“柔实力”更好,不仅能够体现这个概念的所指意义,同时,更加符合中国文化语境,也有助于从中国视角发展该理论。鉴于“软实力”目前是学术界相对固定用词,本文遵照惯例使用该词。

④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3年08月20日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_2.htm

⑤陈奕琳,李艳玲:《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中国政治话语传播研讨会综述》,《红旗文稿》,201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实力话语
主持人话语
软实力致胜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实力抢镜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36个大中城市的硬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