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索
2015-05-30马洁
马洁
内容摘要: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更新教学原则:“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让学生的双腿动起来。但本人这学期所带的高二29、30、31班学生大多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感到索然无味,针对此情况我查阅目前各种教学模式,结合自己所带班情况,积极实践探索,寻找适合自己学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二文科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教学探索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做好课堂导入,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教学的开课艺术十分重要,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采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导课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本学期所学的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入时,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字部分孔子及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的场面,渲染课堂气氛,问题及时提出:为什么漫长两千年文化专挑了这个场面,说明孔子及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地位激发兴趣。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发展依然如此,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重大事情,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进入课堂教学,另外还可以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诗词来导入,如:第三元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导入让一位学生朗诵语文课本所学的《诗经》篇章今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学习它,为此要达到这一点就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还要老师有丰富的知识。
二.逐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当课文经过齐读、自读后,然后培养他们归纳、总结、分析历史思维能力,如第二单元第一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学生齐读第一段后,归纳讲了几个方内容,学生大部分能回答经济,政治,及时进行历史规律的总结,思想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当时这种经济、政治情况下提出了怎样的思想,学生看书找到“人是万物的尺度”,问题:有什么积极性,局限性。学生读课文找到积极性,和局限性。紧接着,这样的局限性会带来什么社会问题,不注重道德、法律和制度对人的约束,会导致社会秩序会混乱。为此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另一人苏格拉底提出什么观点,我再人让学生齐读课文找到:“有思想力的人成为万物的尺度:”紧接着继续追问怎样才成为有思想力的人,学生再次齐读课文回答,有道德的人,怎样成为有道德的人,学生再次齐读课文,得出有知识的人,怎样才能成为有知识的人,学生再读课文教育,最后苏格拉底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美德即知识。”这样通过读课文搞清楚每个问题,环环紧扣,而且理清本课几个历史是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历史归纳、总结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历史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通过这样的长期培训,出现一些班级里喜欢学历史的学生。以这些学生来带动更多的学生,达到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同时增强学的自信心。
三.加强训练,检验历史学习能力的掌握程度
利用学校的考练题,及配套的历史资料《专家伴读》来训练,以往我讲题,学生依赖性很强,下去动脑子很少,后来我改变方式, 让学生来讲,提前分配任务具体到人,而且我让他们弄清楚自己所讲的题,不会查课本,资料,问我,任务具体到人后,拿到任务的学生都很积极查课本,问老师、同学。总的来说很积极,通过课堂演示我发现学生积极很高,基础题他们讲在课本那句话,分析材料逐句理解讲出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这些普通班学生平时展示少,因此他们准备充分个个大显身手讲的是声音洪亮,并且思路清晰,边讲边维护纪律,我及时指点予以肯定,课堂气氛活跃。睡觉,说话越来越少,并且还落实了新课改的目标“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让学生的双腿动起来。
以上几点是我这学期的一点体会,及时总结不断改进,扬长避短,努力上好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培养学生发展自己,做新时代的老师,与时俱进,努力创新不断完善自己。
(作者单位:陕西渭南市杜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