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启蒙时期为背景德语文学的宗教语境与教育功能

2015-05-30吴雅楠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重情神学德语

吴雅楠

内容摘要:在启蒙时期的德语文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宗教的世俗化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二者能够相互依存,同时也存在着冲突。启蒙时期的德语文学在刚刚兴起的时候就含有大量的神学和宗教的内容,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充当着传播神学和宗教的任务,能够让人们更加趋近于真理,强调对人们的道德的教育。

关健词:启蒙时期 德语文学 宗教语境 教育功能

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次文化运动,其能够开放人们的思想,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等,是在法国先兴起的。在启蒙运动中不承认任何外界的事物,宗教、社会、自然都受到了强烈的批判,是异常以理性为特征的思想改革运动。启蒙运动的相关思想引入到德国,逐渐使布莱尼次-沃尔夫思想得到了完善。在18世纪,德国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其影响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在德国宣传平等的乌托邦的思想,在理性主义下,一切思想都变得不重要,在理性主义下,人类的思想形成统一。

一.启蒙时期相关的思想和运动

1.启蒙时期的思想

在18世纪,康德撰写了关于启蒙思想的论文,从而分析了启蒙思想的含义,从而对启蒙作出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启蒙是人类从不成熟向成熟过度,是人类能够脱离自我的限制,让人们运用更加理智的思想去处理问题,在运用理智时要有勇气。在启蒙运动上,门德尔松也对启蒙进行了解释,其认为在一个国家中,教育和启蒙是最重要的,教育和启蒙能够改进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况,是人们在改变社会状况中智慧和努力的结合,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是通过勤奋的努力和先进的思想来改变的,启蒙思想能够与人的命运相协调,这个国家的人们就能够得到更多的教育,教育就是文学的学习和启蒙思想的建立。启蒙思想主要是由知识的力量、知识的重要性和知识的传播构成的,尤其是知识的传播,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在不同的刊物上都发表了类似的言论,如《自由思想者》、《爱国者》等刊物都刊登了这样的思想,从而能够对人们起到教育的作用,让人们加强理性的指导,通过理性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代表人物有莱辛、拉博纳等。

德国文化在理性思想的指引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理性思想和启蒙精神与当时的马丁路德宗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调和,以启蒙思想为根基,当时的新教与天主教能够划分界线,启蒙运动是在新教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启蒙时期,宗教信仰减弱,主要是对那些正统宗教力量的削弱,并不是所有的宗教思想都会被批判,在启蒙运动后,宗教信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会减弱,但是,人们对宗教的依赖感还是潜移默化的,宗教还是作为人们心中的一种信仰,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宗教也能够渗透到当时的德国文学中,从而能够对德国文学的内涵进行提升。在这个文化的转型过程中,新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虔诚运动

虔诚运动是17世纪末在德国兴起了一次宗教性质的运动,其意义在于对马丁路德宗教进行改革,其最初的开展形式是以家庭聚会为基本形式的,其主张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上帝,从而形成虔诚的信仰,将马丁路德宗教中那些教条主义的信仰摒弃,其组织者是以施彭内尔为首的,其认为,信仰是人的使命,只有将信仰转化成实质性的东西,信仰才算是最终完成,在信仰中,应该重视教育问题。在18世纪开始,虔诚运动逐渐与重情主义融合在一起,在当时的德国,重情主义是在虔诚运动的开展中发展起来的,重情主义将虔诚主义世俗化了。重情主义否定要将理性放在第一位,其主要强调对人们情感的挖掘,强调人们的直觉,但是,重情主义没有对启蒙运动的相关内容加以否定,也是对启蒙运动的延伸,虔诚主义和重情主义在启蒙运动的依托下,使德国的文化更加注重挖掘人的内心,更加注重人的内在修养,现在的德国文学是在重情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融合与冲击中发展起来的。

二.启蒙时期德语文学的宗教语境与教育功能

1.启蒙时期德语文学的发展阶段

在启蒙时期,德语问们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从宗教性质的文学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体系。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对《圣经》的分析,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宗教文学的赞美,在第二阶段,是以《道德周刊》为主要阵营的,其主要讲述一些道德故事,宣扬道德的重要性,对道德理论进行反复地叙述,第三阶段是兴起了带有宗教意味的虚构散文小说,但是,这类散文已经开始出现与宗教分离的倾向。

宗教改革在德国进行,在正统的天主教和马丁路德宗教,都会与柏拉图的相关理论进行继承,其对文学的教育意义加以否定,认为文学是世俗的,是一种低级的文体,不具有理性特点,而且还带有欺骗的意味,对《圣经》进行翻译的马丁路德也认为文学只是传播信仰的载体,在新教的世俗化的过程中,文学在表现客观世界的时候只是凭借想象,使那些所谓的真理传播到人心,在这一期间很多虔诚主义的作家开始自创一些作品。虔诚运动的发展几乎是与当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古典文学和启蒙文学同时进行的,形成了一种虔诚文化,这种文化将作家的感受转移到文学作品中,在虔诚运动开展之前,很少有宗教类型的作品直接渗透到文学中,从而直接展现出文学思想和情感。虔诚文学主要是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为线索,然后,主张对人的心在和主观进行反应,其强调自我,将自我演变成信仰。虔诚文学在启蒙运动之后转化成纯文学,过分地强调自我。

2.启蒙时期德语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宗教语境分析

当时启蒙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要从宗教中独立出来,想从神学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他们更加注重对人的内心和生活的观察,而且,启蒙文学独立与科学的影响也是密切的。

启蒙时期的德语文学在产生时就受到神学和宗教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传播宗教的任务,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在18世纪,德国在经济发展上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在进行启蒙运动的过程中具有不彻底性,而且当时的德国现代化进程比较慢,所以,神学和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占了很大的分量,因此,德语文学在宗教的统领下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其教育功能不能很好地实现。到19世纪,德国文学的经典一般都是在讨论思辨的本质问题,当时的文学一方面能够对社会问题进行反应,能够对神学进行辩证的分析,从而提升人们对神学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又通过虚构的方式,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观进行形而上的分析。启蒙时期以后的德语文学几乎都在探讨世界观的问题,尤其是在德国的叙事文学中,一般都在探讨对自我的认识和发展上。这是由于当时的德国还处于分裂的状态,市民阶级是不能参加到政治活动中的,另外,当时神学模式为当时的文学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范畴,当时马丁路德宗教的传播也对德语文学的功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3.启蒙思想与宗教世俗化对德语文学的教育作用

在18世纪,在启蒙思想与宗教世俗化的共同作用下,在德国出现了市民阶层的严重分化,在小市民中仍然是以宗教活动为主的,他们日常的读物主要是《圣经》,他们的世界观还是围绕着宗教,各类宗教仪式仍然是他们生活的重心。在贵族和中上级市民,他们还是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冲击,能够从宗教信仰中分离出来,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他们运用了代替传统宗教仪式的社会教学礼拜,更加注重自身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建立起各类的社团组织,建立了各类学术社团,从而能够对文学进行交流,将原有的宗教性质的团体逐渐发展成为自由发展的团体。各类共同的理念和爱好取代了神学的地位,他们更加注重精神与文化,更加热衷于学习知识,更加注重教育。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中上层逐渐从宗教信仰转变成人文信仰,从而发展了文学、科学和美术等学科、在阅读中,以《圣经》为主的那些宗教文化已经不能满足当时中上层的需求,宗教文学已经不能与当时的社会协调,而且,在中世纪形成那些民间的传奇故事,也不能与中上阶层的文学审美与接受心理相匹配,他们更加期待的是一种渗透情感的,并且能够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所引导的新型的文学,在18世纪末,戏剧开始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那些教堂的讲道进行补充,从而能够对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引导的作用,戏剧在刚开始兴起的时候是以道德剧为主的,而后发展成为喜剧和滑稽剧,戏剧能够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向人们讲述道德观念,能够更加直接的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进行引导,所以在当时吸引了人多的人,而且,在宗教文化语境下,人们更加希望通过戏剧这种新的文学形式,能够对人们进行教育,从而改变人们的思想,对宗教信仰起到一定的批判作用。

在启蒙时期,文学还是带有一定的宗教性质,但是,当时的人们企图摆脱宗教信仰,能够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从而实现文学的教育意义,当时的人们更加关注教育。在启蒙时期,宗教与一些新的思想产生了融合和冲击,当时的德语文学就是宗教与新文化的冲击中形成的,因此,德语文化还是不能脱离宗教语境,在进行启蒙运动的过程中具有不彻底性,而且当时的德国现代化进程比较慢,所以,神学和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参考文献

[1]冯君.启蒙时期德语文学的宗教语境与教育功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20-122.

[2]江宁康.启蒙思潮·经典建构·文化转型——论启蒙运动与现代西方诸民族的文化转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22-33+156.

[3]聂军.启蒙文学:理性与审美的融合?[J].外语教学,2015,01:75-80.

[4]谭渊.丝绸之国与希望之乡——中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探析[J].德国研究,2014,02:113-123+128.

[5]钟志清.希伯来语复兴与犹太民族国家建立[J].历史研究,2010,02:116-126

+191-192.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重情神学德语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下乡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重情轻法:法制新闻价值的迷失
斐洛论犹太神学的合理性意义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陈子龙“诗以复古”的诗歌创作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