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视角下欧美国家研究生培养
2015-05-30秦海侠周月英
秦海侠 周月英
摘 要:隐性知识在研究生培养中意义重大。欧美国家的多样化教学、紧密的师生关系、注重科研实践、多学科交叉培养等做法为研究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创造了良好的培养环境。
关键词:隐性知识;欧美国家研究生;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隐性知识的概念
隐性知识是英国科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是能够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表述的明确知识;隐性知识则是指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技能、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等形式存在。隐性知识因难以表述而难以与他人共享,由此波兰尼得出:“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的多”“所有的知识不是隐性知识就是植根于隐性知识。”在他看来,隐性知识本质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解控制的能力。显性知识必须以隐性知识为基础,被意会的理解和运用,隐性知识是人类获得知识的终极能力。波兰尼提出隐性知识理论后,其存在及意义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也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隐性知识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的重要性
丰富的隐性知识对于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极为重要。例如,较强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研究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发现真正的问题,并对其研究这个问题的能力及其他方面进行估算的过程正是一种默会的认识过程;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用语言、文字和符号传递的科学技巧和科学方法尽管是有用的,但还需要研究者具有敏锐的直觉判断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论文写作技巧等隐性知识;当一个苦思不解的问题搁置一旁,某个偶然的时刻,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这一心理现象人们通常称之为灵感、顿悟、直觉。而这样的非逻辑性思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年的隐性知识积累。可见整个研究过程要运用个体研究方面的各种隐性知识。因而在以独立科研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中,隐性知识的价值就更为凸显。研究表明,研究生的隐性知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一个学生今后的学业成就 。
比彻在所著的《学术部落和领地》一书中认为,研究生在进入某一学术领域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两种主要的隐性知识。一种是从该学术领域的长期经验中产生的基本学术规范、研究经验、研究心得、研究中的直觉、研究习惯等专业隐性知识;另一种是研究生自己在科研实践中获得的直觉力、想象力、研究技巧、合作能力等。在研究生的教育中,隐性知识的获取是研究生全身心投入学术活动中,进行观察、理解、模仿,直到顿悟的历史性过程。欧美国家为研究生隐性知识获取创设了非常有益的培养环境。
三、有利于隐性知识获取的欧美国家研究生培养方式
(一)多样化教学
课堂上,欧美大学老师通常作为一个刺激者、调解人、资源提供者,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决策空间和自由。案例教学和研讨班教学是其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式。
案例式教学法,即在课前的一段时间内,学生对教授发放的案例及相关资料进行阅读,作出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并归纳出自己的观点。教授将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见解、深度等作为计分考核的依据,因课堂讨论占总成绩的比例高达50%,所以学生不能只从材料表面谈感想,必须身临其境地寻求解决之道。
研讨班教学就是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交互式教学方法。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留学英国期间,师从马林诺斯基。他曾谈到,马林诺斯基喜欢组织研讨班教学。研讨班教学上所讨论的问题,不仅书本上没有写,课堂上没有讲,甚至连一般的人类学家都还没有考虑到。从四面八方来的学者,带来他们实地调查中碰到的新问题,或讲心得以交流,或谈困惑以求教。马林诺斯基并不多说,只在关键时刻进行思路上的启发,用自己的思索带动学生们的思索。
这两种教学都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文献,理解前人的研究过程,分析和批判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在探索和质疑中,不仅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而且培养批判性的阅读习惯、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可以获得论文写作方面的技巧等隐性知识。而师生间的讨论与互动,既包括显性知识交流,也包含隐性知识的碰撞。
(二)紧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也是欧美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制度。欧美大学每名导师所带研究生仅为2~3名,师生间通常是亲密、平等、自由、民主的关系。以牛津大学为例,导师把指导学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职责,每周都有一次“一对一授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向导师汇报成果,导师进行评议,学生和导师共同切磋交流所读著作,授课结束时,导师提出下周的必读书目和论文主题。这一定期会面的模式得以让师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学院还举行很多社交活动,如一周一次的研讨会、茶话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和导师继续讨论授课的内容,弥补每周一次授课的不足。牛津大学的学生曾这样评价导师:导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很强的敬业精神,研讨任何一个问题,他们都会列举出大量信息资料,并且随手就能进行详细的公式推导,没听明白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演示。
在温馨的氛围中,导师循循教导,学生畅所欲言,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模仿、领悟自然而然地感知并学习到了导师身上难以说清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波兰尼强调“学徒制”在教育中的作用,“不能够详细描述的技巧也不能通过规则的方式加以传递,因为它并不存在规则,它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以传递。”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导师自身大量的隐性知识有效向研究生传递。
(三)注重科研实践
欧美研究生教育强调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先导,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并积极为其创造条件。一是研究生入学后,在课程学习间隙就参加导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二是实行校企合作,采用高校与工商企业联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利用企业的科研资金、设备和实践基地,让研究生参与技术开发和攻关。因而欧美国家研究生能够得到各种各样实验、研究、和外界公司或者是机构进行合作的机会,包括自己实地考察的机会。斯坦福大学正是因为与市场、企业密切协作,创造了“硅谷奇迹”,成为高科技时代大学与产业界合作的成功典范。三是欧美国家甚至还让研究生参加国家急需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并承担重要的国防科研任务。事实上,美国在军事、宇宙空间技术、海洋开发等方面的大批科研成果都有大量研究生的参与。
研究生不仅利用已有的隐性知识指导自己的科研活动,获得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在与成员的协作、个体的研习和思考中,获取更多的隐性知识和内隐技巧,并使之转换成为新的显性知识——科研成果。同时,科研实践也是观察、模仿并领受课题组中他人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留心观察学习导师或其他成员的一言一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四)学科交叉培养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欧美越来越多的大学在更多地考虑采用跨学科学习计划。例如,美国杜克大学将“越来越多的雇主对学生拥有跨学科知识以解决重大复杂问题提出要求”写入了战略规划。因而,欧美国家在研究生教育中积极营造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生成长的学习研究环境。
首先,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灵活多样的综合化课程。其次,组建跨学科教学与研究机构。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通常以此作为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载体,配备优秀的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参与进来学习和研究。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都建立了“跨学科研究中心”。再次,提供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创办跨学科学术刊物、举行跨学科专题学术论坛等形式。而且,欧美研究生享有较高的自由,如可以跨校选课、跨校借阅书籍,还可以跨学科、跨系、跨院校选择导师。
学科交叉学习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构筑完善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重要的是能够开阔学术视野,给现有的知识研究以新的视角,突破单一专业思维方式,树立开放的思想观念,形成学科交叉思维方法,为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和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新知识的产生往往是不同知识相互碰撞下产生的,尤其是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碰撞更能产生这种效力,积极参加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灵感,习得更多的隐性知识。
参考文献
[1]迈克·波兰尼.许泽民译.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Edward,W R,Schleicher D.On selecting psychology graduat e stu2dents:validity evidence for a test of tacit knowledge.Journal of Edu2cational Psychology,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