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2015-05-30罗丽琳
罗丽琳
摘 要: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终身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服务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学习型社会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真正发挥作用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本文探索利用文学作品独特的教化功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进行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改进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生硬说教的状况,这对于提高国民尤其是行业性院校师生的素质和精神修养有着独特作用。
关键词: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依据;必要性;教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生硬说教和灌输,要用能打动人心的方式去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文学作品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情节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人们去阅读和欣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学习型社会人人需要带着兴趣和乐趣去学习,因此,用文学作品来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硬说教和灌输,是一种尝试。
一、创新学习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学习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在干部教育、普遍民众教育,尤其是院校学生教育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文学作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积极开发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的需要。
(一)文学作品的本质为其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依据
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的精神价值实体,其本质是心灵对现实对象的审美感受,是人类精神体验的积淀和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一种表达。文学作品往往是对当时社会生活不同层面的展示,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我的生存状态以及激发其对生命的思考,使人们在获得知识、提升认识的同时,获得精神修养的提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留传后世,往往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一部《红楼梦》,将作者对现实社会、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的腐朽以及封建的科举、婚姻、等级制度的批判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角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阶级对人们的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道德水准的矛盾”。 由此,我们认为,只要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有助于解决思政教育的基本矛盾,那么它就具有进行思政教育的意义。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必然承担着情感、审美、道德、思想等多种社会功能。一般认为,文学的社会功能主要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等。
就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来说,它包括不同接受者对文本所展示的社会表象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也包括接受者对其表象下潜藏的深层次的规律性认识。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在给读者带来多方面的阅读享受的同时,可以让人们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态的变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如丁玲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从《沙菲女士的日记》《梦珂》到《在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她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关注女性生存状态的立场未曾改变,但不同时期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背景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从沙菲女性自主意识初步觉醒的迷茫到贞贞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的坚定,我们看到了社会解放对女性解放自我的影响。
就文学的审美功能而言,主要是指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的目的。我国美学家杨恩寰认为:“审美的价值(功用)是直接满足审美需要引起的愉快,它能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的审美境界,完善人的心理结构。”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那么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活动往往带有个人主观能动的色彩。文学作品表现了一个时代精神生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准则,它所体现的时代的审美理想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文化精神,这也正是它的道德价值所在。
(二)文学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有一致性
1928年,高尔基在苏联地方志学的一次会议上说他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是地方志学,而是人学”。高尔基认为,文学应该以写“人”为中心,表现和描写“大写的人”。在我们看来,人是文学描述和表现的中心对象。尽管在我们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对象并不仅限于人,同时也包括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事和物线索行动的展开都是围绕着人进行的,它们体现的是人对自己的生活境遇和生存环境的态度,它们是被人化了的。
人不仅是文学描述和表现的对象,同时也是文学的服务对象。自古以来,文学家的创作大多都是为了感化和教育世人,希望将自己的人生感悟通过作品传于后人,起到警示或教育作用。同时,文学作品中也产生了诸多的经典形象,如四大名著中的梁山好汉、宝钗黛玉等都反映了不同朝代不同社会背景下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阿Q都是病态社会的代表人物等等。
文学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同样也是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各种方法实现人尤其是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文学作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象上具有一致性,这样就为开发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
(三)鉴赏文学作品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仅有的一门会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学习型社会进行终身教育的不可缺少的教育门类,足见我国教育界对学习者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然而,一直以来,我们都采用的是最古老、最传统的教学手段即口口相传,教育手段和方式过于粗糙、僵化和单一,以至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并不高,人们很难完全接受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不用说将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必须发掘新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文学作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资源来利用,借助文学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来提高学习者的接受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者的思想道德修养,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例如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传说就可以提升学习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更有勇气去面对,去解决,而不是一味的逃避;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诗句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生命绝唱,都可以激发学习者的爱国热情;抗战文学中关于日军如何屠杀中国百姓,中国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赢得最后的胜利则可以让学习者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美好生活。
同时,将深刻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将文学作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借助文学作品鉴赏等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比,更具有渗透力,也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
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掘文学作品思政教育价值的必要性
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没有思想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正是通过其深刻的思想性来实现对学习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多样主题可以对在校学生和社会成人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慷慨激亢的诗歌可以感染学习者的情感,培养其爱国精神;经典的人物形象可以对学习者产生榜样的作用,提升其道德品质,塑造其完美人格。
(一)文学作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学习型社会学习者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习者的爱国热情渐渐被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多替代,这更加剧了爱国教育的艰巨性。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可以使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的提升,而不仅仅是死板的说教。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可以激发院校学生和其他学习者对祖国的热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矢滔滔”,这首《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创作的,对北国雪景的描写,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和抒发了诗人伟大的抱负及胸怀,读这首诗,不仅可以让学习者感受祖国风光的壮丽,同时切身感受伟人的胸襟和气度,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而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表现文人忧国忧民思想的诗句则可以让学习者对历史有更深切的体会,从而培养其爱国精神。用诗词对学习者进行教育和引导,润物无声,使学习者站在民族、社会、时代的高度,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
(二)文学作品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道德品质
优秀的文学作品使读者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极大,对学习者道德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价值观导向的偏离,加上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诸如心理脆弱、诚信丧失、自私自利等人格缺陷,大学生犯罪率逐年上升,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势在必行。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大学生修身养性、修己爱人、自省慎独的人格风范的培养,对于至善至美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文学与道德既各属不同的领域,又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文学是反映道德实践、推动道德进步的手段和形式,道德是文学得以灌注生气、获得价值的依据和内容” ,所以,通过文学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能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象,把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
中国五千年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关于道德品质提升的文学作品可谓数不胜数,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我们展示人生进修的境界和为人处世的人生态度;而诸葛亮的“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则都是高尚人格的写照;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表现了他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及至到当代也仍不乏此类优秀的创作,张平的《抉择》《国家干部》等作品就反映了我党干部在面对诱惑时,是如何坚守自己内心的原则,践行自己为国家为人民的誓言,主人公身上闪烁的是无私无畏的崇高人格的光辉,具有鲜明而积极的思想力量、时代精神和道德底蕴。所以,这类作品都是对院校学生和其他学习者进行高尚人格培养的优秀素材。
(三)文学作品有利于塑造院校学生和其他学习者的完美人格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对院校学生和其他学习者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学习者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也具有重大影响。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对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认识和反思有助于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多元化思想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学习者也面临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以及和父母沟通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很可能出现矛盾与思想斗争,因此也加大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文学作品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的优势更加不容忽视。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思想认识,塑造其完美人格。
在逆境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人格健康的一个方面。文学作品中,身处逆境而又自信、旷达、有所作为的例子俯拾皆是,李白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用理智克服情感,体现了不如意时的洒脱旷达;史铁生在轮椅上写就了《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等优秀作品,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永不言败的坚持。这些优秀作品为世人奉献了一首首永恒的生命之歌,营造了一个个巨大无垠的精神空间,让无数的人们得到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锤炼。运用这类优秀文学作品对学习者进行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勇敢地直面社会和人生,培养他们不畏困难、乐观豁达、勇往直前的积极心态。
现代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习者面临五光十色的外界生活,很容易迷失自我,形成叛逆、偏执甚至自闭的性格,这也说明了部分学习者精神世界的荒芜和人格的残缺。而机械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已经不适合现代学习者的特征,他们需要更真实的精神力量和人生楷模,思政教育所欠缺的正是文学作品所具备的,文学作品形式上的生动和思想上的深刻正可以弥补思政教育的不足,两者完美的结合就是现代思政教育模式探索的新思路。
三、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利用文学作品提升院校学生和其他学习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合理路径
教育活动的有效高效进行,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形式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就如何让文学作品参与到院校学生和其他学习者思政教育工作当中,首先就必须提高教育者的文学素养,对学习者来说,必须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自觉阅读接受文学作品,同时,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也是将文学作品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保证。
(一)要提高教育者的文学修养,培养其开发文学作品中思政教育资源的自觉意识
教育者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其文学修养决定了课程质量的好坏,因此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教育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对接受者的审美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的一个观点和感受极有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教育者要利用文学作品达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这种解读就依赖于教育者的文学修养。在课堂上,教育对象对教育者在心理上存在一种依赖关系,所以教育者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和理解会对教育对象产生直接的影响。
既然教育者的文学修养对思政教育工作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提高教育者的文学修养,也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是教育者要加强自我修养,教育者不能满足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根据课堂实践的需要尽可能多地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包括文学理论、文学作品、文学鉴赏等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利用一切机会多阅读文学作品,扩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要多阅读文学理论和鉴赏方面的书籍,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技巧,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以便于更好地在课堂上通过文学作品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次,学校要有组织有目的地对教育者进行一些文学培训活动。比如,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开设文学欣赏课,文学理论讲座,请专家学者为教育者指点教学方法等,这也是提高教育者文学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培养学习者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其在文学作品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中的自主地位
将文学作品融入到学习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有教育者的自觉运用,还必须有学习者的自觉欣赏,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习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增强其在文学作品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中的自主地位。
培养学习者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其自主性,是实现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核心。学习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内容进行阅读,同时跟自己现有的人生阅历和当时的心境状态对作品进行理解。读者的理解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居于核心地位,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此,李普曼在《舆论学》中也曾有过类似论述:“对于所有的听众来说,完全相同的报道听起来也不会是同样的。由于没有完全相同的经验,每一个人的领会也就有不同,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并且掺入他自己的感情。”这说明不同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作品所展现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意蕴是读者的一种自主解读。由此可见,学习者的自主性在将文学作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首先必须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任学习者翱翔,如果限制他们的阅读自由,强迫他们接受经过筛选的作品,只会适得其反,起到相反的作用。当然,不支持限制学习者自由并非是放任自流,我们可以通过讲座、读书会、书评等合理的方式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
另外,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应该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互相探讨、互相学习的过程,教育者应倡导阅读者融进自身的人生感悟去创造性地解读作品。对文学作品的选择,也应是出于教育对象自身的兴趣和需求,而不是教育者自主选择。在运用文学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育者应该抱着坦诚的心态和交流的态度与教育对象进行沟通,真正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将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
围绕特定的文学作品组织一些读书会、书评等活动,就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情感等展开讨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灌输其要求的思想观点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在书评及读书会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积极、健康的思想导向,使教育对象受到正面教育。
通过文学作品对学习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而且文学作品对学习者的思政教育往往需要长期的坚持,有一定的滞后性。那么,将文学作品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就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参观革命圣地、名人故居,听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报告,参加公益活动,观看改编自优秀文学作品的电影,参加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习者将对作品的感受和现实生活的体验结合起来,加深阅读感受。
把文学作品鉴赏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还能增强文学作品影响力的持久性。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已经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而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对这些作品组织一些书评活动,进一步挖掘作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内涵和精神意蕴,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无疑是保持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学作品的重要举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优秀作品之所以一直保持其影响力,是与其思想内涵被不断挖掘紧密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将文学作品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需要其他教育形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杨恩寰.审美与人生[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3]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艾斐.文艺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翼[J].求是.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