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收入陷阱与结构转型方向

2015-05-30陈宏邓兴华程健

现代管理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陈宏 邓兴华 程健

摘要:文章讨论了当前我国与其他亚太国家所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挑战问题与应对方法,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症结在于由于一国无法通过结构转型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出现了在丧失原有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无法找到新的比较优势,难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现象。我国的经济结构有着明确而适应的转型方向,同时我国相关产业与政府部门已经开始自觉或不自觉的在适应这一方向的转型,因此我国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利地位,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在相关行业与政策上的主导性引导我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结构转型;需求结构;要素结构;本地市场效应

一、 中等收入陷阱的由来、现象与问题症结

中等收入陷阱来自于世界银行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所提出概念,其核心论点是从引用的相关文献看,“比起较富或较穷的国家来,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会相对较慢”。这一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各国政府与学术界的重视,并由于其所指出的特征已经显现在部分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之中而更为引人注目。

中等收入国家在世界银行的国别分类中是一个庞大的分类,据其2012年的统计,共有103经济体可以被归入这一类别,其人均国民收入从1千美元到12 000美元不等,主要是区别于其他的48个低收入国家与55个中高收入国家,这些经济体自身在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速度与政治环境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我国2013年的人均GDP水平为41 908元,折合当年美元约为6 767美元,正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考察我国经济结构是否能使得我国跨越这一中等收入阶段,成功实现结构与人均收入上的转型升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主要是两个角度,一方面是讨论经济增速的放缓,大量的实证研究使用这一方法将经济增长率的水平作为标明各国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指标而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另一个角度则是重点关注相关国家的结构转型问题,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主要是相关国家缺乏相应的向更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转变的结构性要素,从而使得产业结构与生产活动集中于廉价与低端的可替代重复性劳动中,使得一国的经济结构的弹性与增长潜力不高。这两种角度分别被称为“增长放缓”与“结构转型”方法。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讨论各国的经济结构问题,特别是讨论中国的经济结构如何能够适应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现有文献中对于经济结构转型失败的原因讨论,我们归纳为如下几点:

(1)产业竞争力改变与生产率不匹配。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工资的增长,使得其无法再在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国际水平的竞争力,而必须要在其他行业进行竞争,但由于相关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水平低于而在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者是熟练工种密集型行业上无法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在经济转型期社会和政府都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一旦经济转型失败,由于早期优势行业的竞争力的丧失,新的竞争力优势尚未培育形成,使得国家经济增速下降,进一步使得政府和相关行业企业缺乏相应的资源来主导或提高培育相关优势。使得相关国家长期面临结构转型无法完成和经济增长率无法恢复的问题,从而造成人均收入长期停滞不前。

(2)出口多元化程度不足与产业结构低端化。不同国家的贸易结构的不同,特别是其具备显示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产品空间上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有较大的不同,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的国家往往具有与发达国家相类似的更为复杂的出口产品,或者具备更为合理的出口商品种类,其转型出口多元化新产品的可能性更高。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或者波动较大的国家,则往往是其出口結构存在问题,过于单一、低端或者处于产品空间中较为贫瘠的区域,都可能会使得这些国家未来无法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3)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原有竞争优势的丧失。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与经济增长带来的人口生育率下降和潜在劳动力数量下降问题可能会使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一方面,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难以为继,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增长优势可能会难于保持。大量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依赖于劳动力的城乡二元结构来获得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而在这一结构性变化的基础上,刚刚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的的人口结构呈现出高工资低技能的情形,人口红利的丧失和高技术人才的缺乏。容易使得这些国家在战略性行业的选择上陷入困境。

(4)创新研发投入不足导致的技术升级能力不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过程中,其往往在是一个或数个产业在制造和生产上具有竞争优势。但相应的往往在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与发达国家形成分工的格局,造成国内创新研发投入不足,而在制造环节的成本优势丧失之后,其转型到以研发设计等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的困难也更大。同时大量的中等收入国家在技术上没有明确的优势方向,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往往在技术领域竞争相对激烈,因此在科研创新上投入不足和带来的技术实力的差距也是造成中等收入国家无法实现结构转型,向更高的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对于广大中等收入国家来说,影响一国经济转型可行性与转型成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风险也是广泛存在的,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结构进入的新常态阶段,是否能够有对应的符合我国发展趋势与当前现实的转型方向,能够更容易地实现转型并在新的产业中培育出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呢?

二、 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方向与转型可行性

考察一国的产业结构转型的可能性,本质是跳出静态的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的观点,从动态考察一国的比较优势的变迁过程。比较优势既来源于传统古典贸易理论所提出基于生产能力与国家禀赋结构的造成的国际分工格局,又反映在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等学说所提出的规模经济与国内市场需求带来的本国市场效应新经济要素。对中国而言,上述决定中国比较优势产业与相关生产环节的基础因素都在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一方面给我国现有的比较优势与经济结构带来了挑战,却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在转型前后能够有一个稳健的竞争力基础,也是保证我国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相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本保证。从理论上看,我国比较优势的决定性结构基础有三个方向的重大转变,分别是来自我国人均收入提高之后对高质量和高端产品需求的林德需求转型,以及由于我国劳动力与资本结构发生变化而出现的雷布津斯基转型效应,以及通过规模效应和干中学效应实现的克鲁格曼转型。在新的要素禀赋结构和国内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产业结构需要在这三个方面上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并利用其竞争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出口增长点,就有希望迎来再一次的持续增长时期。接下来我们具体讨论这三个方向:

(1)基于需求结构升级的林德转型。我国经济过去数十年的增长,特别是从1990年之后保持8%以上的增长率连续增长了二十余年之后,我国突出的表现就是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对应的人民群众对产品需求也不断向高端转变,从产品质量到产品的功能,过去的廉价型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对下降,事实上是反映出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无论是服装、电子产品、食品、医疗等行业,我国消费者都愿意消费价格更高但同时质量更好的产品。从理论上分析,这就是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改变导致的需求结构非同位变化的结果,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随着我国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进一步提升,可以预见我国的相关行业需要提高更多质量和效能符合更高收入国家的需求的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这又进一步使得我国企业的生产标准和工艺及在卫生、环保和安全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大的竞争力。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就需要考虑到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需求结构变化。发展相应的符合中高收入人群需求偏好的相关产品和相关产业。

(2)基于要素结构升级带来的雷布津斯基转型。长期以来我国最为丰裕的要素就是由于大量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造成的低端劳动力富余,从而使得我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长期以来不可撼动。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丧失,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基本完成,同时企业用人成本不断提高,我国在低端劳动力上的优势将不要拥有。但在同时,我国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自己的劳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同时,是我国企业在沪深股市与海外上市的总市值不断攀升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从简单的二元要素分类,我国作为一个劳动丰裕国由于资本的广泛流入和国内经济利润的积累,一定程度上资本劳动比有所提升和改善,在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了资本丰裕度远远高于劳动丰裕度而造成非正规金融市场和活动不正常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而言我国也已经成为了世界主要的对外投资输出国之一。而从更细分的要素分类角度来看,在我国低端劳动力较充分就业同时工资上升的情况下,另一个侧面是我国还有了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熟练掌握外语和部分专业技能的中等技能劳动力。我国未来的竞争力优势会使得部分区域有可能实现以资本密集型行业作为比较优势行业进行出口,同时还可能在大量密集使用中等素质或高质素劳动力的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上有比较优势。而这些行业和环节也往往处于增值率较高的部门,在这一意义上,由于我国低端劳动力丰裕优势丧失带来的可能正是我国在资本密集型和熟练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上发展的机遇。这些资本密集型与熟练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相对而言增加值也高于我国传统上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其中的服务业部分更可能带来相对较高的劳动力要素回报。这一情况下,我国有可能通过在这些行业的劳动力的回报增长与相关新兴行业的出口增加继续保持增长,从而有效地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3)基于本国市场效应带来的克鲁格曼转型。由于规模经济的广泛存在,具体行业会由于本国市场规模而实现生产成本的下降产生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从而市场规模越大的国家在规模经济越大的行业上越有国际竞争力。我国人口规模居于世界首位,按实际美元计价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二位,这意味着从客观上而言,我国市场规模总量无可辩驳的居于世界前列。相应的多数行业的国内市场规模也居于世界前列,正是由于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巨大,具备规模优势和较强的干中学效应的行业可以在服务国内市场的过程中成本逐渐降低,并由于较国外同类型行业与企业有更多的生產经验与产量而占据相应的竞争优势。在现代经济部门中规模经济广泛存在,除了我们所熟悉的飞机高铁等干中学效应明显的行业,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新兴行业中也同样存在着较强的规模效应。除上述的由于市场规模带来的规模优势的行业的竞争优势之外。我们还容易看到,无论是高铁行业、大飞机项目,太阳能电池板与电子芯片等行业,都是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这是由于规模经济行业之所以存在规模经济,往往是由于其技术较高而需要大量的前期研发与技术投入,同时其制造生产所使用的设备也需要大量的固定成本的投入,才产生了较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在这些行业的发展中,相应的又会带动创新研发的投入,使得一国的技术实力提高并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和熟练劳动密集型行业上带来竞争优势,从而产生能够吸收本国熟练劳动力的良性循环。

在这些基础上可以看到,与其他亚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不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构性变化本质上就意味着我国具备了新的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并且能够有效应对上述容易使各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容易导致结构转型失败的不利因素。因而我国结构转型的核心在于能否适应这些方向上的变化,在相应行业通过系列的产业政策与市场引导推动新型竞争优势的成型。在当前的经济模式下,相关转型曙光已经显现。在具体的产业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最为符合上述三个转型方向的产业之一即是高铁产业,因为高速铁路首先是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的重要产品,而在我国的经验中也可以看到以京沪高铁为例的连接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之间的高铁首先实现赢利,随着我国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铁的利用率会更高。而同时,高铁也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重要行业,而更重要的是,在高铁的基本建设中如对哈大线等高寒地段的建设经验,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国际前沿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经验,反映出新的研发创新增长点与干中学的巨大优势,而其成本也由于国内市场的广阔而可以得到可预见的下降。因此中央政府由总理来亲自担任高铁第一推销员,并致力于全面推进我国高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正是我国政府认识到上述产业转型方向并在政府引导下主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基于这一判断,我国经济将能够在这些新兴行业的国际化的过程中迎来新一波的增长浪潮。

三、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对策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整体是有利的,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相对多元,长期以来在有关出口复杂度与产品空间的研究中,我国的产品结构都是优于我国的发展阶段的,加上我国市场规模带来的产业丰富度,这使得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有着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人口结构与发展模式的变化,恰恰给我国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使得我国有机会在高收入人群需求集中型、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与规模经济优势型产业上占据比较优势。在这一基础上,我国要恰当利用这一机会以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明确结构转型中的适应我国未来要素结构、国内市场需求结构与溢出效应较高的行业,将静态的分工优势与动态的比较优势培育相结合,在市场为主体的基础上引导一批具备与中高收入国家竞争并具备较高要素回报可能性的产业进行引导培育。

(2)加速贸易、投资、服务领域的开放,坚持对等开放的原则,在国内市场引进外资推动竞争与产业升级的同时,推动其他国家对我国的企业与培育中的新比较优势产业的开放,适当放弃一部分在我国转型升级之后重要性下降或不再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方面的开放要求,在21世纪开放议题下的双边投资开放协定、双边知识产权合作、贸易开放和跨国基础设计建设计划等方面国际谈判中更具前瞻性。

(3)坚持政府简政放权,激化市场创新活动与科研部门的自主研发动力,支持国内企业、企业家与专业技术人员投资创业,新兴行业的出现不能由政府来计划管控,而要交由市场的创新来完成,只有坚持市场为主体的方向才能使得我国跟上或超越发达国家在新兴行业与产业上的先行者优势,并发现更多符合我国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市场规模优势的新兴产业以保持长期竞争与长期增长动力。

参考文献:

1. 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中国人口科学,2011,(1).

2. 高杰,何平,张锐.“中等收入陷阱”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2012,(3).

3. 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改革,2011,(10).

4. 马岩.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经济学动态,2009,(7).

5. 全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东亚的经验及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12,(2).

6. 韦鸿.“中等收入陷阱”的社会秩序转换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14,(12).

7. 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经济学动态,2011,(12):4-9.

8. 梅伟霞.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分析及战略应对.求索,2011,(10):58-60.

9. 马岩.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经济学动态,2009,(7):42-46.

10. 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中國人口科学,2011,(1):2-15.

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机制与配套政策研究”(项目号:7134104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研究”(项目号:13AZD00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号:A201201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陈宏(1982-),男,汉族,福建省长乐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邓兴华(1987-),男,汉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程健(1983-),男,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港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收稿日期:2015-03-17。

猜你喜欢

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制度创新
中国将把“中等收入陷阱”甩在身后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