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菲利亚》的图像式审美分析

2015-05-30史琳

西江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图像学审美

【摘要】:《奥菲利亚》是19世纪英国著名画派拉斐尔前派的创始人之一米莱的成名之作,画中主人公奥菲利亚取自莎士比亚笔下作品《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这个悲情人物。本文运用图像学的审美方式,通过对《奥菲利亚》的画面内容、人物背景、主题内涵等方面的分析,引领读者一步步走入奥菲利亚的世界,同时领略图像学这一独特的审美方式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米莱:奥菲利亚:图像学:审美

一、关于图像学

1912年瓦尔堡首先提出了图像学的概念,他试图在艺术中融合其他人文学科,形成一种综合性研究。后经潘诺夫斯基阐释发展成熟,他用“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描述”和“图像学阐释”来限定图像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其核心是发现艺术作品的深层次意义,探索人类心灵的基本倾势,同时揭露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宗旨的基本立场。在此研究基础上到了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了艺术研究中的图像学时期。

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图像学的三个阶段:前图像志,图像志和图像学,这三个层次也就是“阐释的循环”。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潘诺夫斯基认为艺术作品的解释分三个层次:一、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也就是物理意义,即从图像上非常直观的所看到的,想到的东西;二、解释图像的传统意义,也就是图画的特定中心主题的解释,例如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特点等;三、解释图像的象征意义,即解释作品的更深的内在意义或内容,例如作者想要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图像学就是对超越作品本身的意义的阐述。

二、米莱作品《奥菲利亚》图像学审美分析

(一)前图像志阶段

前图像志所描述的是图像的自然意义,它涉及到作品基本的物理事实与视觉事实,即一件艺术品最基础的识别符号,它包括结构、线条、色彩、材料及技术等。通过对这些事实的感觉反应,识别他的符号,再进入作品的研究和讨论。所看所感即所得。

图中所描绘的场景是在一片幽静的丛林深处,画面中央有一条平静的小河,四周绿树成荫,鲜花芬芳,藤蔓缠绕,水草舒展,五颜六色的野花在小溪边盛开,水中长着绿色的苔癣,空气是那么清新湿润,似乎能让人闻到弥漫的芳香,每一种植物都依稀可辨,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手持花环仰卧在水面上,衣服的裙摆漂浮在水面上,裙摆上也满是散落的花瓣,美丽而圣洁的脸上露出超然的平静还有那么一絲的迷惘和解脱,不挣扎不尖叫,任凭河水将她淹没。根据植物学图谱,画中的植物有左下方的水生芦苇、浮在画面左侧角落的贝母、奥菲利亚手中的红色罂粟花、水面下方的勿忘我、盛开在枯树左侧的白色野花与画面右上方的紫色风信子,除此外还有一些认不出名字的植物,共同营造出了这幅图画优雅安静的氛围。

这些植物所组成的画面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让人抹之不去的死亡。“死亡”这一黑暗的词汇似乎充满了绿色的生机和静谧的美丽。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感觉是:心疼。为少女的苍白的脸色而心疼,为她的圣洁而单纯的表情而心疼,为她的失足却不自救而心疼。她是谁,她到底怎么了,为何面临死亡却能如此平静。

(二)图像志描述阶段

图像志阶段是对作品的知识性解释,要弄清楚人物身份,故事内容,历史背景和传统脉络等等。潘诺夫斯基认为图像志描述才是图像学研究中真正起作用的阶段,而不是“所见即所得”可以表达的。如果说第一阶段是美术史研究的准备阶段,那么此阶段则正式进入了作品的分析。

画面中的主角取材自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奥菲利亚。按原著,为谋取王位丹麦王的弟弟克劳狄斯与王后通奸,用毒药毒死国王,国王的阴魂向儿子哈姆雷特诉说自己被害真相。而奥菲丽亚就是帮助克劳狄斯谋害国王的御前大臣的女儿,同时她也是哈姆雷特喜爱的人,这段感情受到御前大臣万般阻拦。御前大臣最后被哈姆莱特刺死,奥菲丽亚得知后,面对亲人和爱人之间的矛盾,她彻底崩溃了,整天唱着古怪的歌到处游荡,最后不幸落水淹死。

19世纪以前,英国学院派也就是以皇家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学院派绘画仍然是培育正统画家的摇篮,以古希腊雕塑与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为代表的高雅艺术一直被学院派奉为金科玉律,并形成一种教条化程式,正如雷诺兹所言的至高至善的美“源于恒定和不变”。但这种恒定和不变受到了以米莱等艺术家为代表的拉斐尔前派的反对,他们宣扬艺术的自由和不拘,而《奥菲利亚》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奥菲利亚》的作者是19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创始画家之一米莱,拉斐尔前派主张让艺术回到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绘画之前,充实自然的本源,反对矫饰与程式化的绘画模式。这种主张与当时的学院派暗中形成一种对峙的局面。

第一阶段我们说到了《奥菲利亚》中的植物,作者进行绘画时,正是以真实的自然场景为依托进行描摹,还请了人物模特作为奥菲利亚,并让其躺在浴缸中,结合之前的自然场景,最后诞生的这幅奥菲利亚。《奥菲利亚》正是以其极度逼近自然的描摹与非古典化的唯美成为这一画派中的经典之作。

(三)图像学阐释阶段

这一阶段是美术史研究的最高层次,他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之上来进行的意义的分析。通过历史和现实的材料,把作者与作品置于具体的文化环境当中,从而证明作品所代表的特定的世界观,同时从作品的意义上返回到对整体历史事实的认识。

画面中红色的罂粟花象征死亡与休眠、白色的野花象征着奥菲利亚的纯洁、贝母代表着悲伤、勿忘我代表了永恒的记忆......这一切看似与主题无关的花草树木,实则无一例的烘托出了奥菲利亚死亡的悲剧色彩和文学内涵,淡淡的伤感是死亡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和黑暗,反而使画面在死亡主题的表达上更有力度、直达人心、感人肺腑。

前文所述的历史画风格在《奥菲利亚》中荡然无存。米莱选取的是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中一个极富戏剧感染力的场面,作者没有吧奥菲利亚的死以庄严、肃穆的崇高感加以表现,恰恰相反,《奥菲利亚》所唤起的是人们内心多愁善感、缠绵悱恻和诗意盎然的神经,尽管表现的是死亡的场景,画面的气氛却如此的优雅、恬淡、清远、以至于人们几乎忘却了死亡的沉重,而是随着奥菲利亚轻盈浮动的身体进入的深远的幻想的世界。

三、《奥菲利亚》图像学审美分析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自从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菲利亚的形象诞生以来,许多画家,文学家,音乐家等等都爱上了这个命运悲惨的女孩儿,奥菲利亚被各种艺术形式所描绘,她似乎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灵魂获得了升华。就像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画家笔下也形成了各种版本的奥菲利亚的形象,都是那么的惹人怜爱,动人心魄。当米莱的《奥菲利亚》诞生以后,似乎成就了人们心中奥菲利亚的经典形象,人们不约而同的将其作为奥菲利亚的最终形象,也许米莱的《奥菲利亚》不是最完美的,确是最经典的,尤其是它对现代文化带来的影响,更是不可磨灭的。

四、结语

通过图像式的审美分析,我们对《奥菲利亚》的认识一步步深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奥菲利亚》的与众不同。我们在对密莱《奥菲利亚》进行欣赏的同时,对死亡与人生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悲剧的文化精神得到体现。文艺作品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往往可以激起人们的怜悯心和同情心,同时使人们心灵得到净化,意志更加坚强,从而领悟到“生命之意义,就在于通过痛苦的体验,超越人生的精神境界”。万物生于尘土,归于尘土,一切在死亡面前显得超然平静。

参考文献:

[1]刘冬梅:《密莱作品<奥菲利亚>及其图示现象解读》,大舞台,2012年9月,第1页。

[2]易英:《图像学的模式》,美术研究,2003年第4期,第1页。

[3]刘冬梅:《密莱作品<奥菲利亚>及其图示现象解读》,大舞台,2012年9月,第1页。

[4]倪莹:《以图像学分析<洛神赋>》,大众文艺,2014年6月,第1页。

作者简介:史琳,(1990—),女 河南郑州,工作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职称: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图像学审美
音乐图像学在中国的发展
贡布里希对图像学的修正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