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戏剧阅读教学策略
2015-05-30钱晓烨��
钱晓烨��
在戏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了解作品想表述什么,为什么这样表述,最恰当的办法是实现多角度多次复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寻找作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对作品进行认知的办法,站在作品文本提供的不同角色角度复述与阐释作品。
一、从整体把握情节到关注人物冲突
此处所指的戏剧情节并非教材节选段落的情节,而是整个剧本的情节,其中既包括教材选段本身,也包括和教材选段有关的前情及后期情节发展。如果把教材节选情节同整个剧本作品割裂看待,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的茫然无知、困惑不已,学生将难以融入到课堂中来,难以真正在接受新信息时产生新感受。因此教师应当首先用安排预习作业等办法给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了解戏剧情节脉络,对戏剧的情节有一个整体认识、全面把握。
在把握戏剧冲突时,人物关系的影响作用很大,因此,教师需帮助学生理清戏剧中的人物关系。尤其在高中教材所提供文本多为节选的情况下,理顺人物关系的重要性更显突出。该步骤可以在指导预习时完成,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自由讲述,最后教师用图表的办法加以总结,呈现在板书或者多媒体环境下。像曹禺剧作《雷雨》中四凤与周萍的关系、周萍与繁漪的关系以及周朴园和繁漪的关系等,这些都是正式接触文本前所要了解的。了解了人物关系,接下来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物间的冲突。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与情节有关的知识,带领学生思考分析主要人物中每一对冲突的主体是谁?性质是什么?并找到使冲突激化的戏剧节点。在节点上加大阅读的分量与力度。
人物关系理顺之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是戏剧冲突才更容易理解,戏剧冲突是戏剧的核心部分,对于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起根本性作用。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戏剧冲突同情节发展关联的有关知识,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仔细研究,了解教材选本中每对人物冲突的实质是什么,最终发现导致矛盾冲突的剧情转捩点,接下来再逐步梳理矛盾发展、矛盾激化的细节。在讲解《雷雨》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每对矛盾冲突从个人之间上升到阶层之间,让学生了解到不同阶层和不同生活背景下的人物之所以产生矛盾,还和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二、从鉴赏戏剧语言到再现戏剧情节
对高中生来说,戏剧这种艺术形式的鉴赏难度实际上是几种文体中最高的,其中鉴赏戏剧语言的独特性尤其值得注意。戏剧语言包括舞台说明、人物台词两大部分,两大部分共同构成有机整体,舞台说明有助于渲染气氛与推动情节,还可以补充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人物台词是所有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同时受到人物性格、人物身份的影响,可以展现出不同人物的侧面。在鉴赏戏剧语言环节,教师需要借助范读、对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办法,指导学生在语言中摸清人物心理。
比如细节描述,一个角色的一句话、一个细节便可以表现出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如《雷雨》里面周朴园强迫繁漪喝药,而繁漪不喝时,
周朴园让周冲劝她喝,让周萍求继母喝,他的行动鲜明地表现出了其专制个性、冷酷心理,表现出了其维持家长权威的用心,同时这个细节恰恰也是一个节点,是夫妻、父子间冲突的激化。而无论是冲突的发现,还是细节的提炼,对于戏剧阅读来说,分角色朗读无疑都是最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体察人物心理、品味人物语言,对于学生融入课堂、融入文本大有帮助。
掌握一种文体的真正标志是可以根据这种文体的标准进行再次创作。当学生从整体把握情节到关注人物冲突、从鉴赏戏剧语言到明确细节描述都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到戏剧创作的实践活动中来,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表演,以锻炼学生的文体再创作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雷雨》之后,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划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负责导演、舞台设计、演员、评议工作,使学生能够相互配合、各展所长。表演是一种再次创作,而写剧本也一样,学完教材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续写或者扩写任务,同样会收到良好功效。
按照阅读心理学的规律分析:在阅读过程中只有问题不断涌现,才标志着阅读真正产生效果,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知过程本身也是对课文提出质疑的过程。而若想让问题与质疑更有深度、更有针对性,注意到阅读文本的体裁无疑是基本的工作。教师是阅读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文本体裁区别开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阅读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22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