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的“唠叨”
2015-05-30赵峰
赵峰
1.集合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在解决有关集合的问题时,尤其要注意元素的互异性。
2.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一定要理解好集合的含义——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r|y=lg、x表示函数y—lgx的定义域;{y|y=lgx}表示函数y=lgx的值域;{(x,y)|y—lgx}表示函数y-lgx的图像上的点集。
4.对于含有个个元素的有限集合M,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依次为2”、2” 1、2” 1、2”-2。
5.注重数形结合在集合问题中的应用,利用列举法时常借助Venn图解题,利用描述法时常借助数轴来运算,求解时要特别注意端点值。
6.“否命题”是对原命题“若p,则q”既否定其条件,又否定其结论,而“命题p的否定”即非p,只是否定命题p的结论。
7.在否定条件或结论时,应把“且”改成“或”、“或”改成“且”。
8.要弄清先后顺序:“A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B”是指由B能推出A,且由A不能推出B;而“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是指由A能推出B,且由B不能推出A。
9.要注意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存在性命题),特称命题(存在性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如“a、b都是偶数”的否定应该是“a、6不都是偶数”,而不应该是“a、b都是奇数”。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时,常与补集思想联合应用,即体现了正难则反思想。
10.复合命题真假的判断。“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真假相反”。
11.函数是数集到数集的映射,作为一个映射,就必须满足映射的条件,只能一对一或者多对一,不能一对多。
12.求函数的定义域,关键是依据含自变量的代数式有意义来列出相应的不等式(组)求解。如开偶次方根,被开方数一定是非负数;对数式中的真数是正数;列不等式时,应列出所有的不等式,不应遗漏。对于抽象函数,只要对应关系相同,括号里整体的取值范围就完全相同。
13.用换元法求解析式时,要注意新元的取值范围,即函数的定义域。
14.分段函数是在其定义域的不同子集上,分别用不同的式子来表示对应关系的函数,它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
15.判断函数的奇偶性,要注意定义域(若是奇函数或偶函数,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有时还要对函数式进行化简整理,但必须注意使定义域不受影响。
16.(1)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凋性完全相同;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恰恰相反。
17.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时,多个单调区间之间不能用符号“U”和“或”连接,单调区间必须是“区间”,而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代替。
18.求函数的最值(值域)常用的方法。
(1)单调性法:适用于已知或能判断单调性的函数。
(2)图像法:适用于已知或易作出图像的函数。
(3)基本不等式法:特别适用于具有分式结构或包含两元的函数。
(4)导数法:适用于可导函数。
(5)换无法:特别要注意新元的范围。
(6)分离常数法:适用于一次分式形式的函数。
(7)有界函数法:适用于含有指数、对数式或正弦、余弦式的函数。
无沦用什么方法求最值,都要考查“等号”是否成立,特别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法时,并且要优先考虑定义域。
19.函数图像的几种常见变换。
21.二次函数问题。
(1)处理二次函数问题时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29.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30.向量的数量积。
34.等差数列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易错警示:由于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因此在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首先要判断公比q是否为1,再根据q的情况选择求和公式的形式,当不能判断公比q是否为1时,要对q分q=1和q≠1两种情形进行讨论。
36.数列求和的方法:公式法、分组求和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裂项法等。数列求和时要明确:项数、通项,并注意根据通项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
37.在求定义域、值域及不等式的解集时,其结果一定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不能直接用不等式表示。
38.不等式两端同时乘以一个数或同时除以一个数,需要讨沦这个数的正负。
易错警示: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注意验证“一正、二定、三相等”。
40.解决线性规划问题时,要注意边界的虚实:注意目标函数中y的系数的正负;注意最优整数解。
41.-个物体的三视图的排列规则是俯视图放在正(主)视图下面,长度与正(主)视图一样,侧(左)视图放在正(主)视图右面,高度与正(主)视图一样,宽度与俯视图一样,即“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在画一个物体的三视图时,一定注意实线与虚线要分明。
42.在斜二测画法中,要确定关键点及关键线段。平行于x轴的线段平行性不变,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减半。
43.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
①位置关系:平行、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
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性质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③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
①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种特殊情况)。
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而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