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中的媒介批判

2015-05-30冯晔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马尔库塞法兰克福韵味

冯晔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所做的批判是其整个社会批评理论体系当中最具有影响力也最为引入注目的部分。他们在首先展开了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其次,马尔库塞发动“文化大拒绝”。最后,本雅明提出“機械复制主义”来直击媒介技术发展的最痛处。本文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论述辩证的分析其思想对现代媒介伦理与文化批判的作用。

关键词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传播媒介

一、媒介批判的内容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通过对文化媒介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指的是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对文化传播产品进行大规模的复制的娱乐工业,尤指各种大众文化及大众传播媒介。这一名词首次出现是在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论文“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当中。他们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与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而具有一种类似于工业生产的特征。这种文化生产,与传统的个人艺术创作不同,它是大规模进行的一种复制活动。这一名词的理论根源主要来自“二化”,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这两个理论实际上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说的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当中,人类成为了劳动本身的奴隶,成为物质和消费的奴隶。精神产品在大众文化这里与人本身产生了异化,使人依附于技术,唯利是图。

法兰克福学派从艺术价值和哲学价值两方面批判了“文化工业”现象。首先,文化工业使艺术丧失自身魅力,过度的追求娱乐刺激褪去了艺术自由和超越性这两项本质。文化产品越来越趋于一致,这使人对艺术的感官丧失灵敏,从根本上斩断了批判的能力,阻碍了人的自主性。人类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为被动的、呆滞的单向度的人,通过文化的束缚使公民成为国家政治的傀儡,而大众文化本身就成为稳定现代社会的“社会水泥”。

2、大拒绝

“大拒绝”这一理论是马尔库塞为表示其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拒斥所提出的一种文化策略。这种拒绝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恢复文化自由。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在本质上就是否定的,它揭露的就是现实对人的压迫,它应该作为人类抵抗现实,追求自由的武器。而在文化工业这样的大环境中,大众文化变成了糖衣炮弹,人类批判的能力在不断满足的幻想中消解了,艺术的锐度被一点点消磨,人类也失去了衡量“现实”的尺度,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在大众文化的欺骗下越来越短,而事实上这正是大众文化的虚假性所在。这一理论对大众媒介的批判不能不说彻底,但是马尔库塞没有注意到,他的拒绝理论本身就存在一种“不自由”的表现,大众文化也是具有一定需求基础的,这种文化的存在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合理性。

3、机械复制主义

机械复制主义是由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提出的,这一主义是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本雅明认为,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其独一无二的“韵味”。因为有了韵味,艺术品才有了真正属于它的价值,而艺术的功能也就在于韵味的展示给人带来的精神启示。但单纯被复制出来的艺术品是不具备这种韵味的,就如同画作本身具有韵味,而拍摄的画作的照片则不具有;舞台上上演的戏剧具有韵味,而摄录出来的影视作品则不具有。因为人的关注已经由作品本身转向了技术。

本雅明相较于其他法兰克福学派成员进步的地方在于,他认为文化的机械复制技术,复制的不仅仅是作品,还有欣赏作品的人。在作品面前,人可以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选择性,而非一动不动等待被作品击中的枪靶。

二、媒介批判的特点和影响

1、媒介批判的特点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法兰克福学派在文化媒介批判中展现出的伦理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他们对实证主义、科学技术和当代文明的批判,都是以宣扬人的价值为目的。浪漫主义传统也是其伦理价值观的重要特征。他们反对当下资本主义的道德,缅怀中世纪那种虚构的人和自然的统一。

2、媒介批判的影响

纵观整个文化批评发展史,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兰克福学派开辟先河的地位,他们对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历史性研究,启发和影响了之后许多派别的研究倾向,如:解构主义、英国新左派运动、意识形态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等等。正因如此,才会有着“不读法兰克福学派,就不谈大众文化”这样广为流传的说法,但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研究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为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着更加清醒更加辩证的态度去看待。

3、媒介批判的当代价值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媒介批评理论对我们国内研究新闻伦理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首先媒介批评作为外来的产物,在欧美等地区和国家都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国在进行媒介批评实践和理论伦理研发时可以借鉴其宝贵的经验。但要注意的是在借鉴的过程中一定要落实中国的实际,立足于当下的经济文化政治形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发展道路,而非一味的照搬照抄。其次,文化具有共通性,媒介批评的发展离不开其他领域的相互扶持。应该广泛融合他领域的文化知识,借鉴其他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将其他领域批评与媒介批评相结合,为构建合乎中国现实的媒介传播伦理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王君超.媒介批评——历史与走向[J].国际新闻界,1992,2.

[3]李秀芹,张珍珍.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述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7,23(5).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猜你喜欢

马尔库塞法兰克福韵味
法兰克福的罗马广场
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2017法兰克福车展
秋之韵味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
秋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