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社会发展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研究

2015-05-30常怡鹏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众美学消费

常怡鹏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新新思潮的涌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都显示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优势。文章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产生、意义、发展等几方面研究生活审美化在现代的泛华现象,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体验审美消费社会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进入又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尤其是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世界人民不仅在生活水平上得到有效改善,而且在思想观念上发生很大变化,人民开始有了更高的物质精神需求。我们脱下带补丁的土布衣服,穿上了款式新颖,色彩明丽,风格鲜明,图案多样的新衣服;我们告别以前的借书读、花钱买书的求知困扰,拇指一按就可以坐床上看电子书;我们不用借磁带买光碟,只消在电脑前一敲键盘,想要的影视文件就顺手拈来;我们按照自己的意志指导服务部门对自己的家居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我们旅游,观自然以悦情,观人文景观以知史;我们不再勉强自己到美术馆,剧院等高的雅艺术场馆欣赏美的艺术,因为美早已更广泛的呈现于购物中心,城市广场,主题公园等大众消费和服务场所。

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给我们的审美提供了很多方便,很多情况下我们抬头可见路口一座显眼的艺术雕塑,低头可见水泥地板上的精美纹路。我们生存环境日益变成一个艺术的世界,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已经不存在严格的界限了。韦尔施说当前我们正经历一场美学的普遍潮流。这种潮流在各种现象和理论中体现。现实之中,更多的要素正在被美学覆盖,我们处在一种美搭建的世界,被当代的美包围着。

审美与生活的交融现象早已有之,不过当时的经济社会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满足大众日常生活审美的程度,直到后工业化到来,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众关注自身生存的眼光开始转向关注自身发展。在此之前日常生活审美的现象就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不过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论题进行探讨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最早出现于一篇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讲演。这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在1998年4月在新奥尔良的“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所发表的,迈克·费瑟斯通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及其它类型的亚文化、地方性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大量呈现,造成高雅经典文化的艺术的没落,从而“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其次,“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还意指一种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最后,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自此之后在与文艺学、美学界等诸多相关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广泛的争鸣。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发展必然性

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促进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良性发展。在我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不过是后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审美顺应消费社会的发展趋势拓展自身范围的一个方向。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思维和审美感觉势必也要提高,马克思说:“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以后,开始自然而然关注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衣食住行开始与精神文化的享受相结合,对精神文化的消费比重越来越大,精神文化成为人们的消费动机和动力的可能性增多了。鉴于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新兴的中间阶层和商品生产者为了迎合人们,势必开发出更多的精神产品,或者在原有商品的基础之上赋予美的含义或特征。就这样生产者为了照顾人们的口味,以保证生产的实现,满足自身利润,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美的直接缔造者。这样,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就理所当然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驱动力。客体对象的极大丰富和美的含量的提高必然要求主体的发展来适应。生活在客体对象已经提高的审美世界,主體的精神上的发展势必产生更多的文化审美需求,作为审美中介的物质精神生产者就会生产更多的审美产品,身为生活在经济已经发展的后现代社会的审美主体的审美大众又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精神文化产品,日常生活审美化就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得以实现。

受众审美体验的不断提升促进美在消费社会中不断提升。类似商品价值规律的优胜劣汰作用,美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着受众审美体验的不断提升而提升的。不管是纯审美的艺术体验,还是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而附加在物质文化消费品上的审美体验,都将因为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而得到不断提高。这样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消费社会是呈良性循环的状态节节提升的。并且,大众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虽然扮演着受众的角色,同时也掌握着审美的主动权,日常生活中美的优化就在大众有意无意的选择中得以进行。

由此看来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调整,市场逻辑和消费优先的理念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使消费时代的审美走向多元的动态选择的趣味,突破扼杀人类精神生活多样性的经典文化,动摇它的权威,消解经典观念,实现审美消费民主化。美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以往的纯审美被泛化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总而言之,审美本来就源于生活,审美与生活的分化也是从近代开始的。到了后现代,正是弥合这种分化的时候了。阿道尔诺说过:“禁欲主义时代之后的几个历史阶段之中,快感成为一种解放力量。”

美没有太大变化,只是人们对美态度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有条件在生活中挖掘美,在各个领域里发现美。新兴的中间阶层也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传播美,并且把美用于商业化用途,以吸引消费者从而获利。人们可以在满足审美需求的同时而不避讳审美对象的实用性,或者人们在选择实用性商品时尽量向同时又能满足自己部分审美需求的消费对象靠拢。物质文化生产者对人们的审美心理的迎合,造就这样一个泛审美的消费社会,并且这样的审美还将继续下去。这样一来,不仅主体得到了审美满足,而且美也得以发扬,不能因为生产者的功利心理而把日常生活审美这一反映社会进步和体现对审美主体人文关怀的现象给全盘否定。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会影响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是对传统精英艺术的一个挑战,它呼唤美学达到理论的突破,试图颠覆传统的美学观念,破除美学的自律性,实现真正意义的高度普及的审美化。金元浦先生说过,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深刻导致了文艺界和整个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甚至改变了一些权威性的文艺名词的定义,它比传统的艺术消费增加了很多中介,使得审美体验为更多数大众所拥有。它动摇了精英文化的地位,使文艺创作者由个体向群体转换。这也联系到我国社会文化的转型。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新兴的社会中间阶层,即上文提到的从事文化、影音、娱乐、旅游、教育等行业的媒介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借助于大众传媒的力量,在社会人群中搜集群众的审美观念,同时穿插他们自身的审美趣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但是这种快餐似的审美也引起了学界很多人士的担忧。在他们看来,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中大众不再注重自身的历史意义与价值深度,而是积极寻求满足当下的形式与内容,韦尔施曾感叹,在如火如荼的审美潮流中,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人们不再追求高深、艰涩,转而追求的是能够满足当下的快感。这一审美潮流被视为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表征。但是这种快餐似的审美也引起了学界很多人士的担忧。在他们看来,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中大众不再注重自身的历史意义与价值深度,而是积极寻求满足当下的形式与内容,韦尔施曾感叹,在如火如荼的审美潮流中,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人们不再追求高深、艰涩,转而追求的是能够满足当下的快感。这一审美潮流被视为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波德里亚认为美正在向“媚俗”靠拢:“和关于美以及独创性的美学相对,媚俗提出了其模拟美学:它在世界各地再生产那些比原件更大或更小的物品,仿制材料。并且笨拙地仿效各种形式或胡乱将它们组合起来,重现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式样。”

后工业化对审美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人的审美对象更多的依靠于科技、生产、信息加工。美在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其它产品一样被商品化了,美到处可见随处可买,真正达到与人的零距离接触。并且审美已经不单单是为了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陶冶,其中还夹杂着审美对象的实用价值以及审美主体的本能和冲动。这让一些传统的知识分子觉得难以接受,他们把这一现象看做美的沉沦“后现代主义反对美学对生活的证明,结果便是它对本能的完全依赖,对它来说,只有冲动和乐趣才是真实的和肯定的生活,其余无非是精神病和死亡。”艺术轰炸着人们的感官,人们的审美活动现在只追求悦耳悦目。“一种强调对初级过程的直接沉浸和非反思的身体美学”正在流行。

文艺学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文学的解读和批评来显示人的人性尊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过去的文艺建设实在太注重大的理论的建设,忽视人性自由,这是造成文艺学如今在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出现严重分歧,众说纷纭的原因。由此观之,知识分子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保持批判性和警惕性精神也是人之常情,这种学术精神还是值得赞扬的。

但是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文化消费品,也不排除它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即使单纯为了审美体验的消费也是以审美为目的的消费,甚至为了给纯艺术品的审美建造场所等一系列条件,也需要与市场挂钩,这是处于消费社会中商业性无孔不入的必然现象,不能为了精神文明的纯粹而抗拒物质文明,更不能为了保持精英文化的领导地位而否定泛审美化的合法地位。大众仍然可以在精英文化纵向保持它的审美深度的同时,以横向的泛审美为切入点,因人而异地,选择适合自己高度的艺术,切实际地一步一步,接近整个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所以应该肯定大众审美时代而放弃仰视经典艺术的徒劳,转而借助生产技术,市场手段,传媒文化等现代手段接近藝术,为自己打造一个审美的生存环境。

和其他学科一样,美学也应该产生分门越来越细,各门类互相交叉,以及和其他学科互相交叉的现象。美学领域向纵深发展主要表现为精英文化的发展。而美学在内外交叉的作用下则形成审美了形态和方式的多样化。与此同时,在消费社会的物质文化消费者也处于不同的阶层、年龄和人际中,并且阶层年龄和人际等这些特定的审美环境还是可变的。再加上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对精神生活多样性的追求,加上商业竞争促使商家穷其心志开辟审美空间,拓展审美方式,满足不同审美追求的消费者,形成审美选择的多样化局面。所有这些都能使审美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阶段出现,从而会给日常生活审美注入新的生机,有效避免人们产生审美疲劳。

参考文献:

[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9.

[3]傅守祥.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崛起与审美化生存[J].艺术百家,2008,(5).

[4][德]阿道尔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5.

[5]金元浦.别了蛋糕上的酥皮:寻找当下审美性、文学性变革问题的答案[J].文艺争鸣,2003,(6).

[6]李志勇.公共关系的审美之维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7][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73.

[8][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23.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大众美学消费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纯白美学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