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关爱的钥匙,打开“中差生”智慧的锁扣

2015-05-30杨世刚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差生老师教育

杨世刚

摘要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他们中有先进、你的居中、后进的不同层次和状态。老师是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因此老师要全面分析各个学生的特点,作好每个学生的教育和思想工作,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如何走出一条转化“中差生”的希望之路,保护好学生个性中原始的创造力,是每一位教师倾心追求的目标,也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

关键词基础教育反思教师对策探讨

我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已近三十年,教过数学、语文,还有思品等课程,自己也从民办老师做到了中心村完小的校长。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千方百计促使学生飞得很高很远。同时,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望子成龙。在第64个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的特殊日子里,总觉得想写点什么,翻开《教育家论教育》,“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先生的真知卓见让我这个教育实践者振聋发聩,许多论断让我陷入了沉思,感觉到现实中自己做得不够好,于是我走进学校档案室,对曾经教育过的160个学生进行回访,对当年的“中差生”比“优等生”生活工作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把思考的东西写下来,以期在素质教育中,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一、优等生和“中差生”样本分析

1、创业就业情况调查。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现有学生197人,1983年-2000年共向初级中学输送了700余名毕业生。30年前也是就1983年左右的小学毕业生现在年龄41~44岁,基本处于事业有成的年龄;20年前毕业的小学生现在年龄约32~34岁,都处于而立之年;下面是对他们就业创业、生存的状况组织的几组调查数据(表1)。

(1)样本总数:共160人,其中:1983-1987、1988-1992、1993-1997、1998-2000年分段各40个样本。除1998-2000年样本段外,其他每段每年随机抽取8人作为调查对象。

(2)我们把分科60分以上视为优等生,均分60分以下视为“中差生”。从统计来看,优等生占学生总数的50%,“中差生”占50 %。优等生和“中差生”的比例约为1:1;

(3)就业结构分析。当年的优等生现在主要从事的职业:自主创业的法人7人、从事专业研究(编程设计高管)10人、从事餐馆交通运输业12人、建筑施工13人、从事政府公共服务(公务员、老师、医生、军人等)14人,占40%。“中差生”中自主创业的法人17人、从事专业研究(编程设计高管)6人、从事餐馆交通运输业27人、建筑施工46人、从事政府公共服务(公务员、老师、医生、军人等)8人,占60 %。在自主创业成功者中“中差生”共17人,占71 %。从事政府公共服务的22人中优等生14人,占64%;“中差生”共8人,占36%。

2、社交活动能力調查(表2)。

(1)自我认知能力。优等生和“中差生”中自信的人总是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每次都顺利迈过了那难过的坎,步入成功。(2)人际沟通能力。当年的优等生善于沟通的占40?%、一般的占50%、不善于沟通的10%;“中差生”善于沟通的占50%、一般的占50%、不善于沟通的0%。(3)成就感。优等生有成就感的占76.3 %,有挫败感的占23.7 %;“中差生”有成就感的占90 %,有挫败感的占10 %。(4)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优等生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占90%,信心不足的占10%;“中差生”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占95%,信心不足的占5%。(5)家庭幸福感。优等生感觉家庭幸福的占70%,感觉家庭不幸福的占30%;“中差生”感觉家庭幸福的占93%,感觉家庭不幸福的占7%。

二、优等生和“中差生”的心理行为分析

1、几个范例。从政教处德育老师记录的违纪情况显示:“中差生”的违纪记录远远高于优等生。我校多次召开班主任座谈会,对学生开展了“我的心路历程”的心理调查,且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心声:

陈同学说:“每次星期六回家,不是遇到爸妈吵架,就是奶奶和妈妈争嘴,我真是无话可说……”

肖同学说:“爸爸生病卧床,我哪有心思搞学习?”想到自己的家和亲人时,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沉重,然后就对天长叹。

周同学说:“我学习是不好,但是开运动会时,得奖的都是我们学习不好的同学。但是老师总是拿分数压我们。”

X班一个学生恶习很多,打架、抽烟、上网……有一次抽烟被老师发现,处理过程中,这个学生拨通了远在喀什的父母的电话,当着老师的面,在电话中对其父母责问:“爸爸、妈妈,您们都不管我,您除了给我寄钱之外,还给了我什么?呜呜……”一席话,让在场的老师都沉默了,这些“中差生”并不是所谓的“坏孩子”,他们缺少温暖,缺少呵护,可以说,他们的恶习产生的原因是不平,是委屈,是无奈。我们凭什么怪他们?我们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帮助。须知“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2、班主任的日记本

各班班主任对“中差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指出了部分“中差生”具有共性的东西,石超老师有一本发黄的日记本,大致记录了如下几种行为特征:

(1)自尊心强,渴望公平。“中差生”有很强的自尊心,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又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希望老师能平等对待自己,尤其是在为班级作贡献时。(2)自卑心重,无心向学。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特别是跟优秀生在一起,更易自惭形秽;(3)自由散漫,渴望表扬。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他们毕竟是未成年人,明辨是非能力尚欠缺,好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如果对自己做的好人好事表扬不及时便有情绪,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征,我行我素,不受管束。(4)自制力弱,渴望温情。体现为坐不住,爱运动,体质好,逆反心强,爱挑战制度约束。有些“中差生”的家长并不图孩子在校学习怎样,而仅仅把学校当成“托儿所”,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对学校工作不予理解和配合,这样更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难以得到父母关爱,行为乖僻,不计后果。

石老师是这样分析的,影响“中差生”的因素有:一是先天智力低下。对这些学生我们在学习方面要求不能太高,要低于普通学生,要尽量给予扶持帮助,还要注意他们品行方面的发展。由于先天这个他们也无奈的原因,他们易受到周围的同学、老师、甚至家长等的歧视,易形成一种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就本人接触过的学生中,差生形成的原因有家庭方面的,如:有的家长整天沉溺于赌博等,对孩子不闻不问,不管不教;有的家长忙着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放在温室里;有的家长教育思想、方法不正确,崇尚“棒下出孝子”,孩子犯了错只顾着往死里打,没有帮他认识改正错误;有的家长因夫妻关系等家庭问题对孩子疏于亲近;也有的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敏感倔强,稍有疏忽其思想就会放荡……

3、沉重的思考

我们总是责怪“中差生”难管教,可是,我们想过他们的需要吗?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关怀与爱是人的本能需要。而大部分“中差生”获得的仅是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父母之于他们,关怀与爱被距离阻隔,而我们又能责怪他们的父母吗?在农村,孩子教育投资很大,出门打工,成了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源头活水,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学生虽然在班上只占几十分之一,占对他的父母而言,代表着家庭的全部,“中差生”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我校五年级一个学生,中秋节的前一天,班主任刘老师与其闲谈:“……过节了,你想不想爸爸妈妈?”“想……”说话时泪水已盈满她的眼眶。后来这位学生给刘老师写了封短信,信中说道:“……我觉得您很象我爸爸却又有许多不同,爸爸在家时我可以无拘无束地和他聊,甚至撒娇,但与您谈话时我却有顾忌,更不敢撒娇,但我多么希望老师能经常与我闲谈(不要只说学习)……”从这个女生的信中,我们感受到”中差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和父母之爱,倘使我们的老师能放下“架子”,象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善待学生,多和他们“闲谈”,多给他们一丝温暖,这一特殊群体也会象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4、人生转化充满艰辛。广东恩施商会孙XX,是我校1985年六年级毕业生,当时成绩不冒尖,在中间,用分数划分,他应该属于“中差生”,他说,在创业中遇到很多困难,饿过饭,睡过街道,经历过无数次坷坎,但是一次次自我鼓励,暗示自己“活人不能被尿憋死”,坚信有办法能克服困难,现在事业有成。本市某私营企业法人陈某,企业因融资遇到问题,在临界点就是一下子没有缓过气来,倒闭了。

5、简评。社会是一所大学,我们站在一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人生坐标上来看待我们的学生。经过社会的分工和分化,让一些以前隐藏在学生内心的道德、判断力、责任感等优点充分表露出来;当然以前压抑在潜意识里的一些冒险精神、私利心、成功欲望也逐步显现出來。这些数据表明:基础教育对发展经济、推动家庭和谐,促进社会进步的中长期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走进学生的内心,开启“中差生”智慧的钥匙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很神圣的,老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润物细无声地把“中差生”的转变列为综合素质教学的任务来抓,教育学生怎样成才、怎样做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和学生做朋友,做交流沟通的心灵使者。

做学生的朋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学生很难向你敞开心扉。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是孤独的,正因为孤独,所以渴望沟通与交流。孩子的父母有的打工去了,父爱或母爱缺失让他们有的很自卑,有的很暴躁,有的很困惑,有的很嫉妒,有的很自私……爷爷奶奶(或者外祖父外祖母)的隔代亲,总是容易导致放纵、溺爱,叔叔(舅舅)的管教,极易形成平辈之间由于爱的不平均导致心理畸形……正常的交流,是从人格平等开始的,父爱母爱对学生而言,是最重的情份,作为老师,如果在学生心灵孤独的时候适时地送上一点关爱,他会非常地感动。就算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你的字很漂亮”也会让他激动半天;当着学生心目中很重要的一个人把她(他)拉到自己身边,帮他拍一下肩上的尘土,把她最闪光的长处说一下,效果很好。

我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在上述办法实施的时候,其中一个学生我只讲了一个很准确的优点,另外一个用了辩证的办法,讲了两个优点后加了一个“不过”,希望么样么样。结果,前者的动力很大,放开手脚搞学习;后者谨小慎微,生怕出现什么不对被我发现,越发掩饰自己。所以我认为,赞美学生,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把差生教好要比把好苗子教好难得多,因此和学生做朋友,沟通心灵仅凭课堂是不够的。

2、不要怕困难,说出来大家解决。

如果仔细观察周围,就会发现,在宁静的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亲切的,富有爱心的,充满宽容的。我带了一个班的学生去河边沙滩上户外课,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沙滩上写一副字、画一幅画,用稀泥巴做一个物品。发现大多数人积极参与,也交上自己的作品。有少数几个人怕别人笑话,缺乏信心,这几个人恰恰不是平时的差生,当然我当着众学生的面点评了差生的作品,并且给其中的三个打了高分,他们觉得受到了莫大的尊重,找回了久违的自信。我说:“同学们,我们这个团体是很优秀的,大家只要战胜了自己,就没有了困难和忧虑,因为很多困难和忧虑甚至恐惧,说出来了,大家会想办法解决就不怕了。”

夜晚,学生们一个个脸蛋脏兮兮地回到教室,他们快乐得好象刚从夏令营回来。看到他们脏兮兮的脸蛋,我知道他们对拥有、友爱和自信都有了新的认识。而这,恰恰是面临困难时应该最先想到的武器。

3、教学生画“自我心像”,自尊自爱。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诗中写道:

我,我要比我想像的更大、更美

在我的,在我的体内

我竟不知道包含这么多美丽

这么多动人之处……

我经常给学生讲,如果你的心像想的是做最好的你,那么你就会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一个踌躇满志、不断进取的自我。同时,还会经常听到“我做得很好,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之类的信息,这样你注定会成为一个最好的你。退一万步讲,纵然危在旦夕,总不能让忧愁和烦恼把自己憋死吧。

心理学鼻祖冯特[德国]1879年提出“构造心理学”,强调要教会学生“自省”的方法。我给学生说,要“制造”快乐,相信99%的烦恼其实是不会发生的。

4、因势利导,相信书籍的力量。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吧!”我有一个学生,听说从小被父亲管严了,内向,封闭,性格孤僻。我听网友说,《阿衰online》这本书不错,作者猫小乐说:“我喜欢自己笔下的阿衰,我甚至觉得他就是某个学校的学生。我朦胧之中看到他的生活。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于,微不足道的一个人。他并不优秀,他只能用自我安慰来抚慰自己。他经常做出各种糗事,他有那么多的缺点我们每个人恐怕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心理状态。世界是由千千万万个阿衰这样的小人物组成的。当我们收回对优秀者艳羡的目光,揉揉因为仰视明星太久而发酸的脖子,也应该关怀一下并不出众的你我他……”我的这个学生买了几本读了,看到阿衰的“恶作剧”,有时独自发出“咯咯”的笑声,觉得吧,自己周围的人也不是特别优秀,和自己差不多,也爱说话了。

5、还原自己以童贞,和孩子走得更近些。

我在美学原理上看到一句对话,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共饗。

一只蝴蝶飞进菜园里,豌豆花问:“妈妈,那也是一朵花吗?”

豌豆花这份童贞,无疑泄露了天机,豌豆花这一句话让静静的菜园更静,让静静的菜园一下变得热闹起来,有了和自己一样的花儿朋友,不再孤独寂寞,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充满动感,充满友爱,俨然一幅美丽的世外桃园,谁说这不会让人动心呢?老师不需要板着脸孔,也要充满情趣。

赵忠祥先生主持《动物世界》时讲了一个故事。有人问“赵老师,驴和马是什么关系?”赵老师说:“最确切地说,它们应该是亲戚。”用一个拟人化的语气巧妙地回答了一个较难的问题。

还记得自己的生物老师吴南甫上课时还教我们唱了一首歌“新鞋子还没有穿破以前,请别急忙着把旧鞋子脱……”生物不是很严谨吗?多有趣呀。老师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扮演着各种角色,童贞一下,在学生面前自我放松一下,流露一点脸红的感觉,有好处。

四、结尾的话

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在“好奇”和“创造力”面前,对于优等生和中差生而言,是平等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我不禁想反问自己,欣赏“中差生”淘气的欢乐是否也保护了民族创造的源泉?

我相信,在保护好学生原始的“好奇心”和淘气的“棱角”中,一定隐藏着“大师之问”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宿春礼.思路决定出路[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

[2]谭晓峰.关于恩施州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思考.清江论坛-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刊,2008年11月.

[3]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赵忠祥.岁月随想[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杨一兰编译.英语诵典[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

[6]周守珍,黄知荣.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谭旭东.成长的书香[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8]梁松林.农村小学”中差生”教育管理初探.http://www.tclz.cn/Html/ jylw/090443826.htm

[9]高长梅.小学生学会正面思维的100个故事[M].九州出版社,2009.

[10]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郦波.百家讲坛.风雨张居正之五向左走向右走.

(作者单位:恩施市白果乡金龙坝村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差生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差生妈妈的六年艰辛育儿经
让“差生”变好其实很简单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