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材鲁迅思想解读
2015-05-30田霖
田霖
摘要近有百余篇鲁迅作品进入中国现代语文教材,正确解读鲁迅作品的意义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接受与局限教育观念
“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共有百余篇鲁迅作品进入我国母语教材,构成中外母语教材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大学语文教学中选用鲁迅作品的现状和教学成效如何呢?这些疑惑存在不得不让我们考察反思鲁迅及其作品。
一、鲁迅及其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生存状态——接受与局限
如果说语文教材中选用鲁迅作品主要缘于他的创作既体现了思想启蒙的时代要求,又应和了白话文学的实绩,那么后来语文教科书对鲁迅作品的钟爱,则不仅因为他的文章深邃精彩,还在于我国语文教育一直以来承载着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而鲁迅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使他成为各个时期主流意识形态都想借用的资源。
文革时期,鲁迅被抬上神坛,不仅文章大量选入教材,他的语录也和最高领导人语录一起被人尊奉。二十世纪末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鲁迅作品又遭到“解构”,从余英时到王朔,都对鲁迅不以为然。薄景昕曾专门著文探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他认为“新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虽然从政治压倒一切的框框中走了出来,但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还是“不同程度地遮蔽了鲁迅及其文本的真实意义——深层文化逻辑与诗意表达”。这一现象同样体现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鲁迅及其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所受到的种种“局限”。这种局限其实并不仅指这种带有明显损毁意味的限制,还包括解读鲁迅作品中必须面对的各种既定现实。
一是深深融入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建构的“鲁迅传统”。
鲁迅曾说过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但在经历了生前身后的无数次"鲁迅风波”是非蜂起之后,他的文章不仅未朽,而且体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作品不仅包含着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与历史的深刻理解,而且在被广泛研究与阐释、讲授解过程中深度参与了百年中国的文化思想建设。二十年代末期以后,教育者对《社戏》、《故乡》、《风波》等作品的创造性阅读,把其作为”描绘资本主义的渗透使封建体制下的农村陷于崩溃之情形”的事实文学来解读,无疑推进了将国家主体从市民阶层向农民的转移,而这极大影响了后来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所以,“中国人将近一个世纪的对鲁迅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称为‘鲁迅世界或‘鲁迅传统。”这是我们需要尊重的“鲁迅传统”。
二是发展完善中的现代语文教育观念与方法。
与传统语文教育相比,现代语文教育具有实用性、开放性、平民性的显著特点,但在对汉语文教育规律的认识、对民族语文特性的把握、实用的教学法的采择方面尚有明显不足。在鲁迅作品被选入教材最多的“十七年”时期,语文课尤其被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对鲁迅作品的解读都有“一个基本模式,那就是以毛泽东的经典预设为前提,并且在文章分析的过程中,总要加上毛泽东的一段话作为印证”。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及其指导下的语文教学,不仅扼杀了师生探求鲁迅作品丰富内涵的热情与从中获得多方面启迪的可能,也扭曲了鲁迅及其作品的真实意义。
三是教师队伍解读鲁迅作品的局限。
事实上,许多语文教师并不能胜任鲁迅作品教学,这与所禀受的语文教育不无关系,没有像鲁迅当年每有感于寿镜吾先生陶醉地朗读而疑心老师读的是“极好的文章”那样。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关联着过去与未来的语文教育,他从前辈获得滋养,为后学指引方向,而每一代教师由于在受教和施教的大环境上的相似性,又体现出若干共同的优势与不足。这不足无疑对语文教育尤其是鲁迅作品教学形成了“局限”。
上述几个方面的“局限”影响所不仅因为它们确实影响到鲁迅作品教学效果,还在于我们从中认识反思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更新语文教育理念,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二、从大学语文教材看当前鲁迅作品教学的整体概貌——选篇与布局
通过调查14种现行大学语文教材,如《大学语文新编》魏饴,髙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大学语文》(第九版)徐中玉、齐森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统计收录鲁迅作品的情况,发现绝大多数大学语文课本都选用了鲁迅的文章,也基本避开了中学语文教材中已选的鲁迅作品,文章难度和文集的覆盖面也都超越了中学语文。然而以单部教材论,教材70%以上只选了鲁迅一篇作品,当然这与大学语文课程学时有限有关。我们发现,有些学校平行拓展的大学语文自读教材或开设专门的鲁迅作品选修课,对提高和深化鲁迅作品教学来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如复旦大学的“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就是一门通识教育核心课,仍以鲁迅作品精读为中心。
三、如何做好鲁迅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语文本位”与“因材施教”
“语文本位”要求从教材选文到课堂讲授始终以鲁迅语文成就的示范意义为中心,“因材施教”则要求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能力来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此要处理好以下幾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更新课程理念,提高师资水平。
语文教师不仅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丰富的语言、文学与文化知识,了解学生心理,熟悉教学规律,而且要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对语文学科特点和本质规律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
二是取精用弘,统筹选篇。
要考虑鲁迅作品本身的教育价值,还需要考虑各阶段语文课的要求、容量与前后衔接,小学调整增加涉鲁篇目,初高中适度增加深度,大学则丰富选篇,还可以利用通识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深化对鲁迅作品的认识。
三是删繁就简,适可而止。
语文课讲鲁迅,最重要的不是教师“讲出”鲁迅的深刻和伟大,而是让学生感受到鲁迅的价值,体验到鲁迅的魅力,产生亲近他的愿望并进而主动去找鲁迅的文章来读。
参考文献:
[1]薄景昕.试论中学备迅作品的选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J].鲁迅研究月刊,2008(7)
[2]孙郁,黄乔生.“回望鲁迅从书”.总序.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一许广平忆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