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味儿美术教学

2015-05-30吴晓丽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美术农村材料

吴晓丽

摘要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春天的小蝌蚪、金灿灿的油菜花、妩媚的桃花、泥土、沙子、石子、树皮、落叶、草根、菜叶、各类种子、水果皮、稻谷、芦苇杆等自然材料随处可见,随手可得,具有成本低、可塑性强、经济实惠的特点,便于收集和拼贴。孩子们对这些自然材料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只要教師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把这些材料用于各种美术活动中,就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素材开发利用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美术课程的素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还拓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生态教育素材便成为美术教学素材应用的源泉。生态教育素材是校外地方性拓展型课程资源。生态教育素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自然、民风习俗、历史以及地方生产生活经验等,这些都是形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最具特色的素材资源。生态教育素材只是美术教学中可利用素材中的一小部分,却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地方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的集中体现。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台湾就开始了乡土美术的活动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村的美术教育也逐渐步入正轨,国内的农村学校也开始对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尤其在开发农村乡土资源,丰富美术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中有了更重大的进展。如宁夏贺兰四中的《弘扬乡土美术,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桐乡市崇德小学《开发农村乡土资源,丰富美术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等,他们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

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春天的小蝌蚪成长过程、金灿灿的油菜花变花为籽、妩媚的桃花结出小桃、泥土、沙子、石子、树皮、落叶、草根、菜叶、各类种子、水果皮、稻谷、芦苇杆等自然材料随处可见,随手可得,具有成本低、可塑性强、经济实惠的特点,便于收集和拼贴。孩子们对这些自然材料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只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把这些材料用于各种美术活动中,就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通过几年的教学工作,从最初的困惑,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农村生活条件、地域特点、学生基础以及教学资源等因素的限制,这里的学生来自农村带不起美术材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术课只能是简单的利用美术书或让同学们进行一些临摹的作业。到现在我发现农村学校存在它不可替代非常有利的条件,丰富多样的自然素材。怎样因地制宜,开发“农”味儿素材和我们的美术教学相结合呢?

(一)利用农村自然景色,拓展绘画范筹

著名雕刻家罗丹曾语:“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五彩缤纷的景物随处可见。碧绿的禾苗,金黄的麦田,小河里结伴而行的鸭子,样样景观都令人赏心悦目,也都可吸引在此景中的农村学生进行美术创作。

通过真实生动的自然写生课,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写生绘画的技巧,增加了绘画兴趣,还锻炼了他们观察、记忆、思维和创造的能力。同时,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家乡自然环境的优美,无形中加强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德育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美术课堂,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选用农村自然物品,丰富美术活动内容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在农村,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蔬菜、瓜果。这些形态、物质各异的自然物品,便成了我们学习美术创作极好的材料和内容。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多设计以活动为载体,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模式,淡化说教痕迹,注重学生参与、体验和感受。

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去田野、河边、草地上、花丛中写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在手工制作方面,教会学生活用各种材料,开拓表现手法。如运用小溪边的卵石片、泥土、家禽羽毛、各种树叶、农家的各种秸杆进行工艺制作,并开设相关的工艺课。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是“废品”的东西,经过人们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像这类的环保工艺教学对于农村教学来说更具有优越性。农村的学生到处都可以见到树木,各种各样的树叶是贴画教材的好材料,学生随处可采,既经济又实惠。美术课前引导学生采集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放在书里压平,阴干备用。美术课上让学生备好剪刀、胶水等工具,然后指导学生在画纸上画草图,再选用合适的树叶修剪后组合拼摆后粘贴成画。与此雷同的布贴画,黄豆、绿豆、红豆等植物种子、树皮、树根、石子、瓷砖、易拉罐、旧报纸等都是绝好的美术创作资源,在学生的手中都可以变成一幅幅漂亮的画或一个个有用的东西。

在每一个阶段后,举办“手工艺制作展”,通过展览以激发同学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参与热情就也更加高涨。在不知不觉中,绘画能力,动手能力都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同时,还培养锻炼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助学生想象力和创作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们在审美、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的提升。

(三)借用农村风俗习惯,培养美术兴趣

在农村,流行着许多颇具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如过年时放鞭炮、扭秧歌,春天里放风筝,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这些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民俗,很容易产生一幅幅充满喜气而又具有民间特色的作品。再如许多地区有特色的民族特色,蒙古族的兽皮制品、鄂伦春族的树皮工艺等等,都是美术领域的瑰宝。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美术。美术知识无穷无尽,美术的艺术博大精深,希望广大农村美术教师能让学生用自己的一幅幅精彩作品绘出丰富多彩的七色空间,同时用手中的画笔画亮每一个孩子的心,把他们带入奇丽的人生,让美永驻天地间。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熊秉明.关于罗丹——日记择抄[M].北京:生活·读书·求知三联书店,1993.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熊秉明.关于罗丹——日记择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3:3.

(作者单位:重庆市龙市中学)

猜你喜欢

美术农村材料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材料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