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历程溯源

2015-05-30田丹陈蔚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田丹 陈蔚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专业学位发展历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定量分析收集的数据,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对不同阶段的招生人数、招生对象和培养方式等因素进行对比与分析,在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与体育事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历程阶段

研究生从专业和学术两个方面进行分类。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都是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型属于新型研究生,他们在研究生阶段获得的学位是专业型硕士学位。专业型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相对应,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体育专业型硕士是全国39种专业硕士的一种,自2004年成立并于次年开始招生,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4个领域。全国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外,共有63所院校开展体育专业硕士教育。目前我国体育专业硕士有2种教育形式:全日制攻读和在职攻读。到目前为止,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可分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2004-2005);发展期(2006-2008);深化期(2009至今)。

一、萌芽期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十八大精神,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和学位结构。我国于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批准设置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会议同时确定了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积极努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在2005年,我国有21所院校成为开设体育专业硕士的试点院校,其中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具体分布是东南地区8所,占试点院校总数的38%,东北地区9所,占试点院校总数的43%,西南与西北地区的地域辽阔,但试点院校在早期的设置相对较少,共4所,占试点院校总数的19%。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体育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与地域经济相关,地域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地区,其高等教育实施的较早、较快。

二、发展期(2006-2008年)

2006-2008年是我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起步与发展阶段,我们从招生规模、考生来源、考生级别、专业领域等四个部分去探索,通过收集2006-2008这三年的数据和资料,得出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发展期的现状。

情况如下:

1、招生规模: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但报名十分踊跃,在报名开始的前三年,生源数量非常充足。2006年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报名人数达到4051人,其中录取人数为573人,占总报名人数的14%;2007年和2008年的报名人数比2006年有所减少,但录取人数比例分别达到26%和30%,这两年的上线人数和录取比例相比2006年均有所上升。

2、考生来源:2006、2007、2008年,教师在全国报名考生中所占比重最大,分别为每年报名人数的85%、84%、81%,而行政干部、科技人员、现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以及其他人员所占比重较小,这表明教师队伍成为了接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主力军。在2008年报考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中增加了运动员生源,这表明我国运动员在退役后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虽然运动员生源所占比例不大,但也能说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对象更广了。

3、考生级别:2006年所有考生中具有初级职称的比例为50.4%,2007年为54%,2008年为57%,这些生源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教学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接受职业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06年所有考生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5.3%,2007年为34%,2008年为33%,他们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强。说明在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期,生源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正好适应了用人单位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4、专业领域: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分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四大专业领域,专业领域的多面性,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根据06、07、08三年报考专业的情况,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专业将会是今后的热点领域,尤其是体育教学专业所占的比例达到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这就促进了我国的体育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三、深化期(2009至今)

在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的萌芽期和发展期,采用的是在职攻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形式。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并开始实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全国共有21个,其中部分院校也于当年招收了第一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在职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类型并存的局面,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體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全面展开,在此改革背景下,我国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增加专业实践课程。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原有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基础上,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再增加5万名”,以期在五年时间内使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招生计划人数持平。收集我国8所体育院校在2015年计划招生人数的数据结果如下(表1):

从2015年的招生人数来看,在这8所院校中,学术型硕士的计划招生人数多于专业硕士的计划招生人数的院校有7所,仅南京体育学院在2015年学术型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44%、专业学位56%,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超过学术型,而哈尔滨体育学院87.5%、12.5%,在招生人数方面悬殊较大,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均在40%以下。从这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要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达到持平状态还有一段距离,但入学方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制度和评估体系等都在逐步完善。

在2010年,培养院校地域有了显著变化,分布在我国东南与东北地区的培养院校各有18所,分别占培养院校总数的29%,另外,西南与西北地区分别有15所和11所院校招收培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占培养院校总数的24%和18%,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培养院校的地域分布格局,它由萌芽时期东北部和东南部的领先发展,逐渐向西南与西北地区扩展,使各个区域发展趋于均衡。

到2014年底,由于院校之间并没有统一的培养模式,培养工作尚处在不断发展和探索之中。那么在深化发展期,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是怎样培养的,培养的状况如何,培养的对象和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是否相符,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尤其是在用人单位急切关心的,针对专业学位的研究很少,上述的疑虑尚未解决,这对其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就业率的提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萌芽期重数量、重规模的培养方式将转变为重质量的培养模式。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更侧重于专业技术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发展会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的提高,最终取得阶段性的进步。

本论文为湖北省教育厅课题“体育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何清达.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D],2012.

[2]张会利.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现状的剖析[D],2011.

[3]赵君.首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研究[D],2012.

[4]高跃.山东省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运动训练领域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D],2014.

[5]牛孟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研究[D],2013.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一道等比数列习题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