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分析与借鉴

2015-05-30胡彩梅郭万达

开放导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经济增长

胡彩梅 郭万达

[摘要] 深圳经济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是其基本路径。通过对政府在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中作用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新型研发机构载体、开放包容的文化以及适度有为的政府,是深圳持续创新的基本动力,其经验值得其它城市经济体借鉴。

[关键词] 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29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5-0023-06

[作者简介] 胡彩梅(1982 — ),山东郯城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黑龙江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郭万达(1965 — ),江西定南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30多年来,深圳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GDP位列内地大城市第四。在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圳是如何创造这些奇迹的?本文从转型升级和创新的视角,分析深圳经济实现有质量增长的基本特征,探寻其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相关决策提供借鉴。

一、 深圳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与经济有质量增长的关系

(一)深圳经济有质量增长的特征

1. 经济持续平稳增长

特区成立35年来,深圳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在绝大多数年份GDP增长率都高于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等一线城市。从经济规模角度来看,深圳2014年GDP为16001.98亿元,约2605亿美元①,大于天津、江西、广西的规模;与爱沙尼亚、乌干达、爱尔兰、萄萄牙等国家相当;与亚洲四小龙对比,相当于香港的89.55%,新加坡的84.61%,台湾的49.2%,韩国的18.47%,而2009年深圳的GDP仅相当于香港的55.89%,新加坡的63.58%,台湾的31.81%,韩国的14.39%。

从人均GDP角度来看,深圳2014年人均GDP为14.95万元,成为广州、北京、上海和天津等一线城市的领头羊;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高于葡萄牙、巴哈马、斯洛文尼亚,略低于沙特阿拉伯、塞浦路斯、韩国等国家,高于高收入非OECD国家。

2.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

首先,财政收入增加稳、效益优。2014年深圳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82.44亿元,比2009年增长136.42%,年均增长18.78%,其中税收收入1754.55亿元,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4.25%,位居内地大中城市前列。深圳2013年全年的土地出让金与公共财政收入的比值仅为0.25,不到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一半;是唯一没有进入全国土地出让金前十的特大城市。

其次,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土地等传统要素的依赖程度较低。自2009年起,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GDP的比值低于20%。与国内大城市相比,低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广州等一线城市。从资本形成率角度来看,自1992年以来,深圳的资本形成率一直低于50%,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12年下降到27.9%。我国的资本形成率为47.8%,世界平均水平为21.81%左右,深圳略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不到我国的一半。东亚发达经济体在高增长时期均维持较高投资率,在上世纪90年代前,东亚发达国家(地区)的投资率大都在30%左右。在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时,东亚发达经济体的投资率情况分别为,日本30.6%(1988年)、香港27.2%(1993年)、新加坡32.9%(1994年)、韩国32.7%(2006年)。这说明,深圳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对投资和传统要素的依赖程度较低。

3. 经济发展绿色低碳

近年来,深圳已经成为国内大城市低碳发展的风向标,走上了绿色低碳、资源节约的发展道路。在低碳发展道路上,创造了数个第一:新能源汽车应用全球第一;垃圾焚烧发电全国第一;绿色建筑面积全国第一。2013年,深圳单位GDP能耗为0.432,在全国大城市中排名第二,空气质量以及PM2.5处于内地大城市最低水平。

(二)深圳经济有质量增长的动力来源

1. 消费升级的拉动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深圳不靠投资拉动,对出口的依赖也在不断降低,而消费升级的拉动作用日渐突出,2012年最终消费率高达42.5%。2014年,深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672元,位列内地城市之首,为居民消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8853元,恩格尔系数为33.1%,已经达到了富裕阶段,生存性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较低,而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所占比重较高。

2. 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推动

深圳实现有质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来自于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深圳产业发展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转型,每一次转型都推动了深圳经济发展质和量的飞跃。从三次产业结构优化来看,基于矢量夹角计算的深圳三次产业转型系数,如表1所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如图3所示。由表1和图3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前,深圳三次产业经历了较大的转型,1979~1991年间年均产业转型系数为3.26,是深圳历史上产业转型最快的时期。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08年之前,三次产业转型呈现减缓的趋势,第二和第三产业交替成为主导产业。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深圳三次产业再次进入加速转型时期,产业转型系数和年均产业转型系数均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差距不断加大。

从产业转型升级角度看,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助推经济实现二次腾飞,“八五”期间(1991-1995)经济年均增长率跃升为30.9%。之后的 “九五”(1996-2000)、“十五”(2001-2005)和“十一五”(2006-2010)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9%、16.3%和13.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深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低迷、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十二五”的前三年(2011-2013)年均增长率高达23.9%。

3. 自主创新的驱动

深圳经济实现有质量的增长离不开自主创新的驱动。深圳的经济发展已经跨越了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阶段,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深圳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产出较高。2013年,深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高达58.61件,是全国平均水平(4.02件)的14.6倍,有效发明专利密度高居全国各大城市榜首,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1万件,占全国48.1%。第二个重要特征是保持较高的创新投入,201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经提高到4%,远高于2012年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2.4%,仅次于韩国(4.36%)和以色列(4.2%)。近10年来,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在3%以上,基本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深圳还超常规建设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第三个特征是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拥有腾讯、华为、中兴通讯、比亚迪、华大基因等一大批创新明星企业,其中华大基因、腾讯成功入选2013年全球最具创新力技术企业50强。

二、深圳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演化路径的分析

(一)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1. 加工贸易为主的1.0时代

“三来一补”开创了深圳工业化的格局。最高峰期,深圳曾经有上万家该类企业,成为深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支柱。深圳加工贸易是在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阶段深圳产品出口主要以服装、制鞋、纺织、电器制造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2. 高新技术产业崛起的2.0时代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过去深圳所享有的优惠政策已推广至全国,深圳的改革和发展经验也被内地城市不断模仿和推广,深圳特区制度和政策红利的影响逐渐淡化。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特性,决定了其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为应对特区优惠政策逐渐变成普惠制的新形势,重新构建竞争优势,深圳及时调整方向,将高附加值和低资源消耗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工业发展方向。1991年,深圳市政府提出了“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战略,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大型企业和高科技项目,谋求产业转型。自此,深圳高技术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为深圳经济发展第一增长点,并逐渐形成了计算机及外设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平板显示、数字电视、生物制药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199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22.9亿元,到2008年已经达到8710.95 亿元,年均增长41.83%,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7.26%增加到53.5%。1991~200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增长率如图4所示。

3.战略性新兴产业腾飞的3.0时代

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深圳2009年在全国率先出台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的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2011年,分别出台了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09年至2015年集中180亿元专项发展资金,在人才、用地等各方面都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短短的几年里,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14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5695.2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高大35.59%。与此同时,深圳还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香港高端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提出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并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4.迈向智能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4.0时代

当世界经济在动荡中徘徊,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之际,深圳主动谋划引领新常态的新优势。2013年以来,深圳先后将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军工、智能装备五个产业列为未来重点发展产业,以期建立梯度发展的产业结构和新的竞争优势。2014年初,推出了大力支持未来产业“1+3”文件,规划自2014年起至2020年,将连续7年每年安排10亿元市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引进、重点企业发展、产业化项目建设等。同时,继续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为高端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有三大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2014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201.0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8.75%。可见,深圳正迈向以智能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4.0时代。

(二)深圳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

1. 模仿式创新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模仿式创新,从而逐步缩小与世界前沿技术的差距。20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依靠模仿式创新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实现了快速发展。以腾讯为例,其英文名称“Tencent”模仿了世界著名资讯公司朗讯(Lucent),腾讯QQ模仿ICQ、腾讯TM模仿MSN、QQ游戏大厅模仿联众、QQ对战平台模仿浩方对战平台、QQ团队语音模仿UCTalk。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认为“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①。腾讯的发展轨迹就是从模仿到超越并迅速取得成功。比亚迪也是在反复拆装汽车中学习、由模仿到改进再到自主设计的过程中发展壮大,通过“分解创新”模式实现低成本创新。被誉为中国电子一条街的深圳华强北孕育了众多靠模仿、“山寨”而成长起来的企业,成就了深圳电子信息产业。

2. 追赶式创新突出重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深圳的“山寨”产业迅速凋零,模仿式创新亟需转型。华为、中兴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设立研发中心、联合创新中心,在国内外申请大量的专利。而服装、钟表、黄金等传统产业也走上了依靠知识、智慧、品牌和创意设计走上了高端化发展道路。2008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的称号。深圳逐步由模仿式创新转向追赶式创新。

3. 引领式创新独领风骚

近两年,深圳开始涌现以“柴火创客空间”为代表的大量的创客平台,集聚一批优秀的海内外创客。在互联网时代,正在兴起的创客运动与深圳先进的制造业基础以及完善丰富的产业链体系的完美结合,为颠覆式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深圳正逐步实现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追赶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在《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所公布的2014年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深圳首次超越香港,位列第一名,蓝皮书中高度评价了“创新驱动的深圳模式”。

三、深圳政府在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

(一)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做有效的政府

深圳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为新技术、新企业、新业态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就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政府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和干预。在深圳,企业是真正的创新主体,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深圳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异常活跃,民企占深圳企业总数的95%,创造了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

(二)注重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做智慧型政府

深圳市政府按照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积极做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适时谋求产业结构转型。政府十分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在重大发展决策或重大项目建设之前,首先进行统筹规划。2009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开始先后出台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大力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1+3”文件,引导未来产业发展。

(三)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做服务型政府

深圳市政府把该管的事情管起来、管到位,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能,通过市场化、法制化建设、简政放权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深圳的政府行政审批服务和效率多年来一直都是领跑全国的“标兵”。2013年3月,深圳率先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普华永道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15》报告中,深圳的综合发展实力位居榜首,宜商环境、经济影响力等多个指标遥遥领先。

(四)做好配套支持,做有为政府

深圳政府从人才、资金、发展空间等方面为新技术、新企业、新业态发展提供配套支持。实施“孔雀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加大保障房、住房补贴供给和发放力度,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打造宜居城市,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大力发展金融业,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与服务,构建了多层次资本市场框架,推动形成了覆盖创新链条全过程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还发起设立各种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专项发展基金为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深圳政府通过新区布局,在空间上重构产业的新增长点,有效缓解了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光明、龙华、坪山、和大鹏半岛等战略性功能区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增长极,形成“双中心、八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四、启示与借鉴

深圳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经验,能给其它城市经济体提供什么样的启示和借鉴?

(一)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在于创新

深圳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明,经济增长一方面依赖于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依赖于具有更高平均增长率的新兴产业的出现。反过来,经济增长会促进收入提高并诱发新的市场需求,而经济增长和新的市场需求又会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则会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新兴产业形成,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

(二)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是创新的基础

深圳的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产业面比较广、丰富度比较高。按照产业演进一般规律,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会不断提高,但并不是第三产业比重越高越好,过高的第三产业比重往往意味着产业空心化。而且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空间较小、速度较慢,创新很难。深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很发达,在历史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交替成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发展。深圳既有高新技术产业又有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发展,产业的跨界融合非常活跃,制造的服务化、服务的网络化,催生很多新的业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三)新型研发机构是创新活动的载体

深圳之所以能够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离不开国际一流的创新投入、较强的创新能力、丰硕的创新成果,更离不开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作用。深圳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创新发展了诸如华大基因、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新型科研机构;从人才、资金、政策、土地、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搭建了创新支撑体系;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把金融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等融合在一起,打好创新的“组合拳”;鼓励开展创新的深港合作、国际合作;成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打通从创新到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四)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创新的土壤

深圳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带着不同梦想的人。深圳的开放、包容让不同的文化可以实现交融,这一点深圳与硅谷所崇尚的开放、包容、多元和个性自由的文化范围十分相似。在深圳,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2013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各占50%,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各占50%,国有企业仅占内资企业的0.1%。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大学生,无论是本土人才、还是海归人才,都可以获得实现梦想的机会。正当其他城市被人口老龄化所困扰时,深圳却享用着平均年龄仅有35岁的人口红利。

(五)适度有为的政府是创新的催化剂

深圳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政府为新技术、新企业、新业态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深圳政府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做“有为”的政府。政府通过改革积极主动谋求放权,既要管好政府该管的事,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完美契合,又要做遵循市场规律、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智慧政府,做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适时谋求产业结构转型,科学预测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规划对新技术、新企业、新业态发展的政策、资金、发展空间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创业创新。政府积极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降低居住成本,打造宜居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龙锟.“三来一补”有起飞就有落幕[N]. 广州日报, 2013年9月9日.

[2] 周元春,马佳骥. 一纸张协议推开全国“三来一补”工业大门[N]. 深圳特区报,2008年4月10日.

[3] 孟晓贤.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和对策分析[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1.

Abstract:Shenzhens sound and stable growth is contributed to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updating an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t finds that a comprehensive industry system,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open and tolerant culture, moderately aggressive local government are the basic motive forces for the sustainable innovation. Experience from Shenzhen are worth learning.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and updating, innovation-dri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 2015-09-23 责任编辑: 廖令鹏)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经济增长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