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兴趣培养给予翻译教学影响的分析
2015-05-30王志茹
王志茹
摘要:翻译兴趣是指学生对“翻译”这一教学活动实践所持有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翻译兴趣给予翻译教学的影响呈现出递进的特点。因此,本文拟在界定“翻译兴趣”的基础上,结合翻译教学实践,把这种递进式的影响详细解析为:翻译兴趣影响学生对于翻译问题的关注;而对翻译问题的关注又影响学生对于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实践的关注;学生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注又影响其翻译能力的形成和翻译技巧的把握。
关键词:翻译兴趣;教学影响;具体分析
翻译是第二语言学习实践中的重点,它不仅事关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也事关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与进步。然而,无论是翻译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为基础。否则,不仅不能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所以,在此有必要反思自己的翻译教学实践,对“翻译兴趣”给予翻译教学的影响问题进行逐一的阐释和说明,以期引起广大同仁对于“翻译兴趣”给予翻译教学影响问题的关注。
众所周知,每一名从事教学实践的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教学名言,但每一名任教者却未必能把它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完美的结合。因为,至今仍还很少有从事翻译实践的任课教师说出这样的话:翻译兴趣是翻译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研究者必须首先在理论的层面上明确什么是翻译兴趣,其次才能在此基础上探讨翻译兴趣的培养究竟对翻译教学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一、翻译兴趣及其培养途径
(一)翻译兴趣
在语言学的层面上,所谓的“翻译兴趣”是一个合成词汇,它是由“翻译”和“兴趣”组合而成的。所谓的“翻译”是指以“翻译”作为教学核心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而所谓的“兴趣”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它的本义是指学生对于某种学习活动所持有的一种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一般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根据这样的分析,可以这样界定所谓的“翻译兴趣”:翻译兴趣是指学生对“翻译”这一教学活动实践所持有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对于前者而言,学生对于翻译教学实践所持有的“认识倾向”主要包括他们对于“翻译学习”在语言运用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包括他们对于“翻译理论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等等诸多的基础性认识;对于后者而言,所谓的“情绪状态”是指学生对于“翻译教学”内容的喜爱,对于翻译技能的渴望等等。
(二)翻译兴趣培养的关键
翻译兴趣的培养应该与翻译教学实践活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既不能为了“兴趣”而“兴趣”,又不能为了完成所谓的翻译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首先,翻译教学的任课教师应该在理论的层面上认识到兴趣对于教学的重要性。这也就是说,只有在理论的层面上,认识到了翻译兴趣给予翻译教学的影响,任课教师才能重视培养学生翻译兴趣的相关问题。对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相关的研究者曾经有如下的论述:孔子曾经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他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则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我国学者申继亮曾对278名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外语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是0.566,且学习兴趣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1]。这一段的选文,对于“兴趣”与“学习”相互影响的问题,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基础。它不由得使读者相信一个这样的观点,即:翻译兴趣对于翻译教学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其次,翻译教学的任课教师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既然翻译兴趣对于翻译教学有着如此积极的影响,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呢?这正如教学有法,法无定法一样,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不同的任课教师会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翻译教学内容。
再次,翻译兴趣的培养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这也就是说,通过教学实践的安排可以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例如,通过微课教学改革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二、翻译兴趣给予翻译教学的影响
(一)翻译兴趣的培养影响学生对于翻译教学问题的关注
因为学生翻译兴趣的培养要与其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所以,学生翻译兴趣的培养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翻译问题的关注。所谓对翻译问题的关注,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从宏观的层面上分析,翻译的问题主要是指翻译语言对源语言信息的传递;从微观的层面分析,它是指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的选词造句问题。对于前者而言,它需要学生关注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传递,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如何准确地传递出某一特定的语言内涵更是翻译的关键所在;对于后者而言,如何使自己选择的词汇符合特定语言使用者的文化习惯,如何使自己在翻译中所造的句子符合特定语言使用者的语法规则,都是从微观层面关注翻译问题的具体表现。
例如,在《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有一句经典的语言非常难于翻译。这句话是林黛玉临终时,当她得知宝玉要与宝钗结婚时说的半句话,原文只有几个字:宝玉,你好…… 虽然原文只有四个字,但众人对它的理解却十几种之多,因为文中的省略号,让读者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中所包含的情感及其林黛玉那未说完的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翻译产生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把自己的兴趣运用于翻译学习。例如,有人说,这句话省略的内容是一个“狠”字,因为,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宝玉抛弃自己要与宝钗结婚了。这不能不说宝玉有愧于自己,于是,此时时刻,宝玉在林黛玉的心中非一个“狠”字了得;有也有人说这句话后边的“省略号”是一个“苦”字,因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只剩下宝玉一个人苦苦与生活抗争……虽然在此不能穷尽读者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虽然在此也不能验证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是,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文学语言这种丰富的意蕴再现给译文的读者却是翻译学习者关注的对象了。而翻译者对于这种翻译问题的关注,既是其对于这句翻译语言内涵的一种认知,也是翻译学习者对于翻译这种实践的情感。从而说,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可以使其关注具体的翻译问题,而对于这种翻译问题的解决过程则又是其翻译兴趣对翻译教学持久影响的一种具体表现。
(二)翻译教学问题的关注影响学生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对于翻译问题的关注是学生学习翻译理论的基础。翻译教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过程。即在翻译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而且还要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使学生检验这些理论的内容。但是,读者一定要注意,这里所谓的理论学习,既包括以翻译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的翻译学的理论的知识,也应该包括以语言学习为主的语言学理论,特别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内容,更是影响学生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翻译理论是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古今中外有下列诸多的翻译理论值得学生注意:从严复的“信达雅”到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从卡特福德(Ca tford)和纽马克(Newmark)
的翻译语言论到奈达(Eugene A. Nida)的动态等值翻译,还有当今流行的诊释学派、操纵学派、文艺学派、符号学派等等都是为了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2]。虽然说这些理论随着翻译实践的展开而不断地被其它的理论所取代,但是作为最新的“翻译理论”却是在继承与发扬这些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学习翻译理论不能忽略对这些原始翻译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因为它们毕竟曾经促进了翻译实践的进步与发展。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对高校外事翻译影响较大的理论,它创始人是德国翻译理论家Hans Vermeer。这个理论强调在翻译实践中对各种翻译的目的的突出而不局限于字词的对译。当然了,有且只有翻译目的与字词的和谐统一才是最好的翻译的结果。例如,有研究者对于这个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外事翻译曾经高校的外事翻译问题进行过这样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名当初曾被译成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由于读者容易对其产生误解,以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北京大学具有某种隶属关系,因而,在后者被改译成Beihang University[3]。这也就是说,在对于这个校名的专有名词翻译过程中,翻译目的理论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通过Beijing University与Beihang University改变,不仅可以使读者在阅读中消除对于这两所大学因为校名所产生的详解,而且它还可以体现出翻译目的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具体影响。而学生这种感悟的产生,首先是因为他们对于翻译问题的关注,即词语的选择会影响读者对于翻译内容的理解,而且为了使读者不产生歧义,因此,在翻译的实践中应该注意翻译目的与词语选择的关注。从另一个层面分析,只有当从事翻译实践学习的学生发现了翻译过程中词语的选择会影响到读者对专有名词内涵的理解这一个翻译问题后,他们才能思考什么样的翻译理论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而这一过程就是由学生关注翻译问题到学习翻译理论的转变过程。
其次,对于翻译问题的关注,还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翻译实践的思考。例如:例如:“one”,the old man said. His hope and his confidence had never gone. But now they were freshing as when the breeze rises.
这是一句选自于著名小说作品——《老人与海》中的一句名言,对于它的翻译更能引起译者对于相翻译实践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对于His hope and his confidence的翻译时,为什么译者都要保留一个“His”而舍弃另外一个“His”的翻译呢?这种翻译现象除了上边的提到的翻译目的论能解释外,其它的翻译理论还能解释吗?答案是肯定,那就是语境理论。众所周知,所谓的语境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而语言的使用环境却会因为这句语言所在文本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不仅指上下句的语言环境,还指其所处文本的文学体裁的不同。即在文学阅读实践中,还有作者语境、文本语境、读者语境的诸多不同。即:His hope and his confidence 的上下文语境是指“the old man said. His hope and his confidence had never gone. But now they were freshing as when the breeze rises.”话;它作为文学语言,它的翻译还要涉及到翻译这句话,读者语境、作者语境等诸多语境的限制。对于一个翻译实现问题的多重理论分析,不仅可以使翻译者掌握这诸多的翻译理论,而且还可以翻译者在掌握理论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翻译兴趣。
(三)翻译理论的学习影响学生对翻译能力的形成
翻译兴趣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关注翻译问题,而且通过对于翻译问题的关注掌握相关的翻译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翻译能力。换而言之,学生翻译能力形成的基础是其对于相关翻译理论的掌握,是其对于相关翻译实践的思考。
例如,when the boy came back the old man was asleep in the chair and the sun was down. The boy took the old army blanket off the bed and spread it over the back of the chair and over the old mans shoulders……
这是一句用来描述海明威与小男孩子相依命时的几个句子,但句子之间的衔接却不符合汉语的习惯。如何才能在翻译中使其被广大的汉语使用者理解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添加适当的词语。即,当小男孩子回到老人身旁的时候,老人已经睡着了。而此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众所周知,稍微有英语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英语里“ and”的意思与汉语里的“和”相当,表现两种情况的并列,但是在这句话的翻译中,翻译者却把它译成了“此时”。而仔细想一下,读者就发现一个这样的问题:英语中的“and”在此还表现是一种并列关系,只不过是在这里,这种并列关系通过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此时”来转译了。而这种根据两种语言使用人群的不同习惯进行转译则是学生翻译能力提升的一种综合表现。
(四)翻译技能的形成影响学生对翻译技巧的掌握
翻译兴趣对于翻译教学的影响,还表现对学生掌握相关翻译技巧上。翻译技巧是学生运用翻译理论解决翻译问题的一种能力体现。它不仅表现为学生对于两中语言词汇的转译上,而且还表现在学生利用各种语言所在文化背景,促进文化交,提升民众文化素质上。例如,在国内,把身体有缺欠的人直接称为残疾人(disabled),而国外则与此不同,这些残疾人多被称为“弱势群体”(advantaged)。而这就是其翻译技巧的体现。
总之,翻译兴趣对于翻译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翻译兴趣对于翻译教学的影响表现为:翻译兴趣影响学生对于翻译问题的关注;而对翻译问题的关注又影响学生对于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实践的关注;学生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注又影响其翻译能力的形成和翻译技巧的把握。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翻译兴趣与翻译教学的相关问题。(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课题名称: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写手翻译课题的兴趣教学研究
课题批准号:GH13454
参考文献:
[1]彭海燕.大学英语翻译技巧与兴趣的培养[J]. 校园英语(教研版). 2012(02):106页
[2]曹瑞明.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45页
[3]赵涛.高校外事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7: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