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高效养殖与生态协调研究
2015-05-30萧楠芳高锦黄桐马洋洋杨婷婷杨雪秋张铭鑫
萧楠芳 高锦 黄桐 马洋洋 杨婷婷 杨雪秋 张铭鑫
摘要:牦牛的规模化养殖和草场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养殖区存在着草场载畜量过大、牧民“靠天养畜”观念陈旧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牦牛的生长和牦牛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红原县的实际调研,以牦牛高效养殖与生态协调为目标,从改善牦牛饲养现状,建设草场生态系统、疫病防控体系及基础设施入手,辅以金融类产品政策性牦牛险的推广,为牦牛养殖与生态保护的共同发展提出了可靠的对策和体系建设,并分析了科学体系给当地牧民带来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牦牛饲养;改善;牦牛险;微生物发酵饲料;高效养殖;经济效益
一、研究背景
(一)红原地区概况
红原县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红原县是阿坝州唯一的以藏族聚居为主的纯牧业县。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素有高原“宝贝”之称的牦牛成为红原县牧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和生活资料,牦牛业成为该地区的基础产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依靠牦牛业的发展。红原幅员面积8439.34平方公里,气候属于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垂直气候显著,冬季寒冷而漫长,春秋季相连,干雨季分明。光照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境内草原辽阔,草场资源、矿产资源、中药材资源、牦牛资源等极为丰富。
(二)草场退化沙化现状及原因
川西北高寒草原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氮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作用。草原是草牧业的基础,是牛羊的肉、奶、皮毛等特色畜牧产品的重要生产供应场所,对于依靠放牧养殖生存的牧民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半个世纪以来,川西北高寒草地的沙化面积增加了5.3倍。截至2009年,整个红原县草地沙化面积6915.4公顷,占幅员面积的0.5%。近年来由于草原保护建设工程的实施,草场退化沙化扩展态势有所遏制,但是其退化沙化问题并没有根除,该问题在接下来的几年仍然需要政府采取各种合理的措施来解决。自然因素是造成红原县草场退化沙化的基础性因素,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和大大加速了草原的沙化,而其中最为普遍和严重的原因则是过度放牧。此外,草原鼠虫害的威胁也不容忽视。
(三)牦牛饲养概况
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高原地区的特有畜种和景观物种牦牛成为了红原县草地畜牧业的当家畜种,成为了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产和生活资料。以全国著名优良畜种“麦洼牦牛”为畜群主体,红原县拥有牦牛36万多头,年产牦牛肉7000余吨,鲜奶2.4万吨。作为阿坝州唯一的以藏族聚居为主的纯牧业县,牦牛业为县域经济的长期发展做出极大贡献。在较长的时期内,该地经济的发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牦牛业的发展。由于草场退化沙化问题造成草场面积减少、政府实行禁牧轮牧和退牧还草措施、草场维护困难使养殖成本增加等导致牦牛养殖量下降,牦牛养殖量的下降势必会降低牧民的收入,国家通过补助奖励来弥补牧民收入的减少并不是长久之策。此外,当地牧民受传统畜牧养殖的影响,不注重科学养畜,养殖技术落后。
二、红原县牦牛饲养存在的问题
(一)草畜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川西北牧区以传统的牦牛放牧业为主,存栏量持续增加,超过了草场的承载能力,超载放牧使牧草失去休养生息和繁殖种子的机会,当地的草畜平衡得到了严重的破坏。国家近年来着力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强草惠牧政策。截止2015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3.5%,较4年前下降约14.5个百分点。但是,超载率以及草场退化造成的草地植被生态功能下降等问题依然存在。另外,红原地区冬春枯草期长达7个月,草质不佳,适口性差,利用率和消化率低,但牦牛营养物资的需求并不会因为牧草生长季节性的变化而转移,这就形成了红原地区牦牛对于营养需要的连续性和牧草生长的明显季节性之间的矛盾,必然影响该地牧畜的生存和畜牧业的发展,给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峻挑战。在高原牧区冷季期间,牧草的不足,使得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抵御寒冷的牦牛掉膘严重,甚至死亡,形成了“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不良循环,导致牦牛品种退化。
(二)牧民观念陈旧,不注重科学养畜
红原县牦牛养殖沿袭着“逐水草而居”和“日出而牧、日落而归”的游牧养畜方式。不少思想观念陈旧的牧民认为,牦牛作为草原上固有的天然物种应该“靠天养畜”,不需要补饲,所以牦牛的生长过度的依靠于草场。在枯草期,牧草更是匮乏且营养低下,导致牦牛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低下,甚至难以维持生命,长期下来导致牦牛品种退化。另外,对于红原县而言,居住着藏、羌、回、汉等十多个民族,总人口4.5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83.2%,牧民由于宗教信仰,普遍存在着惜售的心理,使得牦牛整体生产效率降低。此外,牧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科学养畜的意识淡薄,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办法的学习和接受较慢,科研成果难以在牧区实际应用。这些都导致的当地牦牛业生产低下降,严重制约着牦牛业的发展。
(三)饲养方式落后,新技术推广应用难
牧民群众饲养方式传统,基本不去考虑牦牛生长的营养需求。比如:牧民对于冬季草料的储备意识差、对母牛存在掠夺式的挤奶、适龄的母畜比例比较低、非生产畜数量大、养殖周期过长且母牛大多等到必须淘汰的年龄才出栏。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生长发育缓慢、出栏时间长、出栏质量不佳等问题,同时使得牦牛改良后的生产性能难以发挥。
对于牦牛品种的改良、疾病防治、牦牛产品加工等领域均存在科技技术引用不足的现象。此外,牛出败、布病、炭疽等重大动物疾病随时有发生的可能,但是疾病的发生与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之间存在巨大缺口,往往导致这些常见病、多发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三、牦牛高效养殖的经济效益
(一)草场生态保护的经济效益
草场退化沙化不仅仅是一种农业自然灾害,也不仅仅关系牧区牦牛业的发展和经济生活水平,更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关于草原生态保护的各项政策,治理退化沙化草地,合理利用草地,实现生态促发展和发展促生态的良性循环。2011年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禁牧476亩,草畜平衡奖励643.15万亩,牧民生产资料补助7662户,牧草良种补贴19万亩。该地区的草原植被平均指数接连好转,植被盖度、高度、单产均有明显提高,植被覆盖度也从65%升至87%,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当地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得到保护,国家草原生态持续好转,这部分经济效益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二)牦牛补饲科学畜养的经济效益
红原地区有大量农副产品、农作物秸秆及牧草,经过牦牛专家的研究,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研制出的饲料使得这些物质得到了有效转化和利用,解决了资源浪费问题和实现了牦牛饲料的绿色环保。据有关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方面的专家进行牦牛补饲育肥,牦牛增重显著,增重可达60-75公斤/头。此外,冷季补饲的牦牛繁殖性能和犊牛生长性能明显提高,暖季补饲也能提高牦牛的泌乳性能,产奶高峰的8月补饲更是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初步估算,牧民育肥一头牦牛净收入能达到800-1200元,若对红原地区的36万头牦牛全部实现补饲科学畜养,将给牧区牧民带来一笔不容小觑的收入,补饲牦牛的经济效益可谓显著直观。而且补饲牦牛育肥改变其各方面性能,有利于缩短牦牛生长周期,快速出栏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减少牧区的数量,缓解超载放牧和草畜失衡现象,根本上改变“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更有利于农牧循环经济发展,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三)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和牦牛险的经济效益
疫病防控能减少牦牛死亡数量,若按照每头牦牛售价3000元来算,减少一头牦牛的死亡就等于为牧民避免的3000元的净损失。而对于储草棚、新型牲畜暖棚等的建设,前期的确需要国家大笔财政资金的补助支持,但建成后却能帮助牧民改善牦牛饲养环境,避免牧民经济损失。再者,对于现行的牦牛险而言,实行中央40%、省25%、州县15%、牧户承担20%的保费分担比例,每头牦牛保额120元,牧民只需投保24元便可以在牦牛意外死亡后获得理赔2000元。如果每年约500头冻死、被狼咬死的牦牛能获得理赔,将为牧民群众挽回100万元的经济损失。牦牛养殖保险也是一项惠及牧民的工程,对促进红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红原县牦牛高效饲养与生态协调建议
(一)加大草地保护,合理利用天然草原
草地牦牛业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天然草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牦牛最主要、最廉价的饲草来源。但是由于近些年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了草场的过度利用,造成了草场退化沙化,严重破坏了该地的草畜平衡,超过了草场的承载能力。因此,为了解决红原地区突出的草畜矛盾需要国家政策稳步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以及加快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建设。红原县则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认真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加强草畜平衡区、草原禁牧管护区的管护工作,给予履行禁牧的牧民补助和草畜平衡管护的牧民奖励,以及为牧民生产资料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此外,在红原县开展草原围栏建设、退化草原补播以及对退化严重的草地实施人工种草,在加快牧区生态修复的同时解决牦牛草料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实行“以草定畜”(通过减少牲畜达到草畜平衡)和“以畜定草”(以现有的牦牛为基准来决定需求多少饲草),合理利用放牧草地,严禁超载放牧。
(二)建立和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当地牧民往往对牦牛不进行免疫,导致牦牛免疫密度低,免疫力低成为春季瘦弱牦牛死亡的原因之一。疾病防控能保障牦牛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大对牧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并疾病防控提供所需的配套设施设备,建立完善红原地区的动物防疫体系,确保牦牛健康发展,避免牦牛因重大疫病死亡带给牧民的损失。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防控体系的同时,应该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对牧民进行疾病防疫的宣传,破除牧民固有的牦牛养殖观念,自觉认识到对牦牛进行疾病防疫的必要性。
红原地区经济滞后,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根本不到位。为使牦牛抵御高寒气温、安全过冬,保障牦牛生存环境并保证牦牛的生产性能,政府应该补助建设新型牲畜暖棚、储草棚、防疫巷道圈、粪污无公害化处理设施等,还应积极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设牦牛冻精改良、建家庭示范牧场、牦牛健康养殖基地等,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让广大牧民成为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受益者。
(三)推广政策性牦牛险,降低牧民群众财产损失
受牧民原始粗放放牧方式和自然灾害频发以及畜牧医疗技术落后等各方面的影响,红原牦牛养殖抵御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如被狼群咬死、疫情发生等)的能力很低,在冬季由于缺少草料补给掉膘严重,掉膘损失往往达到20%-30%,形成“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使牦牛养殖业一直面临着巨大风险。在强降雪的恶劣天气,牧民损失将更为严重。此外,红原地区缺少畜牧兽医的专业人才,牦牛多发病、常发病或者是其他的重大动物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会让牦牛遭遇死亡的风险。
政策性牦牛养殖险的开展则能保障牧民的基本生产,通过保险理赔将牦牛死亡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在降低养殖风险的同时也为畜牧业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红原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以藏族为主),在推广牦牛养殖保险时,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特点,实行藏区特色农牧业养殖保险,建立现代草原畜牧业保障机制,实现牦牛险的“红原模式”。政策性牦牛养殖保险应该遵循“政府引导、牧民自愿、市场运作”原则,中央、省、州县财政分级补助一定比例,牧户缴纳较少的保额,提高牧民抗击风险能力,为牧区脆弱的传统畜牧业提高有力的风险保障,助推红原县的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渡。
(四)冷季、暖季补饲,科学养畜
国家政策的支持的确能确保并促进牧区牦牛业的发展,但是牧民不应该完全依靠国家政策来实现当地的发展,而应该积极转变固有的传统的养殖观念(如“靠天养畜”,牦牛不能补饲等),注重科学养畜,从牦牛补饲入手,解决牦牛掉膘、繁殖等生态性能,在低数量的情况下保证高质量才是让牧民致富增收的根本之道。
提倡使用微生物发酵绿色无药物添加剂的环保饲料,通过有益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其营养因子分解转化,产生更容易被牦牛等畜禽消化吸收的饲料原料,已有研究证明发酵饲料对于提高牦牛产奶量,改善奶质量,提高饲料养分的消化率。研究发现,暖季合理补饲能有效提高牦牛增重和增长速度,改善生产性能和肉质,缩短繁殖周期等,冷季补饲也能更大程度的开发素有“高原之舟”美誉的牦牛的各种优良潜能。科学养畜,将会提高牦牛产品生产效率以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对高原牧区的经济发展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结语
大力推进红原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等建设,积极推广“红原模式”的政策性牦牛养殖保险,转变牧民传统的“靠天养畜”观念,提倡牧民使用绿色环保的微生物发酵饲料补饲牦牛,这些必将在改善当地赖以生存环境的同时提高牧民的水入水平,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促进红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该地区的人、草、畜三方和谐关系。(作者单位:1.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官久强,安添年,李庭等.四川省牦牛标准化养殖调研报告[R].草业与畜牧,2012,12(205):48-51.
[2]陈光吉,彭忠诚利,宋善丹等. 发酵酒糟对舍饲牦牛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5,27(9):2920-2927
[3]中国红原门户网站. 红原——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红原县基本情况)[EB/OL]. http://www.hongyuan.gov.cn/hongyuan/jbxq/list_index.shtml.
[4]郑灿财,郭春华,彭忠利等.牦牛暖季补饲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4:168-170
[5]郑灿财,郭春华,彭忠利等.牦牛冷季补饲研究进展[J].畜牧与兽医,2014,46(7):113-116
[6]阿坝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四川高寒牧区牦牛保险在红原县迈出具有标志性一步[EB/OL].http://www.abazhou.gov.cn/jrab/gxdt/201401/t20140115_940610.html,2014-01-0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四川省科技厅. 阿坝州牦牛育肥新模式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EB/OL].http://www.moa.gov.cn/fwllm/qgxxlb/sc/201501/t20150124_4348972.htm,201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