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策略分析
2015-05-30黄丽丽
黄丽丽
【摘要】在现在的小学教学中,不仅仅教师是主体,学生也一样是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却被忽略了,不能有效的得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文章针对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体性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主体性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1-01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需要依据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策略进行教学。教学中包括“教”和“学”这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学习是“教”的主要目的,而“学”则是学习的重点。学生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自主的学习,不仅仅是要通过教师的辅导,所以,学生在教学中也占据一个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在教学中被充分的发挥出来。
1.数学学习现状的分析
在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直占据着主体的地位,学生常常充当着围绕着教师学习的角色。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主体性得不到发展,不能被教师所重视起来。多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时候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只是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知识范围内,不会主动的去学习。对于作业问题也是在教师布置的时候才知道完成,而教师没要求时却不会自己提前预习,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的对自己作业出现的错误进行改正。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并不高,不会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问题缺少自己的见解,对于学习没有很高的兴趣去参加,缺少主体性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不被重视,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2.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
2.1 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能动性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影响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也很多。首先是学生学习的动机不当,学生主体性意识差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少信心,或者是对于所学的数学知识的价值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存在主观的偏见,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然后就是学生有关学习思维品质的问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或者学习没有主动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就是不能使学习思维的品质得到完整的体现。在小学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进行对知识的接受,使得学生形成依赖的心理,对于一些数学问题和学习的方法不乐于、不善于通过自己去主动的解决和学习,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过于单调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创新的机会太少,不能使自己在学习中的情感表露出来。被动的学習非常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最后就是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往往采用过于单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忽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不能很好的主动学习。
2.2 改变教学策略
通过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分析,必须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发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主体意识的唤醒能够得到激发,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改变。在发展主体性的同时,需要对陈旧的教学观念进行改变,加强学生的学习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能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良好的发展,需要对教学的策略进行改变。下面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说明。
第一个策略是“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激发主体、主动参与”。学生在教学中需要依靠教师的指导,不仅仅教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是主体,因此需要重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关注,也要关注学生是否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学习,教师需要对学生不断的进行激发和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的去探索。学生主体参与是主动参与的核心问题,必须要有层次、可操作和合理的时间安排。
第二个策略是“创设和谐情景、引发主体合作学习”。对于主体性的教学,可以把它看成是师生之间或者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进行小组合作,对一些问题通过小组内自主的进行探究。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主体合作学习。例如,计算5/8=( ),10/16=( ),15/24=( ),通过小组讨论,给出讨论出来的结果。学生通过主体的参加,小组的合作学习,得出三组式子的结果都是5/8,虽然单独解答也能得出答案,但是主体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主体性,使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个策略是”启发主体,深化思维,创设自我表现机会”。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主体性的教学中非常被重视。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以及集中思维这四者之间需要不断的进行形态的转换,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并进行深化。例如,在十一期间,小红和小丽约好去游乐场玩,小红家距游乐场600米,小丽家距游乐场640米,小红和小丽的平均速度分别为60米/分和80米/分,如果俩人想同时到达怎么办?在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又给出如果小红速度为70米/分能否用8分钟与小丽同时到达。学生给出答案:70?鄢8=560,560<600;600/8=75,75>70;600/70=8……40,这三种不同方法算出的答案都得出不能到达的结论。这种题中题的形式不仅让学生能够主体参与,也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3.总结
总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把陈旧的教学观念进行改变,采用很有效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得到提高。发展好学生的主体性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
参考文献:
[1]班云.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策略与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6):57-58.
[2]李晓梅.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8):48-49.
[3]郝永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J].成功教育,2012,(20):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