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倒逼,电改三十年坎坷路
2015-05-30
电改三十年,中国曾经历过烈火烹油的“大干快上”,体制羁绊下的举步维艰和令人惋惜的十年静默。如同当年“二滩弃水”成为改革的导火索一样,频繁爆发的雾霾等环境问题,成为倒逼新一轮电改起航的重要推手。
今年3月底,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下称9号文)。从9号文定稿到配套文件问世,历经了7个多月,足见其中艰难。
针对此轮电改,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要求有关部门研究顶层设计和重点推进方案。此次最核心的六个配套文件,亦是在今年夏天多次放风说要出台,但也顺延了4个月后才公布。
了解中国电力改革历史的人对此并不奇怪,电改一贯路途艰辛。
从“两分钱”集资办电
业内往往将9号文视为2002年电改5号文(《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延续。5号文开启了中国第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但2002年的改革并不彻底,本来电改方向定为“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离、竞价上網”。但5号文之后,仅实现了政企分离、厂网分开和不完全的主辅分离,在发电侧引入竞争机制。与真正的市场化距离遥远。
事实上,在距离2002年第一轮真正意义上的电改之前,从1985年5月颁布的《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下称《集资办电规定》)开始,针对电力的改革铺垫就开始了。在那之前,从1970年到1987年,中国连续18年缺电。当时国务院已经意识到“一家办电,大家用电”的模式不可继续。
“中央一直在想办法如何解决投资问题,就是没钱。1985年,经过各方研讨,出台了‘集资办电政策。”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经济运行分析师薛静说。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集资办电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集资扩建、新建电厂,二是卖用电权,将这部分资金作为电力建设资金。1985年,国务院还同意,在华东地区实行每度电征收二分钱作为电力建设基金,用于投资办电。从1988年1月1日开始,“二分钱办电”的范围从华东变成全国。
在“二分钱”的基础上,各省市区又出台了征收二分、三分、四分不等的地方办电基金。
电力建设资金征收直到2000年12月31日截止。历经13年,经统计,包括地方出台征收的资金在内,全国共征收到电力建设资金750亿元。当时的三峡、二滩水电站建设都利用了这笔资金。这个时期,高耗能的化工厂、有色冶炼企业也发展起来。“他们也要用电,但当时没有那么多电,这件事报到中央,中央也没好办法,后来干脆让它们自己建电厂,就允许企业建自备电厂,自发自用。”薛静说。
从1985年开始,中国相继成立了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1988年成立了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纷纷成立能源、电力、能交、信托等投资公司。
1996年底,国务院决定组建国家电力公司。通过集资办电,到2002年厂网分开时,地方所有的发电容量已占据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50%以上,而这些电力装机主要归功于那“两分钱”。
“二滩”现象倒逼电改
集资办电时期,中国还引进了海外投资,值得一提的是二滩电站的建设,“二滩电站是2002年电力改革的前奏。”薛静说。
1987年,二滩电站获得国家立项批复,并开始施工准备。总投资需要200多亿,靠中国当时的财力肯定不够,必须利用海外资金。为了吸引海外资金,要给一些优惠条件,当时的条件就是保证电站建设后,电量全额收购上网,而且规定了一定的年限。
1991年6月,世界银行董事会通过了对二滩7.8亿美元的贷款,8月,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参与到了修建的过程中,当时的二滩电站建设工地上,聚集了全球43个国家的600多名外籍人员,俨然一个“小联合国”。在二滩建设过程中,世界银行提出了种种规范和要求,由此改写了中国水电建设的模式。“他们那种方式,成本降低了一半都不止,质量还很高。”薛静说。
直到1998年7月,二滩一期建设完工,第一台机组开始发电。其后,二滩实际的上网电量却非常低。据报道,1998年和1999年二滩的实际上网电量仅为7.5亿千瓦时和49.84千瓦时,投产两年,二滩累计亏损已达12.5亿元。
如此低的上网电量,其背景是当时中国经济的低潮。
据报道,1999年4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二滩水电站考察。回到北京后,他把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找去,问他,“现在一边用煤发电,一边却建好了水电站把水白白放掉,这种做法不可理解,世界上有哪个国家会这样做?”
曾培炎解释,二滩水电站的电送不出去,既有电网瓶颈的问题,也有电力体制上的原因。当时,西部地区电力负荷低,大型电站电力地方难以消纳,而各省电网互为独立,都愿意先用本省的电。
江泽民听了以后说,你们要想办法解决二滩电力送出问题,现行电力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曾培炎事后说,“由此,二滩弃水成为加快西部电力向外输送与改革电力体制的重要动因。”
2000年,中央开会讨论“十五”计划后,朱镕基6月13日批示:“造成如此大的浪费,主要是电力体制改革之后,必须改变省为实体的现状,实行跨区域设公司,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多发水电,限制火电,关停小电厂,这样每年可能节约发电成本以百亿元计。”
由二滩电站引发的关于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讨论,就此开始。
发电“大跃进”
经过两年的反复讨论,2002年2月,电改5号文下发,对电力工业实施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
据薛静回忆,“当时我们一遍遍去国外考察学习,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经验都研究透了,澳大利亚还专门让一批人配合中国去考察。中国后来就是学的澳大利亚几个州的模式,把电网和发电企业分开。”
根据改革方案,对原国家电力公司进行拆分和重组,组建了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公司。
“当时各省的电厂一分为五,当时的考虑是,将来要输配分开,还是要市场化,怕竞争形成寡头垄断。所以,每个省都有五大发电公司的资产。”薛静介绍,五大发电公司成立之后,大家开始抢资源,抢市场,“抢得一塌糊涂,各大发电企业生怕慢了,谁都不愿意做小的,都上大机组。”到2006年,大批机组投产,当年火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速26%。
2006年左右,薛静去加拿大开会。加拿大能源署官员跟她说,下一个五年规划加拿大准备投资完成6000万,“他当时觉得特别自豪,我来了一句,‘我们一年就一亿,他们听了之后都傻了,‘你们不是很穷吗?”她说,“中国那会儿简直是世界奇迹。”
据报道,山西一位电厂负责人亲口对记者说,“只要项目能批下来,其他一切都好办。”
到2011年12月,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9041万千瓦,连续6年超过9000万千瓦,中国整体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0.5万亿千瓦,其中火电占比72%。
这一次改革的最大成果,是解决了中国多年的缺电矛盾。
迈进“多买多卖”市场
2002年“厂网分开”之后,主管部门决定开始电价改革,探索建立区域电力市场。2003年6月,刚成立的国家电监会,开始在东北电网和华东电网试点建设区域电力市场,实行竞价上网。
但后来东北区域市场并没有实际运行。模拟运行阶段是从2004年1月到当年11月,2004年1月到4月份,东北区域市场模拟运行采用的是“单一过渡式电价、有限电量竞争”,6月之后,则采用“两步制电价,全电量交易”。
专家分析,东北“两步制”执行之后,火电的建设成本曾不断飙升。东北市场运行以后,电煤就开始两步制,最后市场没推动起来,是很多因素造成的。
东北能监局局长戴俊良曾说,2005年东北电煤市场化之后,煤炭开始涨价抬高了上网电价,但销售电价传导不出去,中间出现亏空,后来就暂停了一段时间。再次启动时,东北电网北部发电高价上网,南部用电低价销售,以致东北电网公司16天亏损了32亿人民币。于是到了2006年5月,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就“进入了学习总结阶段”。
在他看来,煤价的上涨只是一个诱因。在当时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单一购买的竞价市场条件下,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不能联动才是主要原因。
薛静介绍,华东电力市场的试点比东北市场做了更精细的设计,但在电力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也没有实际交易,还是模拟交易。真正落地的是内蒙古多边电力交易市场。经济危机后的2009年,内蒙古电力供远大于求,当地政府开始推动电力多边交易市场试点。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多边市场也被叫停。
此后,电改进入十年沉默期。直到2012年左右,整个行业开始反思电改十年来的成果,加上大面积爆发的雾霾促使人们开始关心环境,针对煤炭、火电的能源改革声音此起彼伏。
2014年6月,中央提出,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新一轮电改终于起航。
随着新一轮电改的推进,除了居民用电等保障性服务继续沿用政府定价,过去由电厂发电、电网卖电的格局将彻底改变,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市场。
在理想的情形下,整个行业随之将会产生颠覆式发展。在发电侧,风电、页岩气、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将更多地上网。在售电侧,除了电网之外,将会有发电企业、民营资本等參与进来。而用户的市场地位将发生逆转,享受到更低廉的电价和多元化的服务。更长远的角度看,中国的能源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革。
多位专家称,“这次电改,实际上就一条主线,就是建立电力市场,围绕建立电力市场这个主线来做事情。”薛静认为,这次电改配套文件更多的是在用户侧和消费侧先进行改革,再倒逼供应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新业在近期的一次电改讨论会上,总结了此次电改释放出的三大潜在红利。首先在发电侧,高效率电厂将替代低效率电厂,清洁能源更多使用,降低煤炭消耗总量;第二个红利,即打破现行电网“独买独卖”的模式,把电网“高速公路化”,对电网服务实行“成本加成”定价;第三个红利是,在需求侧理顺价格体系,减少电力消费过程中的效率损失。
电力市场要形成“多买多卖”的格局,首先要核定独立的输配电价。从今年年初开始,深圳、内蒙蒙西相继进行试点,此后又在贵州、云南等五省开始进行综合电改试点。
从目前已经试点改革的地区来看,普遍出现了电价下降的现象。内蒙古发改委副主任王金豹表示,对蒙西电网核定输配电价后,核减的成本空间约26亿元,“现在内蒙地区,大工业一年用电量达970亿度,平均摊下来,一度电可降低2.65分”。
此前针对电网是否可参与竞争性售电业务,有很多博弈。此次的配套文件,明确了电网“可以”参与竞争性售电。
根据配套文件,发用电计划也将放开,政府定发电量的时代将彻底过去。方正证券的一份报告估计,初步放开后,按照全社会5.5万亿的用电量计算,折合电费三四万亿人民币,初期将有10%的电量得到释放,电能市场的规模将在3300亿左右。
毫无疑问,这个市场足够大。“电改之后,整个电力行业生态会发生巨大改变,相当于从恐龙时代变成了哺乳动物时代,这里面机会太多了。”信达证券首席能源互联网分析师曹寅说。
此次的配套文件还规定,“建立相对独立的交易机构”,“电力交易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
中国华电集团企法部主任陈宗法认为,长远来看,交易机构还是会朝着独立的方向演进。
对发电企业来说,过去发的电只能卖给电网,今后可以参与售电,此次电改毫无疑问延伸了其产业链。陈宗法认为,这将为五大发电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同时发电企业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现在华电通过市场交易的电量已经达到10%,这块的价格下降幅度非常大,少的每度下降几分钱,多的超过1毛钱,这对电厂来说冲击非常大。”
陈宗法判断,2016年将是发电企业盈利的一个拐点,“今年发电企业的效益达到历史最高,下一步计划电量比例还会逐步缩小。”
对于电网企业来说,过去十多年的垄断红利即告结束,发电企业在售电侧拥有天然的优势,将是电网的主要竞争对手。“今后就是大家共同繁荣。”国网内部人士说,距离配套文件的配套文件落地的时间“还挺长的”。
(《南方周末》20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