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双轨模式”的实证研究

2015-05-30孙露娟

大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教育

[摘 要]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使政府、社会、高校等群体都将目光转移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上,人们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可或缺,是高等学校和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着力思考和破解的工作难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以课程体系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途径的“双轨模式”,对提升大学生“三自”教育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 “三自”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76-02

一、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贯穿“三自”教育能力培养提升的必要性

大学生“三自”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学生把自身作为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按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体能动性,通过自主、自觉、自为、自律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活动。[1]

(一)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训练基本的创业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决定了其在本质上要求教师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学会独立面对变化的环境。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而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需要选择创业。在陌生、变化的环境中创业,要求毕业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懂得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学习。这种应用能力的发挥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时,除了单向地接受知识外,还需要学会自我运转,形成知识与应用体系的循环,不断地发挥主体能力性。

(二)现代教育的要求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教育主体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新型人才,它要求学生要有主动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现代教育的要求,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研究式等交互性的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在这种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的教育下,学生的“三自”能力,尤其是自我教育的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培养提升大学生“三自”教育的能力不只是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三)现实条件的需求

由于辅导员人数不能满足稳定增长的生源数的需求,致使辅导员与学生人数的比例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200。加之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的冗杂,需要处理关于资助、档案、就业、心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讲授形势政策、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课程,能够投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的时间屈指可数。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除了在日常管理上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起到帮扶作用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能起到榜样教育作用。因此,借助学生活动的平台,通过构建一个以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实现有效、持续发展的“三自”教育能力培养提升的模式,可以缓解辅导员人数不能满足稳定增长的生源数所带来的困扰。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提升“三自”教育能力的“双轨模式”

由于视角和空间的不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提升“三自”教育能力的途径也不尽相同。不同的途径将组成不同的能力培养提升模式,本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建设途径,即课程体系建设途径和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构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提升“三自”教育能力的“双轨模式”。

(一)课程体系建设途径

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学生的思想并使其得以应用,需要以课程为载体。[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整个课程体系除了为学生讲解创新创业的形势与政策,讲授创业技巧,分析创业心理外,还要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行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交互传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使学生积攒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将来应对不确定性环境时,学生“三自”教育的能力就能得以充分发挥。

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据美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该课程可以分为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和创业实务操作四个类型。[4]其中,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素质属于理论课程,从企业的运行过程,即筹划、创建、组织、管理、运行来安排学习内容。由于技术性创业项目较少,为了使非管理类的学生能接受创新创业理论课的教育,可以采用磁铁式[3]的教学活动,如由管理类的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其他学院的学生通过公选课、第二学位的选修学习相关课程。

2.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创业实务操作属于实践类课程,可以将课程内容嫁接到第二课堂,以竞赛活动、社团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创业的过程,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二)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一方面依赖于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论指导,一方面是利用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路径拓宽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增加感性认识。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之一。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来培养提升学生的“三自”教育能力需要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这三个主要的子途径着手。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途径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它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所反映的教育价值观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并转换为行为的动机,促使他们去认识和实践,最后达到自觉。

在高校中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老师的引导,它可以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这种由外及内的实践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三自”教育。2009年,常州工学院将两个校区的两个报刊亭建设为校大学生创业基地,每年由一批经过答辩会陈述创业方案具体情况,接受并通过专家评委提问的较为成熟的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入驻。如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商务、2011财一等已先后进驻报刊亭一展身手。

以专业为创业方向,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为基础,借助创业基地的平台实践创业计划,并将成功的案例进行推广,发挥其榜样作用。这一从理论实践发展成榜样作用的过程对于创新创业的学生而言是一个自我教育、管理的过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又是一个自我服务的过程。

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途径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完整的规章制度不仅是一种束缚,用以规范师生的行为,建立起良好的校风、学风,还可以是一种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如常州工学院近几年不断地致力于改进综合测评、社团星级评定工作细则、创新创业奖励机制等,通过制度的引导和推动,让学生学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构建职业生涯。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途径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三自”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常州工学院建校以来,形成了“教会、学成”的校训,凝练了“团结、严谨、求是、创新”的校风,坚持追求“求实求新、爱国为民”的校园精神。它们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驱动力。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通过各类报告会、讲座、网络媒体等进行宣传教育;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活动、读书活动等各种文化活动弘扬校园精神文化;借助社团活动,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所倡导的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使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在以培养提升学生“三自”教育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体系建设途径与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是两条缺一不可的并行轨道。课程体系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指导,指引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建设为课程体系所授予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提供实践平台,实现理论知识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共同实现学生“三自”教育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 注 释 ]

[1] 刘恒新,张华.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机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7).

[2] 鲍桂莲.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3] 李楚英,王满四.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与中国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

[4] 刘明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新西部,2011(27).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14-12-11

[作者简介]孙露娟(1982-),女,河南人,硕士研究生,目前从事思想政治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