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金属外壳面世 坚固耐用材质轻
2015-05-30
尖晶石是一种取自自然铝酸镁的矿物材料,可为宝石,如黑太子红宝石(Black Princes Ruby)就是一种有色的尖晶石。近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US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的科学家通过十几年的研究,终于利用尖晶石制作出了一种透明的金属黏土,它能作为超级坚硬的屏幕的原材料,比现有的防弹玻璃更轻更牢固。它用途广泛,不仅可以在保护军事设施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也能用于空间站、卫星、摄像机、智能手机、手表等的制造。
(编译自《每日邮报》网站)
患者自身细胞将依靠3D打印技术被制成替代心脏
3D打印技术在医学方面如人耳、瓣膜等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今,这一领域又将出现新的突破。位于美国肯塔基的心血管创新研究所(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 Institute )的科学家们利用患者的自身细胞,通过3D打印技术制成包括血管在内的部分心脏组件、心脏瓣膜和小静脉等,并已经在动物身上实验成功。他们的宏伟目标是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制造出一个完整的心脏。由于来自患者自身的细胞,因此它可以解决捐献器官和人造器官所带来的排斥反应问题。
(编译自《每日邮报》网站)
学生考试新名堂 搜索引擎派用场
英国专家建议在考试中引入网络搜索引擎“Google”。英国 “牛津、 剑桥和RSA考试局(OCR)”委员会主席马克·道(Mark Dawe)认为,在考试中使用Google和计算器等工具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检索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加以评估。现代社会的运行模式更加注重对于知识的消化吸收,而不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存储器。但是具体如何引入还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同时家长和老师要给予足够的理解,政府也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编译自《每日电讯报》网站)
专家改变化学结构 “催泪”洋葱“威力”不再
料理洋葱恐怕是厨房里一道颇为费力的难题,很多人都会呛得眼泪不住流。日本的一家食品公司最近宣布,他们用辐射洋葱的方法攻击洋葱球茎的内部结构,从而降低洋葱中催泪酶(tear-inducing enzymes )产生的数量,同时还保留洋葱的口味和营养价值。该公司从2002年就开始关注此项目的理论研究。但是也有人发出了质疑的声音,他们认为洋葱的特殊气味是其在自然界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独特的作用。
(编译自Oddity Central网站)
血肉之躯变为数行字符生物学家总结人体化学结构式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元素,它们是万物组成的基本要素。但你是否知道人体的化学元素公式呢?美国的科学作家兼生物学家乔·汉森(Joe Hanson)近日给出了答案。人体复杂的血肉之躯被浓缩为包含氧、碳、氢等多种元素的长串分子结构式。汉森表示,我们成人身体中可探测的60种化学元素大多来自我们的食物和生存环境。假设将这些元素从人体内提纯的话,形成的元素群的价值相当于市场上1000到2000美元的东西。看来人还是要有点“内涵”啊!(编译自《每日邮报》网站)
蜜蜂也爱“重口味” 含农药花蜜更受青睐
您可能不会想到,比起普通的鲜花,蜜蜂更钟爱含有新烟碱类杀虫剂的鲜花。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杰拉尔丁·莱特(Geraldine Wright)和她的团队做了一个实验:她们为蜜蜂和大黄蜂准备了不同的糖溶液,其中有含不同浓度的新烟碱类成分。结果发现,和没有农药的溶液相比,大黄蜂喜欢有40%新烟碱含量的糖溶液,蜜蜂喜欢15%浓度的。另一个实验表明这类农药使得野生蜂的密度、独居蜂的筑巢数以及大黄蜂的繁殖数均有所减少,而很多植物都需要它们进行传粉。找到其他替代农药也许能解决这一问题。
(编译自“新科学人”网站)
餐厅用料不打折 桌旁种菜够“新鲜”
好莱坞一家名为“青菜”(Tender Greens)的餐厅将许多种满植物的垂直花塔(vertical gardens)养在了餐厅内,安置在顾客用餐的桌子旁边,而塔上所种的果蔬就是餐厅各类菜品的原料,真可谓创意新颖、理念环保。由于生长需要足够的光照,每座花塔被分布在餐厅的院内,所需能量不会太多,用水也是微乎其微。餐厅通过空气种植和水培养的方法自力更生产出部分原材料,每周收获一次,用来准备每天的“特色菜”。 (编译自Oddity Central网站)
塑料瓶换妆“整容” 创意造型闪亮双眼
使用废弃的塑料瓶制作手工艺品似乎并不稀奇,但是能将这些看似毫无生趣的家伙打造成炫亮夺目、千姿百态的美工佳品恐怕要推捷克艺术家维隆尼加·李奇特洛娃(Veronika Richterová)莫属了。她对塑料瓶的艺术再创作始于2004年,她认为塑料瓶具有分量轻、便于运输、消耗能源少的优势。她经常注意塑料饮料瓶的不同造型,善于根据塑料袋的样式和颜色就地取材设计。她和丈夫还有一间塑料瓶工艺品博物馆,里面收藏着96个国家的3500件艺术品,其宗旨就是“强调创造性循环利用的多样性”。 (编译自“赫芬顿邮报”网站)
专家揭示犯罪与温度之间的有趣关系
18℃是犯罪最适宜的温度!对于这种看似“匪夷所思”的论点,最近被来自英国大曼彻斯特警署的彼得博士(Dr Peter LangmeadJones)给予了解释。18℃是一个温度的转折点——18℃以下,当温度逐渐上升时,犯罪率会随之增加;但当温度超过18℃时,犯罪率就开始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这一数字是基于过去10年大曼彻斯特的犯罪数据以及疾病数据所得出的。因病缺勤的人数随着温度上升开始减少;但越过18℃后,又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增加。不过,对于18℃现象,恐怕还要通过进一步探索才能给出更加科学的解释。
(编译自《每日邮报》网站)
程序启动新技术 轻抚秀发即搞定
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摸头发动作现在就可能被赋予更加高科技的含义。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的卡迪亚·维伽(Katia Vega)发明了一种名为“Hairware”(发控神器)的新技术,可以让头发成为开启应用程序的隐秘“扳机”。维伽和她的同事将导电的金属丝与自然生长的真头发编制在一起,并创造了一种通过不同次数的触摸来激活程序的“发式”开关。如碰一次头发开启一个程序,碰两次开启另一个。维伽下一个目标就是将胡子也赋予同样的“功能”。
(编译自“新科学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