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电影地图

2015-05-30李萌萌

世界文化 2015年6期
关键词:青春

李萌萌

青春电影地图总瞻

青春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构,当这单一的生命向度延展在宽广的人文地图上时,不同时空的经络将赋予青春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不同的时代和迥异的环境塑造不同的人生,也就有了不同的影像风格,有了多样的青春味道。

近年来中国的青春电影蔚为风潮,这不仅和青年构成了院线消费主体的现象有关,也是“70后”“80后”们掌握话语权后一次对青春的集体回望。然而,无论是《小时代》《后会无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左耳》,还是当下大热的《何以笙箫默》《匆匆那年》《同桌的你》,无一不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弥漫着一股速食和投机的味道,不过是各种套路的整合和成功元素的叠加,没有真实的情感、人物和生活,只有不堪一击的虚弱情节和无比矫情的扭曲价值观。以中国为地标的青春电影不该是如此面貌,青春的内涵应该是广博的,这段时光既可以折射时代的锋芒,又可以透视所处的环境,甚至可以抓到社会的变迁,洞穿人性和人生的奥秘。比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会向你展示一个既壮美又野蛮的青春形象;顾长卫的《孔雀》则叙说了一段失去尊严、陷入失语的灰色青春;一直在和青春角力的张元在《北京杂种》里无因反叛、放浪形骸,又在《有种》里对青年人投注了片刻关怀,告诉他们为何这个世界只有失意而没有诗意;王小帅则在《十七岁的单车》和《青红》里提醒我们不要规避残酷、遗忘苦难,就连青春也无法逃离阴影;娄烨的《苏州河》,祭出青春最张牙舞爪的力感与形态,在颓废和荒芜里展现销魂的浪漫;贾樟柯的青春发生在老家山西汾阳,用《小武》《站台》《任逍遥》三部家乡志紧扣小镇发展变迁的历史。还有高晓松实验晦涩的《那时花开》、滕华涛机智幽默的《失恋33天》,以及一系列气质脱俗的台湾青春片——娟秀如诗的《恋恋风尘》、淡雅温婉的《听说》、通透清澈的《蓝色大门》、俏皮感伤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古早威猛的《艋胛》、史诗大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抒情写意的《练习曲》、本土情怀的《海角七号》、荡涤心胸的《转山》……都在诠释和界定着精彩的中国青春电影。

日本的青春电影则好像一门独门手艺,只有这个国家如发丝般纤细的敏感和细腻可以烹调出这样的滋味。通过对人心的精准把握和掘地三尺的探究,将青春最美丽和最残酷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谓用青春观测人性,用青春反映社会,用青春丈量人生。蓝天、红霞、云朵、海岸、堤坝、樱花、细雪、单车、校服、社团、校园祭……你所能想到的一切美丽景物皆可入画,被经营为青春的注脚和符号。岩井俊二算是专拍日式青春片的个中翘楚,《情书》里纯洁如雪的初恋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绝望窒息的校园凌虐,都让人感受到独属青春片的震撼;矢口史靖的青春永远充满励志奋斗的力量,是枝裕和的青春则流露出质朴天然的气质和深邃哀伤的情绪;中岛哲也用颠覆性的《告白》摧毁青春的无辜美好,将青春拽入人性黑暗的泥沼;吉田大八的《听说桐岛要退部》则用校园内藏玄机的“阶级社会”影射成人世界的弱肉强食;冲田修一的《横道世之介》尽情勾勒充满人情味的和煦青春,山下敦弘的《不求上进的玉子》则用无欲无求的语气描写了一段停摆荒宅的素淡青春。

亚洲除却中国和日本,韩国和泰国的青春片也独树一帜——韩国的《狼少年》和泰国的《初恋这件小事》很好地完成了类型制作,贡献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春回忆。

法国青春片的魅力就在于那些会心一笑和灵光乍现、忠于又超越生活的魔法时刻。功利心不那么重,像孩子一样散漫、随意、热心、好奇,带点儿知识分子的敏感和神经质。在刻画人物时,把审美倾向和哲学素养作为个性构成的重要部分;在描写爱情时,下笔浓郁饱满,追求极致。“新浪潮干将”特吕弗用“安托万五部曲”把里奥银幕内外的成长写成一首长诗;特吕弗曾经的战友戈达尔则用《法外之徒》的共舞和奔跑彰显青春最鲜活可爱的姿态;卡拉克斯的《男孩遇见女孩》新锐地勾勒出青年男女的炽烈爱欲和伤痛迷惘;杨·塞缪尔的《两小无猜》则把爱情的浪漫和激情推向了巅峰,燃烧成灰烬。

外表古板、内心骚动的英式青春又是什么模样?富有争议的《猜火车》注目了一段充斥着吸毒、滥交、诈骗的糜烂青春,把 “我选择不选择”当作人生的哲学;冷静客观的《鱼缸》以女性主义的角度呈现出贫民区女孩儿米娅的观察与探索,成熟与质变;缤纷亮丽的《骄傲》记录下几位同性恋青年和威尔士矿工达成联盟的真实历史,将青春的反叛和骄傲注入这段非比寻常的关系;清新古典的《成长教育》以女性受骗的经历置换女性意识的觉醒,讲透了成长和教育的意义;前卫妖艳的《天鹅绒金矿》则嘶吼出英国人最引以为傲的摇滚魂,致敬摇滚传奇大卫·鲍伊,深深缅怀那个青年人躁动大胆的20世纪70年代。

美国除了那些青春爆米花电影,比如《歌舞青春》系列、《暮光之城》系列,也不乏点缀影史的奇篇佳作。《少年时代》用一部电影浓缩少年真实成长的12年;《怦然心动》让你看看少男少女比珠穆朗玛峰的净高值还大的思维差异;《死亡诗社》突破古板僵化的教育体系,释放青春的个性和诗意;《不一样的天空》让你体会“不能承受生命之重”、阴霾背后闪烁着星辰的青春;《大象》用高度抽离的冷静还原了美国校园枪击案的始末,将青春的扭曲和异化尽收眼底。

北美加拿大的奇才导演多兰则聚焦边缘失控的青春,用《妈咪》歌颂母亲、自由与爱。在欧洲,永远处于青春期的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拍出了情欲流溢、活色生香的《戏梦巴黎》和《偷香》。格鲁吉亚电影《夏日遗失的27个吻》,拍出了癫狂的魔幻现实主义气息,将政治和俄狄浦斯情结移花接木,植入丰满燥热的青春。西班牙电影《北极圈恋人》用唯美的环形结构和冰雪气质讲述了一段凄迷的青春爱情故事。

十大青春电影地标

《阳光灿烂的日子》

青春地标之【中国北京】

地标人文: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中国尚处“文革”时期,彼时的北京,楼矮、路窄、车少,城市面貌、经济形态和政治文化跟现在全然不同。那时候的大院男孩儿,如地里的荒草般空前解放,每日虚浮度日,闲逛、打架、吹牛、“拍婆子”。和美丽的姑娘并坐在曙光朦胧的房顶上,轻声吟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他们最美好的回忆。

20世纪70年代中期,北京的军属大院如同时代漩涡的中心风平浪静,15岁马小军在其中享受着得天独厚的自由。马小军总是把自己装扮成一名英雄,一个胆大妄为的强盗……然而,一切客观事实都逃不过镜头那锥子般锐利的目光,这也是马小军记忆中米兰的目光。面对他的牛皮,米兰从不以惊讶来表示附和,只是淡然地说“是吗”——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年龄,成熟沉稳、游刃有余的她都与马小军有着明显的错层。于是,我们看到马小军在炮局求饶时的屁滚尿流,看到他在群殴中的胆怯迟疑,看到他搭讪米兰时的讨好殷勤,还看到他目睹米兰和刘忆苦调情时的苦涩与焦躁。他只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脆弱、困惑,自恋与自卑纠缠,被疯长的欲望折磨虐打,在时代制造的狂热幻梦里横冲直撞,他注定以蛮荒残忍的方式撕碎青春期的羞辱和愤懑,一个趔趄跌入成人的世界和一个全新的时代。时至今日,《阳光灿烂的日子》依然是一部伟大的青春电影,它所彰显的雄性之伟力如同一轮金色的太阳,蓬勃烂漫,那个时代的美与悲也仿佛被镀上一层毛茸茸的光辉。

《孔雀》

青春电影地标之【中国河南安阳】

地标人文:

河南古城安阳,经历了“文革”的洗礼,在其中生活的人们呈现出凋敝和荒芜的心理状态。不大的格局使得稍有风吹草动,流言便很快地流窜、发酵。“母亲”的狠辣和独断是那个时代的后遗症,而“姐姐”打破流俗的叛逆之举,则经受着社会和环境的冷眼旁观,一点点粉碎着她的尊严。

姐姐二十出头,她的青春就像一条深不见底的河流,平静、幽黑、冰凉,折射了那个时代古城安阳的色彩。20世纪70年代的人群是灰色的,放眼望去只瞧见灰蒙蒙的一片。而姐姐的异色醒目地脱离群众,执拗中带有几分狂热,就像拉响的火警,像流言,迅速在街头巷尾传播。这可吓坏了她的父母……顾长卫是一个善于刻画“挫败”与“反抗”的导演,他的电影中无常的命运和挣扎的人互为一对矛盾,命运为刀俎,人为鱼肉,在强势的命运面前人是渺小的,但是人永远不会认命。姐姐时常一歪头露出不甘的表情,那里有嫉恨,有落寞,也有不竭的希望。她甚至很行为艺术地祭奠自己垂死的理想,将亲手缝制的降落伞挂在自行车后座,飞越熙熙攘攘的世俗大街,展开孔雀一样骄傲美丽的尾巴。理想不好看,不纯粹,也不高贵,但够劲儿。姐姐的青春是理想的标本展,惨烈,但是美。

《恋恋风尘》

青春电影地标之【中国台湾九份和台北】

地标人文:

一条铁轨,并肩而行,无言向前,一个背书包、拿板凳,一个扛米。古朴隽秀的九份黏合着青梅竹马的感情,却在台北漂泊无依的孤苦中渐渐有了心境的疏远。家门口抑或榕树下,爷爷用方言碎碎地念着琐事,那是家乡的召唤、情感的渊源。

侯孝贤的镜头是一座山的视角,专注、稳健、沉默,隔着遥远的距离长久地凝望着,那裹覆于天地风物中的人间百态,以景写情,天人合一。他用拍静物的方式拍景、拍人、拍事,将光阴在人世间每一丝、每一毫的倾注与挥洒都记录下来,无论是命运流转、家国愁绪、乡土情怀抑或少年心事,都被雕琢得波澜不惊、静谧安详。然而,当你猛然知会其中深意,丝丝缕缕的凉意与无法言说的伤逝之情,便如迅猛的河水瞬间将你吞没。《恋恋风尘》取材于吴念真的初恋故事,和他预想中浓稠哀婉的情感氛围不同,侯孝贤的处理更像是一阵若有似无的炊烟,徐徐吹过银幕。阿远是羞涩沉默的少年,阿云是文静娟秀的邻家女孩儿,他们自幼生长在台湾的乡下九份,那里细致古朴、青山悠远。他们之间的感情可算是世间最美好的一种,彼此扶携、珍重,纯洁得不容一丝渣滓。然而,为了谋生,他们相继去往都市台北展开了漂泊无依的生活,家境的贫苦、生存的压迫、都市不同于乡下的景观和视野、变动不居的生活形态,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的心境……侯孝贤笔下的青春是写意、缥缈、缄默的,如泼墨山水,如风中口哨,如遗失的信笺。

《横道世之介》

青春电影地标之【日本东京】

地标人文:

20世纪80年代的东京,大学里的文艺青年穿着喇叭裤,听着摇滚乐,装模作样地晃动身体,吟诵诗集……导演显然想通过影片大喊:闪开,让我歌颂80年代!

80年代末,横道世之介同学从家乡的海港城市来到东京上大学。他有一个外人听闻不觉扑哧一笑的搞笑名字,两枚时刻放射出新奇和兴奋光芒的眼睛,不怎么协调却自由自在的身体姿势,绕过人情世故的独特人际交往方式。他幽默,不过很冷;他憨直,简直不可思议;他单纯,就是个孩子。横道世之介是个拥有独特小宇宙的怪咖,从不介意别人的目光,他的怪和好,不但温暖和治愈了身边的朋友,还吸引了千金大小姐祥子。祥子和世之介的爱情像阳光一样温暖和煦,像初雪一样纯净甜美。影片对青春的定义并未停留于此,它真正的冲撞力来自叙事的跳跃和对比:电影省略了大学以后的故事,只留下当下的结果——世之介出意外去世了,当年的好友和情侣也早已不再联系。让人不禁扼腕唏嘘,原来现实并不像童话故事那般美满。故人和往事涌上心头的那份惊悸与怀念,才是更深沉的人生况味。然而,曾经彼此携手,在对方身上留下独一无二的烙印,直到现在依然能真切地回想起那份纯美与快乐,就是最好的青春滋味了吧。

《哪啊哪啊神去村WOODJOB!》

青春电影地标之【日本神去村】

地标人文:

神去村的村民们吃鹿肉,喝蛇酒,民风泼辣而淳朴,影片以人类学的视角描写了他们的民俗。他们相信森林是有神性的,森林里有着供奉神灵的石龛;村民定期封山养林;一年一度的祭山大典更为奇特,由村里的青壮年身穿兜裆布步行至山顶,砍伐105岁高龄的古木以祭天地,象征生生不息,以求来年顺利。

《神去村》是一个温馨治愈、逗趣欢笑的青春成长故事,充满了励志的正能量。我们的男主人公名叫平野勇气——这一趟充满惊喜和改变的旅程的确在试炼着他的勇气。不过故事一开始,他的性格跟勇气没有一点点关系,高考落榜,情场失意,无激情,无动力,无进取心。机缘巧合之下,勇气被林业实习宣传单上的可爱妹妹吸引,来到了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之中,展开了妙趣横生的伐木工生活。影片铺陈了种种小细节,用以雕画勇气性格的转变。在刚刚进入神去村的时候,被村里种种奇特的风俗吓得魂不附体,工作时也是洋相百出。然而,经过了一番全身心的投入和锻炼,勇气逐渐发现了林业不平凡的意义,被“职人”们一丝不苟和专心致志的精神打动。大自然的天然和婀娜吸引着他、改变着他,勇气对大自然多了一份宗教式的敬重感,也意识到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最终被村民接纳为村子的一份子,寻觅到了真正的自我。青春就是一场华丽的蜕变,无论过程多么艰辛曲折,成长终会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位置,如云往事也将化作一曲明快悠扬的明日之歌。

《四百击》

青春电影地标之【法国巴黎】

地标人文:

影片的第一组镜头便揭示了环境对于影片内在系统的重要性。随着忧郁律动的配乐,镜头仰视天空,划过一排排树木、楼房,参差的树杈割裂了天空,高大的楼房仿佛向下压迫而来,而巴黎埃菲尔铁塔一直伫立于画面的中心。影片通过城市的景观,暗示着这是关于巴黎少年安托万孤绝苦闷的青春期时光。

1959年,《四百击》在戛纳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导演奖,一群“新浪潮小子”正式跃上法国电影历史的舞台,在接下来的近20年间在世界影坛掀起了改革创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特吕弗这部带有半自传性质的影片,在美学理念和创作手法上都格外新鲜,但它并不另类,相反,它关于少年境遇、心理、成长的表达无比的真诚、绝对的有力。让-皮埃尔·里奥是特吕弗亲自海选来的小男孩,在《四百击》里饰演彷徨无措的13岁男孩儿安托万。里奥面对镜头非常自然,毫不做作,身上有一种狡黠调皮的劲儿,一种模仿成人的世故,还有一种叛逆孩子身上常见的伪装和防护,让人莫名心酸。特吕弗对里奥偏爱有加,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缩影,陆续拍摄了长达五部的“安托万系列”,用银幕记录这个孩子的成长,看他造反出逃,青涩恋爱,结婚居家,中年危机……让他为了爱与自由奋力地奔跑,跑过长长的一生。新浪潮,特吕弗,安托万,让-皮埃尔·里奥,是青春和电影最富感性的注脚。

《怦然心动》

青春电影地标之【美国某小镇】

地标人文:

朱莉的信仰来源于小镇校车站旁高大挺拔的梧桐树,因为这棵树教会她美的真谛,给予她人生的哲学。调皮的朱莉喜欢爬树,高处美丽开阔的景致让她陶醉其中,从此她理解了父亲说的“有时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道理。

《怦然心动》有一种久违的天真烂漫和清新自然,好像一片阳光可以洗净尘埃和泥垢,观后犹如吸饱了氧气,瞬间充满了勇气和希望。它不单是一个懵懂微甜的初恋小故事,其中蕴含的哲理以及两种不同世界观的呈现乃其精华所在,在不同世界观电光石火的碰撞间,两位少年的人格愈发成熟完善。女孩儿朱莉让我们想起了童年的自己,她仿佛一个精灵,集世间所有美好于一体,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即使整个世界陷入兵荒马乱,她依然会坚持理想、守护信仰。而那个对朱莉避之唯恐不及的布莱斯,就像长大以后越来越盲从、伪饰的我们,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用庸俗化的审美和价值观去衡量事物。影片结尾,他们种下属于自己的梧桐树,他们还有很多的未来,一起并坐在树梢云端,被微风高高捧起,享受同一片世界的光彩流溢。

《成长教育》

青春电影地标之【英国伦敦郊区】

地标人文:

“二战”后的英国,关于女性的“主要生存领域在家庭”的思想仍占主流,社会提供给女性的工作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无法与男性抗衡。受教育对于女性的意义是十分模糊和尴尬的,很多女孩考取大学的目的,就是借由大学的交际场寻觅一段好的姻缘,受教育于她们有一种隐含的功利目的。《成长教育》中16岁少女珍妮憧憬着罗曼蒂克和布尔乔亚的上流生活,一心想要掌控自己的未来,然而父母含辛茹苦的家庭教育却给了珍妮苦涩的震撼。

珍妮出生于伦敦郊区一个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但她并不安于枯燥的学习和家庭生活。某个雨天她邂逅了潇洒沉稳的熟男大卫,与大卫迅速坠入爱河,一度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直到大卫露出虚伪猥琐的本来面目,珍妮才知自己受到了欺骗。这段青春的崎岖弯路看似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实则非常现实,它讽刺了人性的暧昧面貌和灰色道德。那么,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家庭、学校和社会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珍妮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重课堂完成了自我教育,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逐渐苏醒。教育的目的不在谋求,而在强大和丰盈自己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帮助每个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他们微笑的样子》

青春电影地标之【意大利西西里岛和都灵】

地标人文:

意大利南方西西里岛的乡土社会和北方都灵的都市社会的反差,构成了兄弟二人心理变化和命运变迁的内在原因。他们的自卑和胆怯、强韧和决绝,让他们的轨迹彼此错开、轮回周转,并交叉影响了对方的前程——这一切正是由都市坚硬冷漠的外壳催生而出。

在一声声火车汽笛中启程,哥哥吉凡尼从意大利南方贫穷的西西里岛,来到北方城市都灵务工,顺便照顾在此求学的弟弟。哥哥是个“热血质”的人,他将自己对文化和地位的强烈渴望,投射在弟弟身上。而弟弟冷漠的面孔下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对哥哥细致的理解和洞察,或许远超于哥哥对他内心的体恤。影片花了很大篇幅讲哥哥为帮助弟弟实现理想所做的努力和牺牲,最后却落脚在弟弟用坐牢的代价维护哥哥的社会地位。弟弟青春的无疾而终和哥哥命运、个性的反转,才是影片情感的核心。弟弟的追求是西西弗斯式的,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从所有虚伪和自负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颗渴望在这个世界留下痕迹的决绝的心,这是青春的嗡鸣与呐喊。

《妈咪》

青春电影地标之【加拿大魁北克】

地标人文:

加拿大的魁北克是导演多兰的家乡,所以他让人物操着一口和他如出一辙的魁北克风味法语,在这个清静的小镇登场。街坊邻里的,隔街打个招呼,偶尔串串门,帮忙看看孩子,一来二去也就熟了。故事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一个腼腆的失语症老师居然会被对门的“奇葩母子”吸引,形成一个相爱的漩涡。

多兰影如其人,像他的长相,像他的作风,锋芒,自恋,张狂。作为当下最知名的青年导演,多兰以25岁新秀导演的身份斩获2014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又以史上最年轻评审团成员的身份亮相2015年戛纳电影节。他的导演奖作品《妈咪》被媒体赞誉初露大师气派,利用画幅比例变化构建叙事的创新让人见识了他堪比戈达尔的开拓力、颠覆力。他的电影身体力行地代言“年轻”、躁郁、炫技、纷繁、随心所欲、颜色饱和、流行乐泛滥、非主流MTV风……情绪总是说来就来。他把文艺片拍出了绚丽的大众流行文化风格,他的作品从风格到内在为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文本。《妈咪》讲述了多动症的暴力儿子史蒂夫和特立独行的个性母亲黛安,与失语症女邻居凯拉,相互救赎的故事。相比多兰冷剑出鞘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多了几分治愈的暖意,大约是想让人们重新正视那些被误解、放逐和妖魔化的边群人群,他们身上蕴藉着与众不同的性感、幽默、快乐和美丽,而爱则是贯穿人类世界的永恒主题。

猜你喜欢

青春
青春睡不着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