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作者资源管理来提高图书质量

2015-05-30管昕

出版广角 2015年6期
关键词:方法探讨质量管理图书

[摘要]图书质量是出版单位的生命。在图书的出版过程中,策划、编写、编校、修订等诸多环节,作者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提高图书质量,出版单位除加强自身编校,练好“内功”外,还要重视作者资源建设,探索加强对作者管理的有效方法,实现对图书质量源头的控制。

[关键词]图书;质量管理;作者队伍;方法探讨

[作者单位] 管昕,大象出版社。

图书质量是出版单位的生命,市场上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一直存在,这直接触发了国家对图书市场监管措施的升级。如继续深化开展少儿出版物整治专项行动,加强对教辅图书的出版资质管理,加强对宗教、民族类图书的送审管理等。与此同时,对图书出版物的质量检查工作也越抓越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2013年确定为“出版物质量保障年”,并根据2013年的出版物质检结果,曝光了84种不合格图书。为巩固和深化出版物质量保障年系列活动成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分别将2014年和2015年确定为“出版物质量专项年”和“出版物质量提升年”。

应该说,保障、提高图书质量,是每个出版单位应尽的责任。业内专家也纷纷就如何提高图书的质量撰文,主要从出版责任意识、加强三审三校制度、加强编校管理、提高图书印装质量等角度展开论述。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周百义就认为,在出版产业链中,作者处于“链头”的重要地位,只有掌握好的作者,才能推出好的作品。提高图书的质量,除要练好“内功”外,加强对作者资源的管理也十分必要。

一、加强作者管理,提高图书的内容质量

图书的质量,可以分为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印刷质量等方面。在图书的内容质量环节,作者起到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提高选题策划质量

图书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因此,好的图书选题,对文化的积累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要想策划出好的图书,单靠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是不行的,图书市场也不会给出现成的答案。只有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了解相关文化信息,才能策划出好的图书。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个出版单位或策划编辑来说,图书选题策划的高度,决定于其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决定于其对作者资源的掌握和使用程度。编辑如果能够深入调研,了解市场信息,与作者常沟通多碰撞,往往会捕获灵感,策划出有特点的图书品种——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图书的内容质量。相反,如果一个项目只是闭门造车,应者寥寥,则项目前景岌岌可危。

2.控制选题的执行效果

图书有严谨的编写体例,严格的计划性和周期性,图书的运作需要实行流程化、细节化管理。具体来说,要想把选题落实到位,首先要找到最合适的作者,其次要就选题的体例、编写要求等内容与作者反复沟通,最后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及时检查作者的写作进度和编写质量。如果编辑与作者沟通不够,疏于管理,则很可能造成编写内容与选题设计初衷不符,或者编写时间严重拖后,图书的内容质量得不到保障,也为后期的编辑加工带来很大困难。

二、加强作者管理,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

很多出版单位认为图书的编校质量是自己的分内之事,与作者关系不大,作者只要做好图书内容质量控制即可。实际上,加强对作者的使用管理,对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也很有帮助。

1.好的原稿是保障编校质量的基础

如果图书的原稿做到或基本做到齐、清、定的要求,则后续的编校工作会事半功倍。为此,编辑必须在作者编写过程中,强调稿件的细节控制,统一稿件的编写格式,如要求作者认真审题,注意核对图片、引文,注意目录的对照、符号的使用等。这实际上是作者编写习惯的养成问题,需要出版单位对作者不断进行培训。一旦作者养成了良好的编写习惯,与编辑达成了默契,稿件的编写质量和编校效率会大大提高。

2.好的书稿是不断打磨出来的

大部分图书都有严格的出版周期,编校时间比较紧张,稿件的编辑加工过程又相当繁琐,很容易出现问题,需要一遍遍打磨修改。按照程序,作者需要认真审看一遍校样,但由于赶进度,很多出版单位省略了作者看校样的环节,或者校样虽然给了作者,但没有提出明确的审稿要求,以至于流于形式。事实上,作者认真细致地看校样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教辅图书涉及科目较多,不同科目都有其学科特点,作者对学科内容的把握能力相对要高于编辑,能看出编辑忽视的一些细节问题。在编校的过程中,编辑遇到问题,也要及时与作者沟通解决。

三、加强作者管理的几个具体做法

笔者对加强作者管理有一些思考,在实际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作者管理办法。

1.建立动态的作者资源库

各个出版单位每年的出书品种都很可观,因此需要大量作者。对于出版单位来说,作者资源库建设工作必不可少。资源库建设重点工作有如下几点:

第一,作者基本信息整理工作。 将分散在个人手中的作者信息集中整理,建立基本的作者信息库。这样,出版单位有哪些作者资源,作者整体素质情况如何,还需要补充哪些作者,就一目了然。资源库建立后,不同项目组、不同编辑都可以从资源库中挑选作者。

第二,建立作者评价档案。整理好作者基本信息后,要对作者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每一位作者每一本稿件的写作质量、交稿时间、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并及时归档。作者评价档案的建设可以随书稿的三审过程同步进行,即一、二、三审不但要审书稿质量,同时要对作者进行评价,并经综合评判后整理归档。建立作者评价档案,可以发现不同作者的优缺点,方便编辑有针对性地与作者进行沟通,也为建立图书的稿费奖惩机制打下了基础。

第三,不断挖掘新作者。图书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的作者。首先,新项目的开发需要新的作者;其次,一些老作者长期编稿,多方供稿,疲劳度增加,时间难以保障,质量难有大的飞跃;最后,建立作者评价档案后,不合格的作者可以淘汰掉。发掘新作者的渠道很多,可以从以下渠道发掘作者:联系学术和文化机构进行推荐;联系著名专家、学者进行推荐;多参加学术会议,与各协会、学会等组织建立沟通机制;从专业网站和专业报刊上发现作者等。

2.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在对作者进行评价管理的基础上,一定要调动作者的积极性,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

第一,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相对畅销书的运作机制来说,大部分图书的稿费标准设置比较保守,是按照固定稿酬计算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对图书采取了相对灵活的稿费措施,根据书稿的交稿时间、书稿质量,甚至图书发行情况,对作者进行一定的激励。笔者认为,对于一些名气很大,编稿质量确实好的作者,也可以采取版税制的办法。除了物质的激励,也可以采取一定的精神激励措施。如进行稿件质量评比工作,对优秀作者发放荣誉证书等。一些基层单位作者对出版单位荣誉证书还是很看重的。

第二,注意日常关系维护。要与作者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一些日常细节工作一定要做好。比如对稿件的要求要清晰明确、稿费要及时发放、样书要及时寄出等。这些日常的工作细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者对出版单位和编辑的好感度。除此之外,编辑还要学会与作者交朋友,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诚相待,出版单位可多组织一些联谊活动、互动交流活动。朋友是长久的,事业自然也就是长久的。

第三,实行图书策划、编写、评价、修订一体化。图书的出版是一个长周期过程,包括选题的策划、内容的编写、质量反馈与评价、市场调研、修订再版等各个环节。图书的作者可以扮演多重角色,参与选题论证,参与稿件的编审,参与图书质量评价,而不仅仅是图书的编写者。实行图书策划、编写、评价、修订一体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出版单位组织图书的编写;作者参与图书前期策划工作;作者试读所编写的图书,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反馈;出版单位收集已出版图书存在的问题,包括作者反馈的问题,如若修订再版,需要召开图书修订研讨会;作者分析问题,对图书进行针对性的修订。实施一体化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作者的责任心,也使作者对图书的整体质量有清晰的认识,在图书的出版中做到有的放矢。

猜你喜欢

方法探讨质量管理图书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