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5-05-30周晓平
周晓平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主要从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思想美几方面论述了古诗词教学中应注重的问题,认为这是实现课堂的“卓越”、达到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目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美育;卓越课堂
无论“素质教育”还是“卓越课堂”,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美育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潜移默化,我觉得通过古诗词教学,能很好地达到目的。《新课标》“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地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美的薰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大量的诗词曲,如同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如同浩浩碧空中璀璨夺目的星辰,似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画,如一首首荡气回肠的绝唱。诗中的音韵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是其它文学作品不可比拟的,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古典诗词的优势渗透审美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事。为达到目的,我在在古诗词教学中,主要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抓好朗读,感受音韵美
诗歌的语言优美而精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韵美。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韵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的韵律。音韵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朱光潜先生一直把诗歌的音乐性或形式感称为诗歌之灵魂。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它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有色的情境。通过诵读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一个有效办法。学生在吟诵中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语流的疾徐曲折,把握诗的用韵、节奏、停顿,把握诗歌的音韵美,从而达到“美读”的境界。教师范读能引领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音韵美。真情诵读时,声音最具有表情功能,能使诗歌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听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教师范读能极大地感染学生。从心理学角度讲,听觉的感受能力要远远大于视觉,有感情地读背是表现诗歌音韵美、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教师在教学时,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绘声绘色地展示诗的情境,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使学生感受到读诗带来的美感,就能激起学生读诗的兴趣。
二、发挥想象,领悟画面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形象的艺术。它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可爱。春天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清新;夏天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丽;秋日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冬日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渺远。哪一个情景不是一幅迷人的图画?还有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美妙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此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想象和联想,体会古典诗词的画面美,从而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陶冶。
三、细心感悟,体会意境美
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不同,它从现实生活中截取几个最典型的镜头,用精练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进入到诗的优美意境中,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幅生动的雨后山村风景画:从色彩上写景,松翠,竹青,荷绿,明月皎洁;从细节上写村民的活动,洗衣归来的活泼少女和借助月色下河捕鱼的渔民。王维在风景清幽、民风敦厚的自然画卷里表现了诗人的人格美、社会美,诗中写景自然清新,意境悠远。东坡先生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评价实在精彩透辟。其实我国古代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味深长的画幅,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一不是诗画合一的佳句。比如《过故人庄》描绘了一幅农村恬静优美的田园图。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体会农庄环境的幽美,农人劳动的乐趣,农家生活的安逸。《使至塞上》一诗,作者以极其洗练的文笔,勾画出一幅大漠落日图。这首诗没有在雕琢语言上下工夫,它只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本色美,雄奇瑰丽,意境雄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那绝美的边塞之美,在美的意境中唤起他们对祖国山川的喜爱之情。
四、深入品析,挖掘思想美
作品所蕴涵的思想美常常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作家崇高的人格美,作品的思想美总是离不开情感的。以爱国、情谊、山水、社会、怀古为题材的作品,其“志”与“情”是相通的。别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所以,老师应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深入诗的内部,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怀、受到美的感染、修炼美的情操。“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陆游的诗文之所以能千古传诵,便是因为其中洋溢着满腔爱国激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僵卧孤村不自哀”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如果能声情并茂,感染学生,他们的思想一定会得到升华。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功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在对音韵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的领悟中,受到美的熏陶。为了实现课堂的“卓越”、达到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目的,我们应十分注重古诗词的美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篇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李戎.《美育概论》[M].齐鲁书社.
[4]于至堂.《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