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把口吃转化为长处
2015-05-30张天行
张天行
朱自清:
听之“大有‘对叶茫茫之感”
冯先生的口吃,有时也招来同事的调侃。一次冯先生讲演,题目是“论风流”。演讲的主持人是罗常培主任,罗先生在开场白中说,冯先生今天讲演的题目是“论风流”,不知道冯先生是讲他这个胡子的“风流”呢,还是冯先生结结巴巴地说话的“风流”呢?冯先生当时蓄着胡子,胡子很长,比较乱;闻一多先生也蓄了胡子,闻一多胡子是三绺,比较整齐。所以,罗先生就开玩笑说,到底是他的胡子比闻一多先生“风流”呢,还是其他方面比闻先生“风流”呢?大家听后就大笑起来。
朱自清先生也听了这次讲演,在日记中写到,听之“大有卫玠‘对叶茫茫之感。”(编者注:“1.卫玠,晋朝玄学家,官至太子洗马。2.对叶茫茫”中“叶”当作“此”,《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讲演稿整理后发表在《哲学评论》上,文章写得很好。
冯先生的讲演多是学术讲演,但不枯燥乏味,有时也出以幽默之言。据任继愈先生回忆,一次,他在哲学年会的一场学术报告中讲朱熹哲学。他说世上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理”就是原则、是形式、是结构,“气”是物质、是质料、是材料。比如说陶瓷茶杯,它有它的形状和结构,这是“理”;但做茶杯还要有陶土,这是“气”。做茶杯就是根据茶杯的形状把陶泥做成茶杯。物质在英文中又称为“材料”(stuff),冯先生把“材料”音译成“士大夫”,说“士大夫”并不是无用,还够个料。后来,他再谈到朱熹的“理”和“气”的问题时,索性把“气”叫做“士大夫”。
“‘士大夫并不是无用,还够个料。”——冯先生说此话时该是自信的神情吧?那时的他正处在自己人生的高峰,意气风发。
张世英:
听讲后留下的唯一印象是崇拜
1941年,张世英考取西南联大,年底到达学校,第一次看到的海报,就是冯友兰讲《论道统》。当时张世英念的是经济系,冲着冯友兰的名气去听。教室里人挤得满满的,冯先生穿着黄色的长袍,外面的马褂是黑色的,上面有暗色的圆花,拿着一个皮包,也是黄色的,俨然一位道学先生。他上台讲道:“我讲的题目叫论道统……统……统……统……”全场大笑,原来冯先生有点结巴。但是,“那次听讲后留下的唯一印象是崇拜。”
还有一次,冯先生有一个讲座,是和一位英国人对话,用英文,主要是冯先生讲,那个英国人也讲了一些,“具体对话的内容是什么我现在不记得了,时间太久了,留给我的印象只是他的口吃,用英语说了一个‘di…di…different(不同的),就惹得全场大笑。”
换一般人,遇类此场景,讲演的自信心要受到很大打击。
后来,张世英因对哲学有兴趣,转到了哲学系,听冯先生的课多了,“他讲课逻辑清晰,尽管口吃,但大家还是愿意听。他讲的很生动,逻辑线索很清楚。他的口吃,与他讲课条理之清楚、语言之简洁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反倒使他的讲课更引人入胜。”
杨振宁:
他把口吃这种缺点转化为长处
在昆明,杨振宁也曾慕名听过冯先生的讲演,几十年后,杨振宁还有印象,评论是独特的:
“口吃的人通常演讲不容易成功,可是我听了冯先生的讲演以后,觉得冯先生把他口吃转化为一个非常有用的讲演办法,就是在口吃的时候,他停顿了一下,这样一停顿反倒给听众一个思考他接下来讲什么的机会。在这个情形之下,他后来讲出来的这个话,往往是简要而精辟,影响就很大,所以我认为,很多人喜欢冯先生演讲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把口吃这种缺点转化为长处。”
把缺点转化为长处?言易行难。据说,丘吉尔有点大舌头,从政后需要演讲的机会很多,曾想做手术,但因风险大而作罢,后来他干脆把这变成自己演讲的一个特点。
一般来说,口吃的人本能地就畏惧乃至拒绝演讲的。化缺点为长处的背后凝结着冯先生的心力,勤学苦练不断提高是一定的。随意翻看蔡仲德先生编著的《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可以发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冯先生确是经常讲演的,例如,1945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他在河南老家办完母亲的丧事返回西南,自南阳至丹水乘长途汽车,沿途在当地讲演数次。又在紫荆关为河南大学文学院讲演一次。在西安应胡宗南之邀为驻军讲演一次。3月,在重庆第三次为中央训练团讲演两周……
对演讲一事冯先生自己有什么陈述总结吗?我读冯著不广,尚未发现。通过演讲一事,倒是可以感受到冯先生执着向上、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人生难免有缺陷,勇于面对缺陷,不遮掩不退缩,经过刻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使缺陷转化为长处,这令人赞佩。冯先生演讲上的努力和成绩给普通人以激励。
(责编: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