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提升
2015-05-30宋星
宋星
摘 要:因定位不明、发展受限、事务冗繁、突发事件等多种因素造成高职院校辅导员比普通本科院校面临着更多的职业心理压力。对于缓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压力,高层管理者可以从选拔制度、明确职责、薪酬待遇、心理疏导多个维度去思考;辅导员自身可以从理想境界、知识体系、人格特质、心灵世界四个方面来提升职业心理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35-02
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条例,其中将辅导员的业务定位从之前的三方面(思政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拓展为九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更详细和具体地确立了新时期辅导员的职责与功能。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工作任务与心理压力。如何将心理压力变为动力,使自己的职业心理能力提升,是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职业心理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在职过程中所体现和具备的优良心理状态。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提升,关乎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关乎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一、职业心理能力内涵的阐释
心理能力是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括感知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情绪情感调控力、意志力等。职业心理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具体职业的活动中所需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心理能力(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积极的心态、广泛的兴趣、良好的情感情绪、坚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清晰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和鉴别力、获取知识和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化育能力、思辨的能力)、自我调节力、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的职业心理困惑
(一)定位不明造成的左右摇摆心理
作为一线学生管理工作的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往往存在着教学与行政管理双肩挑的现象。实际上,辅导员更多被日常的琐碎事务缠身,对自己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所淡化,比如在谈心方面,绝大部分没有明确的书面计划,只是局限于少数几个违纪或存在心理疾病与困惑的学生。另外,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迫于现实生活吃紧的状况下,往往会申请更多的教学任务与带班学生人数,以缓解自己的生活压力。虽如此,大多辅导员仍然存在着自己身份定位的困惑,到底是行政人员还是教学人员。这种定位不明的困惑会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的职业心理、职业状态等,更会影响到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二)发展受限造成的困惑迷失心理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的政策与文件,但因社会环境的舆论、经济条件的约束,绝大多数年轻辅导员都会考虑自己长久的职业道路。比如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科的应用技能型较强,专业具有实用性特征。很大部分作为文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往往难以胜任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只能担任公共课、选修课之类的辅助课程。故很多辅导员存在着迷失的心理,只能被动将就地做着眼下的工作,等待更多更好的机遇。
(三)事务冗繁造成的无所适从心理
作为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面临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状况。除了面对学生事无巨细的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面对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各职能部门及相关领导的工作安排。事情纷繁冗杂,往往给人疲于应付、无所适从的心理感受。此外,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于班级的管理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若再增加更多的工作量,在某些事情上难免存在疏漏与敷衍的状况。
(四)突发事件造成的紧张焦虑心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最不愿意看到处理起来也是最棘手的就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多因酗酒打架、失恋报复、心理疾病等,造成有损于自己或他人生命健康的较严重后果。我们往往关注该如何对这些事发人的心理进行指导与教育,而忽视了到一线事发地处理的辅导员的心理承受情况。很多年轻的辅导员,面临突发事件很难做到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事后可能还会因现场的惨烈画面而刻于脑海,形成心理阴影。因此,面临突发事件,辅导员的紧张焦虑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亟须引导和调节的。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提升的途径
提升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高层管理者可以从选拔制度、明确职责、薪酬待遇、心理疏导等着手考虑。辅导员自身也可以从理想境界、知识体系、人格特质、心灵世界四个方面来改善和提升职业心理能力。
(一)高层管理者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视
1.严格选拔制度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目前学术界也已达成共识:要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高校对于辅导员的准入,要求越来越严格。主要从高层次的学历、年龄的限制、学生工作经历、专业对口或接近、辅导员职业化倾向等因素予以考量。此外,輔导员还要求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能力水平、较强的人际沟通技巧、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等。选拔辅导员,还要考虑辅导员职业的外倾性格与职业化辅导员的内倾性格的有机结合等。
2.明确工作职责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班级管理、团学工作、就业工作、学业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大方面的内容,涵盖内容非常丰富,同时也给辅导员增添了不少身心上的压力。笔者以为,在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班导师制度,由专职老师担任,在学生的班级管理、学业指导、就业指导、日常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班导师和辅导员共同管理,从而减轻辅导员的部分压力。
3.提高薪酬待遇
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也能够吸引更多人加入辅导员队伍,从而有利于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据调查,高校辅导员的待遇普遍偏低,与辅导员工作的繁重程度不太匹配。辅导员队伍大多比较年轻,担负着成家立业与事业发展的双重压力,对收入的期望值较大。因此,提高薪酬待遇,对满足辅导员的物质需求,增强工作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是不无裨益的。
4.加强心理疏导
辅导员与高校里的专职教师、行政人员相比较,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其中主要的原因包括: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与自己的工作计划存在冲突;与工作对象学生之间发生言语冲突;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屡次违纪学生的教育效果不明显;生活上的压力;与同事相处不融洽等等都可能导致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增大。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应安排专门的教师有计划、针对性的对辅导员这一群体做心理调查,并对有心理困惑的辅导员加强心理疏导,使之能够调整心态,积极快乐的面对工作与生活。
(二)辅导员自身对职业化的追求
1.确立崇高的理想境界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角色。“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材”是辅导员的工作理念,也是价值追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辅导员同样如此,承担着培育人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因此,辅导员自身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精神追求,不能逐小利而失大体,不能只看眼前而不顾长远。身正而示范,风清而气正。人没有理想,正如渐渐失去养分的枯木,终究是成长不起来,更是散不开枝叶的。
2.丰富科学的知识体系
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中可以看出,辅导员应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然而实际上,很多辅导员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过这些知识,只是简单地凭经验办事。学无止境,辅导员应该主动争取研修与培训的机会,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当一个人虚心学习的时候,便会沉下心来,理顺情绪与思路,用心思考自己的职业;也会讷于言、敏于行,用实际行动诠释辅导员工作的真正价值。
3.发掘优秀的人格特质
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对于管理者来说,人格往往渗透到所有行为活动中,影响管理者的活动方式、风格和绩效。优秀的人格特质有很多种类,比如敬业乐群、正直善良、乐观自信、自律自强、勤劳上进、宽容仁爱、明礼诚信、刚强柔韧等。辅导员应该充分挖掘自己优异的人格特质,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并充分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中,实现自己更深层次的成就感。
4.追求和谐的心灵世界
追求内部心灵的和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的攻堅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也渐渐显露出来。极端个人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社会日益浮躁,人心日益任性。经济社会越是发展,人际关系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呼唤人心的简单与安宁。我们应该,少一些攀比,多一些修己;少一些计较,多一些成效。经常交流,讨论人生幸福的真谛;偶尔慎独,思考自己快乐的源泉。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幸福,远比以钱权论英雄来得更为亲近、更为持久。当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伞柄破旧不堪时,却忽视了伞面淡雅的花纹。换一种视角看世界,或许会发现别样的美丽。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更应该如此。
参考文献:
[1]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
[2]神彦飞,赵健.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特质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
[3]汪清,戴涵莘.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研究的新视角[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4]徐波,范军峰,易凡.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优化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14).
[5]张芳芳.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调查与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5).
[6]黄夏青.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焦虑及对策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