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研究
2015-05-30张博
张博
摘 要:本文在分析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所选取语料的基础上,归纳出趋向补语“起来”的六种常用用法,并按学生的汉语水平统计出各种用法的使用率、正确率及错误情况,从而总结出各种用法的习得情况,归纳出留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对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关键词:趋向补语“起来”;习得情况;错误类型;教材编写的建议
目前针对汉语趋向补语习得过程的研究大多会以所有的趋向补语(或所有的复合趋向补语)为研究对象,从中概括出几种常见句式进行统计分析,几乎没有针对某一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和引申用法习得过程的研究。这就导致研究成果太过概括,对其中任一趋向补语不具有针对性。因此本文选取了“起来”这个复合趋向补语,针对其趋向意义特别是引申用法,基于中介语语料库进行习得过程研究。
1 “起来”的趋向意义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将趋向补语的常用意义分为语法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起来”的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由低处向高处移动,如“气球升起来了”;结果意义(一)表示连接、结合以至固定,如“大楼盖起来了”;结果意义(二)表示“突出”、“隆起”,如“眼睛肿起来了”;状态意义表示进入一个新的状态,如“大家都笑了起来”。
根据所选取语料的实际情况,并将《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归纳的常用意义具体化,共归纳出以下6种结构:
①动+起来:表示趋向意义,人或物体由低处向高处移动,如“站起来”。
②动/形+起来:表示动作或状态开始并继续,如“打起来”、“好起来”。
③想/记/回忆/回想/回顾起来:表示恢复了记忆。
④动+起来:表示从分散到集中,如“包起来”。
⑤动+起来:表示说话人估计或着眼于事物的某一方面,如“说起来”、“听起来”。
⑥比/比较起来:表示“和……相比”。
2 数据统计分析
2.1 数据整理(表1)
2.2 错误类型
通过对语料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考生以下几种错误类型:
①遗漏:主要表现为述补结构中缺少主要动词、缺少宾语、缺少句末表示变化的“了”。
②趋向补语的误代:包括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的混用和复合趋向补语之间的混用。
③述补搭配错误:可加趋向补语“起来”的动词和形容词范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动词和形容词都适用。
④语序错误:主要是不能很好地掌握“动+趋1+宾+趋2”结构。
⑤对趋向补语“起来”所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全面,以至和其他表达形式相混淆,出现了句式杂糅的现象。
3 留学生在习得趋向补语“起来”时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3.1 句子结构问题
在“起来”的前三种用法中,句子成分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缺失句中主要动词的原因主要是考生易将之前学过的趋向动词“起来”与趋向补语“起来”相混淆,误把做补语的动趋式的“起来”当作动词来用。另外缺少句末表示完成的“了”则是由于“了”本身用法复杂,是一个语法难点,与同样是难点的趋向补语结合在一起使用时,考生较难习得这一结构。
另外,从初中级到高级,“起来”6种用法中的5种用法都出现了语序错误,主要是考生“动+趋1+宾语+趋2”这种结构没有掌握好。对于考生来说,宾语位置是一个学习的难点。
3.2 不同趋向补语的混用
从语料的统计情况来看,留学生易将复合趋向补语“起来”与简单趋向补语“来”、“起”、“到”和复合趋向补语“下来”“出来”相混淆。
4 对教材编写的启示
4.1 留学生在学习“起来”时,往往先掌握作为趋向动词的“起来”,即“站起来”或是“起床”的意思。在随后学习趋向补语时,教材中应着重指出作为动词和作为趋向补语的“起来”的区别,最大程度地避免主要动词缺失的问题。
4.2 在教材编写中,往往不是很重视趋向补语“起来”引申用法的介绍,很多教材介绍的内容并不全面或是讲解得很笼统,不够清楚。如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教程》第三册上第七十一课中,将“起来”的用法4表述为“作一些动词的补语,表示聚拢、合拢”,然后给出了几个例句。虽然有英文翻译,但是对大多数外国学生来说这样的说明他们很难理解清楚,特别是“包起来”、“存起来”和“收起来”的意思也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分别给出说明。趋向补语“起来”的使用频率较高,教材编写上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初中级开始由易到难向学生进行介绍。
4.3 “起来”的用法3、4、5、6可搭配的动词范围较小,教材在介绍这些用法的时候可以把常用的搭配和常用的结构(如“动+趋1+宾+趋2”)都罗列出来,作为固定搭配和固定的结构让学生记住,这样可以减少错误率。
4.4 在教材编写中,要注重意义易混淆的趋向补语之间的对比,通过比较和足够的例句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趋向补语的用法。此外,趋向补语“起来”的引申用法较多较复杂,在全部介绍完后应及时总结,使学生有一个较为清楚而系统的认识。
注释:
①使用率为在同水平考生中,此用法出现数量占所有“起来”用法数量的比例。
参考文献:
[1]杨德峰.日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3).
[2]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2).
[3]洪婷.外国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