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大师与大师”画展记

2015-05-30张存元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穆拉徐悲鸿中西

张存元

去年,在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徐悲鸿纪念馆、河南博物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在河南博物院隆重举行。联展从2014年8月14日开幕至10月19日结束,持续两个多月。我是书画爱好者,联展期间,曾两度专程赴郑州观展,展厅那一幅幅出神入化的中外经典之作,至今仍在脑海里盘旋。

“大师与大师”画展设在河南博物院一层东大厅,其内容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介绍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时所处的艺术环境及习画参照的范本。第二板块展出的是徐悲鸿与他的四位法国导师的画作,共计123件。其中徐悲鸿的64件,有代表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奔马》《狮吼》《巴人汲水》《漓江春雨》等。徐悲鸿四位法国导师的作品59件,如《蒂莫凡之死》《罗丹肖像》《高卢人》《阿塔兰特》《埃洛战场上的穆拉》《赐福的面包》等。像这样将徐悲鸿与法国大师的画同台展出,尚属首次,不但可以清晰地看出徐悲鸿大师融汇中西、博大精深的艺术风格,而且有助于读懂其艺术风格形成的心路历程。

徐悲鸿(1895-1953)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第一届全国美协主席,也是开创中西绘画艺术完美结合的大师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为什么要走中西绘画艺术融合之路呢?画展的《前言》向观众诠释了这个问题。

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是民间画师。他幼承家学,绘画、书法、诗文、篆刻无一不精。青年时代的他,正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科学、民主理念日益深入民心。在重大的社会变革中,陈陈相因的中国绘画艺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有识之士,把学习西方艺术视为复兴中国艺术的主要途径,如康有为提出:“取西欧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陈独秀强调:“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精神。”那时,借西方艺术改造中国画已成画界主流思潮。为此,20世纪初中华民国政府多次向西方,特别是法国派遣留学生研习西艺,主张用西洋画法改革国画的徐悲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19年,24岁的徐悲鸿在康有为、蔡元培的支持下赴法国公费留学,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先后拜学院的弗拉孟、柯罗蒙、达仰、贝纳尔等四位大师为师。在历时八年学习期间,徐悲鸿以惊人的艺术天分及无比的勤奋刻苦,尽得西方素描、油画等艺术真髓。他熟练地掌握了弗拉孟浪漫主义的细微描绘、柯罗蒙横幅和圆弧式构图风格、达仰写实主义、贝纳尔线条的描绘和明快色彩搭配等技法。徐悲鸿坦言:“我学西画就是为了发展国画。”1927年学成归国后,他始终坚守“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艺术理念,毕生致力于将西方画法融入到传统国画创作中,创作了大量具有中西兼收之风的作品。这次展出的国画《愚公移山》就是中西画法融合的代表作。该画取材于《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创作于1940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徐悲鸿坚信,只要中华民族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必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画面描述的是愚公率领子孙正在开山掘石的动人场景,愚公白发长须,拄锄而立,子孙体魄健壮,挥锄掘石,整个画面凸显强劲无比的力量,给人以巨大鼓舞。在这幅作品中,徐悲鸿突破传统国画的格局,把西方全裸人体形象引入国画,成功地将中国的线描传统与西方的素描结合起来,为国画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在琳琅满目的展厅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弗拉孟的油画《埃洛战场上的穆拉》和徐悲鸿的油画《田横五百士》。油画是西方画种,20世纪初伴随西学东渐传人中国,徐悲鸿是将油画移植我国的奠基人之一。从两幅油画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徐悲鸿大师是如何将油画引进我国并使其为社会现实生活服务的。

弗朗索瓦·弗拉孟(1856-1923)是徐悲鸿留学法国的第一任导师,杰出的历史题材画家。《埃洛战场上的穆拉》创作于1902年,是一幅战争题材的历史画,此画描绘的是1807年初,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元帅穆拉,带领骑兵部队,在波兰的埃洛小镇战胜两倍于己的沙俄军队的情景。画面场景昏暗、惨烈,双方军队在冰天雪地中冲锋厮杀,战场上躺满了尸体和痛苦呻吟的士兵。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和写实风格描绘战争场面,将战争的“恐怖”与对拿破仑、穆拉的“至尊”熔于一炉,使画面极富动感。

徐悲鸿的油画《田横五百士》,亦是战争题材历史画,创作于1928年。该画取材于司马迁的《史记·田儋列传》。秦末天下大乱,齐王田横举兵抗秦。后刘邦剪灭群雄统一天下,田横率仅存的五百士兵盘踞黄海孤岛(今山东田横岛)不肯归顺。刘邦恐日后为患,便派使节赴岛招安。诏书日:“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为保五百人生命,田横佯装归顺,随使节赴洛阳觐见刘邦。途中田横拔剑自刎,以示不受招安之屈辱。岛上五百士兵闻田横已死,遂全部自杀。徐悲鸿非常推崇田横及五百士兵义薄云天、宁死不屈的精神,于是创作了这幅巨形油画。画面描绘的是田横与五百士兵诀别时的场景。一边是气宇轩昂、拱手抱拳与众人告别的田横;一边是满含悲愤、忧伤情感的五百士兵。背景衬一浓重低垂的白云,使画面悲壮的豪迈之气撼人心魄。徐悲鸿作此画,意在借古喻今,鞭挞旧中国那些丧失民族气节、投靠外国侵略者的汉奸走狗,激励国民传承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道德情操,振奋精神、复兴中华。

从这两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油画可以看出,这一中一西两位大师的作品,尽管文化背景、内容、主题不同,但其绘画手段、题材如出一辙,即都是采用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创作的历史画。徐悲鸿将中国传统画法融入到《田横五百士》,使油画这一典型的西方艺术具有了鲜明的东方风韵。《田横五百士》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第一幅巨形油画作品,对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使油画这一外来艺术不仅仅停留在静物、人体的习作上,而且成为画家借画喻事、表达情感的载体。

离开展厅时,我深感徐悲鸿大师的作品具有精湛的中西技艺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现代绘画之父”。

责任编辑:子非

猜你喜欢

穆拉徐悲鸿中西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宴会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
宴会
中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