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校高年级学员专业学习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2015-05-30夏睿
夏睿
【摘要】高年级的军校学员接触专业学习后会遇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微观上影响着学员的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宏观上则影响着军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战斗力。本文针对军校高年级学员专业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的经历经验,深入剖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对策方案,以期给提高军队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军校学员;专业学习;问题分析;对策
新时期党和人民对军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能够“能打仗、打胜仗”,切实维护国家发展机遇期的战略利益,保卫国家的长久安定与繁荣。落实到军校学员身上则是要通过学习对新装备有及时的了解,对新技术有一定的掌握,对现在战场作战态势有比较全面的定位。本科学员经过两年的基础课学习之后进入高年级进行专业学习,这时正是我们获得专业的知识信息的宝贵时光,因此我们要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实践能力,努力从自我做起,提升我军整体的作战能力。
一、军校高年级学员专业学习的有关问题
学习动力不足,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随着学业的进一步深入,学员对部队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思考习惯。有这么一部分学员家庭条件一般,看到身边的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同学生活很富足,产生了消极的念头[1],觉得再怎么学都一个样,家底不如人,奋斗如白搭;还有一部分学员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片面觉得以后工作中,工作能力行不行不重要,业务素质高不高不要紧,会跑“关系”,会走“门路”才是核心;另外部分学员觉得学的好、掌握的好与学的一般、掌握的一般区别不大,满足于只要不挂科,整日混世。
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身定位不清。很多学员到了高年级之后很迷茫,目标很不明确,比方说合训学员当中有的认为:两年后仍旧有可能改行分流,学好对于以后的岗位实际需求毫无帮助,学了也是白学;而对于非合训学员,有的认为除保研的学员外,考研当中最重要的还是考研分数,重点放在考研复习上,从而消极对待专业学习。其次部分学员对自身的定位不准,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事务性工作和平时的偷懒享乐上,忘记了自己身份、定位,忘记了学习知识、掌握技术才是自己的本职。
学习方法掌握不当,学习效率不高。相比较大一、大二时候的基础课理论学习,专业学习更加强调手脑并用,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加需要技术与装备的有机结合。许多同学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一来感觉专业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枯燥无味,装备参数系数多,学科结构体系复杂,头脑中一片“浆糊”,理也理不清,想又想不通,慢慢失去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二来对于繁多的参数,复杂的装置结构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往往导致死记硬背住装备关键点,再去记另一型的时候混淆不清,经常出现大脑“短路”的情况,最后丢了“鱼”又丢了“熊掌”。
二、问题对策
1、建立正规规章制度,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俗话说“制度是最好的管理者”正规有序的制度能够把部队管理的井井有条,也更能够达到管理者所期望的管理效果。制度是前提,建立相应的挂钩机制即考试成绩与评功授奖的相挂钩,平时学习态度与兼职干部使用相联系等等;广泛开展专业学员之间的互评和教员对学员的教学效果评价,交班表扬,切实的将个人专业学习的成绩、效果及态度与个人的奖惩、发展相联系并建立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真正在体制机制上鞭策广大学员同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
2、延伸课堂拓宽信息空间,对接战场扩大专业影响
经常性地邀请、外聘优秀的基层干部作为学校的兼职顾问,经常性的给学员们答疑解惑,鼓舞士气,激励鞭策,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学期间昙花一现的学员大讲堂,这样的形式容易激发学员对于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极具启发性和主动性,定期安排学员走上讲台,说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自己的学习心得,讲自己课外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以点带面的激发广大学员的学习热情,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员的口语表达和知识梳理能力,先期可以邀请专业系所的专家教授,吸纳兴趣浓厚的学员作为骨干,拉动讲堂影响力,进而逐步推广至每一名学员走上讲台,一展风采。
3、广泛挖掘现有资源,倾心打造学员锻炼平台
专业学习的立足点在实际装备,目的在于提升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加强和专业系所的交流,建立教学检查、教学效果的定期交流制度,而且要努力完善教学实践环节。比如对专业系的学员来说,毕业前都要经过岗位能力资格、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但其时间过于仓促,难免“赶鸭子上架”,学员所掌握的知识、能力对于任职需要还远远不够。管理层领导可以组织学员队与专业系建立常态制度,举办专业能力竞赛,寓学习于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加深对原理结构的理解,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本科学员专业技术技能和岗位任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柱银,李硕.学生“厌学”现象浅析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4,(6).
[2]王杰,陆国志.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可行性与阻碍因素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