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视野中的材料本质

2015-05-30姚雅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逻辑思维

摘 要:所有的视觉艺术设计都具有本身的材料载体,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者艺术家,需要认真地从材料中认识设计的本质内涵,并在设计中表现材料的存在欲求。

关键词:材料本质;逻辑思维;存在欲求

一、路易斯·康与拱券

“砖,你想成为什么?”

“拱券。”

“拱现在已经不流行了,并且造价很高,并不适用于现在。我可以在你的上面,在洞口的上面做一个混凝土过梁。你觉得怎样?”

“我想成为拱券。”

这是路易斯·康在与学生讨论建筑材料的时候给学生们讲的一个有关建筑师与砖的对话。一种强烈的自我存在欲求在砖头的自我述说中被提出,那就是材料本质特性问题。任何视觉艺术都需要一个物质的载体,哪怕是电脑图层也有光线和数码载体。我们在使用材料的时候,有没有研究过它,关于材料的过去、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等等,有没有试着去问它,你想成为什么?这个研究过程不仅是一个创造发明的过程,更是一个研究发现材料本质的逻辑思维方式,一个认识他者和客体以及从中极大地反映自身存在的经历。当现代主义极力倡导功能至上以及形式服务于功能的时候,康却坚定地认为功能从属于形式——“形式引起功能”(Form evokes function)。形式是重要和永恒的,功能可以随形式而变化。康对材料无比了解,受限于缺少钢材的经济形势和自身复古的艺术品位而坚持使用清水混凝土、混凝土和木材、石材甚至红砖的搭配。没有高技派的钢材、塑料和新材料。“我因此认为,第一种感觉一定是触觉。我们所有知觉的产生都与触觉有关,而视觉则来自于触觉之美的渴望。去看,只是为了触摸得更精确。”当他想要将古典的坚实厚重的纪念性与现代体现技术的经济性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混凝土就成为他钟爱的材料。早期特伦顿更衣室中廉价的混凝土砌块到了晚期则转变为金贝尔美术馆中温润如光的构件,当然这需要极其熟练的模板设计和精细的浇筑过程。在印度管理学院的项目之后,康真正发挥了砖的结构性能。在理查德楼和唯一神教堂的表皮上仔细地砌了一圈砖,并用砖砌筑了埃克赛特图书馆逐渐収细的外墙。康从皮拉内西的版画中提取出的砖的秩序贯穿了他的整个设计生涯。作为一种温暖的材料,木材是作为与混凝土平衡的对立面出现的。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中,木材作为围护部分与混凝土脱分开,中间用玻璃缝隔开,实现了承重与围护的分离。同时木材作为构造的一部分,控制着窗户的采光与内部的书架。将构造部分与结构巧妙地结合起来是康建筑中最常用的建构方法。

二、彼得·卒姆托与瑞士身体

彼得·卒姆托的父亲是一位专门制作家具的木匠,1958年,卒姆托曾在一位木匠身边以学徒的身份学习木工相关技术,基于此,一般认为卒姆托从他的父亲身上学习到了许多事物,对于材料也有充分的了解。卒姆托自己也领悟到那种不畏艰难的心理,认为工匠应该克服技术上的问题,然后将作品以最完美的形态呈现出来。1963年,卒姆托20岁时进入了巴塞尔艺术工艺学校学习设计,其后到了美国纽约的普瑞特学院学习,在那里,严格的工艺训练使得他清楚地了解到现代主义的想法和感觉。卒姆托的作品尺度都不大,但是他的每一栋建筑物对于基地和整体的计划都有着很周详的考虑,反映出不同的感受。 每一个作品都反映出人对建筑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间和光线的感觉。卒姆托本身是一个地方主义者,他认为过去的旧有建筑物虽然很好,但新建筑不能一味地模仿或复制旧有建筑,而是应该学习旧建筑材料、气候和配置的想法。在他24岁的时候他去了许多地方调查学习。“我认为现代建筑必须反映出所附带的任务和自身本质。建筑不是一辆车或者一个象征,能将其本质显著地表现出来。在社会中,建筑以自己的语言抵制浪费,赞美精简。”

“我认为,建筑语言的结构问题不在于具体的风格。每个建筑均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因特殊的用途而建立,我的建筑试图回答这一从简单事实中涌现出来的问题,并且通过尽可能精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德国Bruder Klaus乡下的一条河边,卒姆托用112根松木扎了一座“帐篷”似的结构,这个结构成为了一座小教堂内部的模板之后,他取来河沙,以一种当地的方法浇筑,建筑师称之为“rammed concrete”(夯实的混凝土),每天半米,24天完成。之后在帐篷内部放一把火,在建筑师的控制下,火有节制地燃烧3个星期,最后火烧焦了木材,墙壁和树木里的水分也随之蒸发,内部的模板也自动解拆,松木组成的“帐篷模板”留下了特有的垂直线条。这个过程将内壁熏黑,光通过玻璃管穿过墙壁射入内部,在黑色的空间中,像星星一样闪耀,传说墙壁上留着松木味道。建筑师说,他是以四元素(土、水、气、火)出发来做这个设计的。

三、材料的本质属性

路易斯·康在印度管理学院的项目中第一次充分利用砖的特性进行了一次建筑界极大的创新,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对于建筑材料的本质回归。他在这个校园的设计上完全以砖为材料,巨大的承重砖墙居然拔地而起,赫然越于建筑正立面之上,这些砖砌缓拱构成的墙面开洞以及环形大开孔体现了无与伦比的砖工技术。穿过这些开孔的光线突出了砖面的纹理,与砖石建筑的永恒的质量相协调,给整个建筑以无限的宁静感。用小材料的砖来做大跨度的拱是一个极具勇气的尝试,路易斯·康巧妙地用一根钢筋混凝土梁来拉住抵消侧推力,随着压力的减少,梁的截面反而可以做到很小。这也正如他的另一个项目萨克生物研究学院一样,体现了建筑师对材料的本质特性的关注,然后在材料的研究基础上推导出形式,形式根据材料的特性发展而发展,成为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路易斯·康的建筑就是他本人,建筑使得这个命运多舛的伟大的建筑设计师得以表达,建筑几乎成了他的全部,他的存在方式以及他生命的意义,在不可度量的静谧之中他像西西弗斯一样探索和奋斗,在光明中体现本真的秩序与喜悦。卒姆托在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瑞士馆项目中对于木材的运用有着与路易斯·康异曲同工之妙。他从简单的概念“休息的房子”出发,建造了那么一座只为人们提供美食、音乐、聊天的木头的迷宫。整个展览馆的木制的墙壁使用红松木做为长向的水平材料,而在中间横向分隔的木头为白松木。对于木材的一个本质性的探索和利用方式就是整个设计过程中并没有使用钉子、螺丝钉或胶来将所有的木头组合在一起,而且所有的木头都没经过多余的加工,在展览结束后还可以被拆卸移到它处,甚至于可以将其原料变卖。卒姆托利用自己对各种材料的研究,用不锈钢竿与弹簧构件将每一个原始并未加工的木料加压束缚在一起,从而成就了这幢“木材围墙(wood yard)”。这个看似环保的概念在建造中却体现了设计师对于选材的敏锐性:根据木材的材料属性,所有的木头都是被良好地干燥并且在春天被压缩紧束成墙体,控制结构的预期收缩在120mm左右,从而适应展览期间的收缩变形,而且不锈钢竿上的弹簧构件进一步对围墙起到了很好的调整作用。当然,从材料的属性中反映着建筑师卒姆托对于瑞士社会的隐喻表现,社会中的变动与适应。建筑师卒姆特称呼他的展览馆为“Klangk rper Schweiz”(瑞士身体),整个建筑可以为一个共鸣体,因为在屋顶上有宽的镀锌电镀排水沟在下雨之时滴落在上发出声音,就好像上帝或是大自然希望在这里发出声音与其他的事物产生共鸣一般。

四、结语

在路易斯·康与卒姆托对材料本质的探索过程中,材料在设计中慢慢地展现出来,反映着材料本身的基本属性,没有任何的风格、主义、审美,更重要的是在材料简单的絮语中,还有设计师对于存在本质的精神内省和自我认知。正如卒姆托所说:“材料相互作用,并显现出各自的光芒,因此材料的组合就带来一些独特的东西。材料是无穷无尽的。 同一种材质,可以有一千种不同的处理可能。这就是我所喜爱做的工作,而我做得越久,我越觉得它神乎其神。你总会产生想法——想象着会创作出点什么。 ”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贝尔.静谧与光明[M].成寒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瑞士]彼得·卒姆托.思考建筑[M].张宇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瑞士]彼得·卒姆托.建筑氛围[M].张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姚雅梦,南京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硕士,研究方向:漆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逻辑思维
多样化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例题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