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大有可为
2015-05-30丁福利
最近一个时期,全国的文物博物馆工作者都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刚刚通过的《博物馆条例》(草案),也明确要求重视开展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工作。然而,与西方博物馆相比,中国的博物馆文创事业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培育期”。在中国的博物馆文创设计、开发路径还很有限的情况下,近年来河南博物院开展的一些探索颇具抛砖引玉意义——2011、2012、2013年,河南博物院连续三年策划组织了三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一届比一届重视,一届比一届改进,一届比一届富有成效;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
一、组织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的必要性分析
(一)顺应趋势探索博物馆文创设计新路径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凡有活力、有影响的博物馆,都把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开发和经营,摆到了博物馆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提供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文化产品,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早已成为所有优秀博物馆奉行的一个重要的运营理念和发展趋势。太多的事实表明,成功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和开发经营,不仅对博物馆弥补经费不足,更对增强博物馆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亲和力,延伸其教育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根据权威部门和人士评估,我国博物馆特别是大陆地区的博物馆,其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经营,总体上来讲尚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基于上述原因,2010年召开的“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工作座谈会”分析形势后发出倡议,力争到2015年,我国的每个博物馆根据自身藏品和展览研发的文化产品达到5种以上,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达到10种以上;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达到30种以上;全国知名博物馆文化产品达到50种以上。逐步形成品种齐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富有竞争力的博物馆文化产品体系。
由此可见,顺应趋势,大力加强博物馆文化产品工作,快速提高其在博物馆运营链条中的比重,刻不容缓。然而,除了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滞后严重影响这项工作的发展外,对博物馆特色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重视不够、渠道不多、水准不高、成果不丰,无疑是操作层面最大的一个制约因素。而组织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并将其“届化”或固化,纳入长效机制,正是旨在拓宽文化产品创意设计路径、破解发展难题的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二)配合有关节庆和展览传播博物馆文化
前两届大赛是为了配合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活动。如其中第一届大赛于2011年五一节前启动,于同年6月份的全国文化遗产日落幕。本次大赛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当年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的总体要求,围绕着当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即“博物馆与记忆”,重点组织几所高校的艺术设计院系师生,同时面向社会各有关方面,展开了宣传造势和作品征集活动。又如第二届大赛启幕于2012年1月份,落幕于当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
第三届大赛是为了配合“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教育推广活动的深入开展。该展览是河南博物院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共同发起,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全国18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一个重要的大型原创展览。该展览于2013年9月28日起在河南博物院首展三个月。为了使该展览的宣传、推广和教育活动更加立体和多元化,创新原创性展览的运作模式,河南博物院策划组织了“第三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鼎盛中华主题设计大赛”,重点组织高校艺术设计院系和相关企业,同时面向社会各有关方面,集中以“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华展”的展品为设计元素的来源,轰轰烈烈展开了一场独特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宣传造势和作品征集活动。
(三)担当使命发挥央地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示范与带动作用
河南博物院是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根据2010年召开的“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工作座谈会”倡议,到2015年文化产品创意开发应该达到30种以上。事实是,仅2011年一年,河南博物院就开发了9大类32种原创性博物馆特色文化产品,提前4年实现了倡议的目标。尽管如此,无论与国内外先进大馆相比,还是与当代公众日益增长的博物馆文化产品需求相比,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至于河南全省的其他近200家中、小型博物馆,其文化产品工作就更是微不足道,亟待提升乃至实现“零”的突破。
所以,无论是从国家级博物馆自身高标准发展的要求出发,还是从带动辐射全省博物馆共同发展的使命出发,河南博物院均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而组织全省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正是从整体上推动河南博物院自身及全省博物馆文化产品工作提升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二、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方式方法的探索
(一)首届大赛重在探索运作模式
由于策划首届大赛时全国文博界尚无先例可循,缺乏经验,加之大赛启动仓促,时间有限,只有一个多月,策划方河南博物院把运作重点放在了对大赛模式的探索而非大赛的规模和声势上。为此,一是,事先特邀省会4个高校艺术设计院系师生代表召开了两次恳谈会,通报大赛设想,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鉴于高校师生便于组织,思想解放,其创意不易落入俗套,故定位首届大赛以到会的4所高校艺术设计院系师生为参赛主体,在确保参赛基础的同时,欢迎社会各有关方面机构或人士参加。二是,为提高大赛的规格、权威性、公信力和吸引力,大赛的组织机构策划请河南省文物局作为主办单位,河南博物院作为独家承办单位。三是,筹集8万元企业赞助作为大赛经费,并尽可能合理设置奖项和奖金。共设置个人一等奖1名,奖金10000元;二等奖3名奖金各5000万元;三等奖5名,奖金2000元;优秀奖20名,奖金各1000元;组织奖2名,奖金各5000元。共计设置31个奖项。四是,明确了征稿要求、大赛公告、采风配合与评奖、颁奖、证书等一系列大赛事项。五是,大赛期间认真组织参赛者开展了到省内各博物馆的深入采风活动。仅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河南博物院就针对参赛者发放门票1500张,并在此前后,为前来采风、写生的参赛者提供了免费深度讲解和考察之便。
以上举措,赢得了不少社会有关团体和个人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最后,首届大赛共征集来自全省的参赛作品202件套,其中有效投稿167件套。经认真评议,本着对大赛标准高度负责的精神,除一等奖空缺外,其余所设奖项共计30个各有得主。这些获奖作品涵盖了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多个种类,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较好的突出了中原文化元素。大赛虽是面向社会征稿,但获奖主体是高校艺术设计院系的师生。为了更好的激励和宣传,2011年6月12日全国文化遗产日这一天,首届大赛组织方为获奖者举行了喜庆、热烈的颁奖仪式,并举办了网上和网下获奖作品展。
(二)第二届大赛重在改进效果实现规模与质量的超越
基于首届大赛的经验和遗憾,第二届大赛动手早,参照首届模式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因而运作的重点放在了改进效果实现规模与质量的超越上。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一是,加强了主办力量,由原来的河南省文物局一家主办变为与河南省博物馆学会两家共同主办,河南博物院依然做为独家承办单位,使大赛的组织动员工作更深入、更广泛。二是,拉长了大赛周期,从2012年1月9日至5月18日共四个多月,为征集更多、更好的作品保证了时间。三是,筹集了更充裕的经费,由首届的企业赞助8万元增加到预算20万元,是首届的3倍多。四是,加大了奖励的力度和广度,共设置个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以及组织奖41个,比首届多设10个;为吸引更多高水平专业人士参加,一等奖奖金上调至20000元,是首届的两倍。五是,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首届大赛只在河南文化网、文物网及河南博物院网上做了宣传,第二届大赛则在此基础上,又在河南第一、全球百强发行大报《大河报》的头版及其他版面显著位置3次刊登了大赛公告。六是,重点邀请参赛的艺术设计类高校由首届的4家增至7家,另邀请参赛相关企业4家。不仅大赛前先后召开了策划协调会和大赛启动信息发布会,而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方式,更加深入的为高校师生采风和创作服务。
以上措施收到了显著效果。本届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范围的应征作品601件套,且作品质量较之首届有明显提高。最后,全部41个奖项均有得主,其中一等奖桂冠为国家博物馆一位专业设计师摘取。201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大赛组织方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并于随后对获奖作品进行了网上展示。
(三)第三届大赛开展了新的探索实现了新的突破
如前所述,第三届大赛冠名为“第三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鼎盛中华主题设计大赛”,旨在利用初步形成的大赛品牌影响,吸引社会有关方面关注和参与,聚焦、支持、配合在河南博物院推出的大型原创展览“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的宣传推广和教育服务工作,丰富展览形式,扩大展览影响,并另辟蹊径,探寻一条围绕一个重要展览进行文化产品创意、开发的全新路径。但由于本次主题大赛动议萌发较晚,展览及大赛创作周期较短(只有三个月),特别是设计针对的内容过于专业和单一,因而组织难度较大。
为了保证本次主题大赛的尝试获得成功,策划方河南博物院经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又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迅速筹集了21万多元的专项经费,为这次主题大赛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二是,特邀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加入主办单位行列,与河南省文物局及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共同作为主办单位,大大提升了本次大赛的专业权威性和对艺术设计界的感召力;三是,增强大赛宣传的针对性,在不低于往届大赛宣传力度和广度的基础上,重点新增了在河南省美协以及20多家高校网站相关专业栏目的公告宣传;四是,通过省美协高校设计艺委会电话通知、联络省内的20多个高校艺术设计院系领导,要求深入动员、组织有关师生积极参赛,鼎力扩大参赛队伍,夯实参赛基础;五是,发扬优良传统,于大赛期间实时邀请有关高校、企业等主要参赛群体,举行“大赛推进会”,并大力组织各类参赛群体先后分7批共上千人到展览现场参观、采风,还派出资深讲解员随时免费提供对展品的深度解读和交流。六是,大幅度改进奖励办法,在承袭第二届大赛奖项设置的基础上,另新设“入围作品”300名,不发奖金只发荣誉证书,以便最大限度地扩大奖励覆盖面,调动高校师生参赛的积极性。
以上系列举措的相继推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据统计,本次主题设计大赛共面向全国,征集参赛作品达1469件套,事前两届大赛征集作品总和的近两倍。经专家组依据大赛规则严格评审,除一等奖空缺外,其余奖项各有得主。其中,主要参赛和获奖群体均为高校艺术设计院系师生,其次为文创产品设计生产相关企业。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本次主题设计大赛的尝试既是创新之举,又是成功之举,可喜可贺。
三、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大有可为
回顾连续三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可谓收获与启示良多。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大赛用实践很好的印证了“博物馆文创工作也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有益延伸”这一先进的博物馆运营理念。
大赛无论是前两届围绕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展开,还是第三届围绕一个原创展览的主题展开,每届大赛本身就是一场指向鲜明、广泛深刻、多彩生动的博物馆文化传播与体验过程。从每一次通过媒体对公众的全过程、全方位宣传,到参赛者一批批、一个个地走进博物馆展厅聆听讲解、采风写生,以及博物馆工作人员一次次走出博物馆,走进校园开展精品文物的宣讲服务,博物馆文化正能量对观众的冲击和侵润可谓是此伏彼起,犹如春风化雨。
(二)大赛对于唤起社会对博物馆文创工作的持续关注和参与起到了重要作用。
博物馆文创工作不仅对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而且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公众的学习、成长与快乐关系日益密切;博物馆文创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和参与。这些道理很前沿也很重要,但目前并不为更多的国人所知晓。而“固化”了的博物馆文创大赛一届接着一届的举行,每一届的全程宣传和动员,都是一轮对社会关注的锁定;每一个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参赛,都是对博物馆文创参与的播种;提交作品的人虽然只是数以千百计,但受到影响和波及者则一定是几何倍增的数字。
(三)大赛为博物馆征集和储备源源不断的原创性文创设计方案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除了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的影响之外,制约博物馆文化产品工作高水平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创意设计。这早已经是业界形成的共识,也早已被大量国内外先进博物馆文化产品运营的实践所证明。但是目前,我国博物馆特别是大陆地区的博物馆,除了极个别“国”字号大馆外,绝大部分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还存在着重视不够、力量薄弱、水平不高、途径不多等问题。那么,要想打破这一瓶颈实现跨越发展,使我们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经营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究竟路在何方?连续三届的河南省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使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希望。这三届大赛着力规避了博物馆创意设计的短板,转而求助于社会,以互利共赢为基础,以专业化、社会化为原则,调动、整合全社会相关专业力量合力助推博物馆博物馆文创设计,取得了可喜成效。三届大赛共征集到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原创性特色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方案2237件套,其中获奖作品累计105件套。目前大赛组织方河南博物院已从获奖作品中择优开发、生产30多件套;对其余获奖作品也做了分批分期深化设计与开发的计划。如果大赛继续,那么这种良性循环还将源源不断地演进。
(四)大赛以高校艺术设计院系师生为主要参赛群体并与其加强互动具有多重意义。
一是,能够确保大赛参与的主体与成效。三届大赛的事实一再证明,尽管大赛面向的是全社会,包括有关专业机构,但由于高校师生面临着评职称、就业等实际问题,所以对于在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奖动力最大、热情最高,因而参与最踊跃、提交作品最多、取得的成绩也就最好。同时,高校师生因群体意识和群体效应突出,也最容易组织。有他们的参与,大赛就一定不会寂寞。
二是,创意设计不容易落入俗套。高校师生由于身在文博领域之外,更多的拥有作为文化产品消费者的切身感受,同时又在校园里站在艺术设计理论的前沿,所以脑子里没有那么多陈旧的条条框框;加之风华正茂富有想象力,思想最解放,因此最具创新潜质。这恰恰是创意设计最宝贵的优势所在。从三届大赛的比拼和结果看,高校师生们确实表现不俗。
三是,更有利于推动博物馆文创可持续发展。大赛对高校艺术设计院系师生的重视和自信心培养,必将激励高校在未来致力于参加更多的博物馆文创活动,培养更多的博物馆文创人才;而那些参赛尤其获奖的莘莘学子们,明天的就业选项或许就多了博物馆文创方向,即便不是直接在博物馆里工作,未来也必将会有源源不断的学子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方式眷顾、关注、支持、参与博物馆文创事业。而这些,对于未来博物馆文创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四是,能使博物馆更好的履行公益性社会教育机构的职责。博物馆是国民在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很多大中型博物馆更是各类大、中、小学的挂牌教育教学基地。配合国民在校教育,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要求,更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大赛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相关专业大学生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绝佳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经受了知识转化的锻炼,享受到了转化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走向社会干事创业的信心。为履行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教育机构的职责做出了一份积极的贡献。
(五)大赛由多家地厅级以上有关政府或群团机构联合主办更有利于调动社会有关各方的参与热情。
河南博物院对三届大赛的策划,均将自己做为独家承办单位。第一届请河南省文物局做独家主办,第二届由河南省文物局与河南省博物馆学会两家共同主办,第三届请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省博物馆学会三家共同主办。有关主办单位一届比一届多,号召力、动员力也一届比一届强,效果也一届比一届好。因为各个主办单位影响的社会群体不尽相同,形成合力后,根据“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能量转换原理,其整体影响力又得到了提升和裂变。基于我国的国情,地厅级以上政府或群团组织颁发的获奖证书方具有实用价值,能解决职称、晋级等现实问题。从三届大赛与参赛对象的沟通和交流看,而如果没有上述主办单位的出面担当,单凭博物馆一方即便再努力,也很难收到目前这样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博物馆文创事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大赛,社会特别是高教美术事业的发展也需要这样的大赛。尽管三届大赛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遗憾,但是,把大赛更好的办下去,办成不仅在河南,而且在全国都卓有影响的博物馆文创设计赛事知名品牌,已经成为社会需求与我国博物馆文创事业自身大发展、大繁荣的双重呼唤。既然探索有益,皆大欢喜,那么大赛组织方顺应需求,在这条路上坚定的走下去也就成了不二选择。所以,在本文落稿的这一天,即2015年2月1日,“第四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大赛”正式拉开了她令人期待的帷幕。博物馆文创大赛,永远在路上。
作者简介:
丁福利,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兼任中国博协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委会、社教专委会、博物馆文创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及郑州大学文博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