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社会价值

2015-05-30张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影响因素

张畅

内容摘要: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重要奠基者,他首次提出的性善论思想从本源上阐明了儒家“仁学”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一人性论思想贯穿于《孟子》全书,而在《告子章句上》一章中分四个方面集中阐述,通过《告子上》一章我们可以全面地认识“性善论”思想和它对历史及现世社会的重要价值意义。

关键词:内涵性质 影响因素 修善途径 社会价值

一.孟子之前的人性观点讨论。

西周末年,各诸侯国权力不断扩张,动摇了由分封制和宗法制所确立起的家国同构的周王朝统治秩序。人们不再虔诚专一地向往周天子所代表的天的权威,而将关注的重心自外向内地转移到人本身上来,这一转变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人性问题讨论的高潮。

这一时期的人性观点大讨论中主要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人性主张,《告子上》中公都子将其表述为“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和“有性善有性不善”。(《孟子·告子上》)这也是冯友兰先生对春秋时期人性观点的分类和总结。[1]第一种观点,告子以水流东西无定向作类比,主张“性无善无不善”;第二种观点是着眼于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而言;第三种观点是周人世硕所提出的“性有善有恶论”,他认为人性中固有、先验地包含善质,但同时也具有恶的因素,人性所表现出的善恶只是对这两种因素培养和发展的不同结果。

不同于以上三种观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是对人性本质作出的超越性的界定,具有开创意义。在《告子上》中,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其“性善论”的哲学思想。

二.孟子的性善论。

1.内涵及固有性

孟子曰: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是人性当中所固有的善性因素,也就是“情”,“情”为性之动[2],具备了这些因素,人就会行善事,为善道,因此得出人性善的结论。

在说明人性善的普遍存在性上,孟子还认为性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是“天降之才”。“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丢之,君子存之。”(《孟子·告子上》)由此进一步说明人的善性是一种普遍的、与生俱来的,使“犬马之与我不同类”的根本属性。

接下来,孟子举出一个例子——“孺子入于井”来论证人性善。有学者对这个论证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使人处于一种特设条件下来对善性作出的检验,是以偶发性来论证常态性,将超感性的先验本体混同在感性的心理之中。[3]事实上,要将感性抽象的心理状态以客观地物化状态体现出来并加以说明是非常困难的,孟子这一举例确有缺陷,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否认其性善论观点的正确性。

2.影响因素

首先,客观环境是善性变化的外在条件。“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上》)“天降之才”是指天生的资质,即孟子所言每个人生来具有的善性。最初,每个人善性无异,但我们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所受父母家庭熏陶的差异,所经历的社会境遇不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天生之才也会有向善或向恶不同方向变化的情形。此外,他还指出“平旦之气”和“夜气”会对善性的发展存续产生积极的涵养和激发作用。傍晚和清晨时,天地间充满了纯真而清明的自然之气,更易使人修心养性,回复本真的善。[4]由此可见环境的变化对人善性的影响。

其次,主观心理是善性发展的内在动因。这是强调每个人内心对于善的坚守和在此价值判断、指引下作出的价值选择与道德取舍存在巨大差异。在这一层面上,孟子以鱼和熊掌之争来类比生命与道德之择。尼采说:“道德倘若不是从生命的利益出发,而是从本身出发进行谴责,它便是一种特别的谬误。”[5]孟子的比较,并不是放弃生命而对内心善性的狂热偏激的追求,我们应将它理解为对一种有道德的生活的向往。另外,普遍无异的善性非常容易缺失,“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故善性的发展在于坚定自守,涵养存续。

3.修养善性的途径

首先,顺从大体。公都子向孟子提问“大人与小人差别”,孟子回答道:“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告子上》)具体来说就是,耳目之官容易产生生理上的欲望,是人之小体;而心之官可以反思,通过反思反求诸己,发现天予我的善性,养性修身而成君子,是人之大体。人只有独立排他地运用心之官去思考,才能确立起不被耳目之欲扰乱的仁义道德,发扬“经过生活深刻体认”的善性[6]。

其次,天爵与人爵之辩。这是孟子所主张的精神超越物质的价值秩序。“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由天授予,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爵位,而公卿大夫的爵位由君授予,是一种物质上的外在爵位,在价值秩序上,天爵优于人爵,因为每个人无差别的“天降之才”是超越权势地位的真正的高贵与荣耀。因此孟子提倡君子要重内轻外,追求内心的仁义礼智,而不贪求物质享乐,应当从其天爵来发挥本质的善性。

最后,求放心。即省视内心,反求诸己。“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孟子·告子上》)孟子把“求放心”看做欲成为君子、圣人而必须经过的基本道德实践。人在感性欲望的影响下往往会而做出违犯道德良知的事情,常常如此,人的本心便会被私欲习气所蒙蔽,而不能呈现,便成为小人。所以我们要不停地寻回已散失本心,回归最初的善性。

4.人性善的意义

性善论将我们每个人看作是社会中的道德实践主体,赋予我们优于动物的人格尊严和上天赐予的无差别的尊贵爵位。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就像孟子所说仁可以使五谷成熟,人内心善性的发挥也使人不断成长为有良知,有美好品德的社会道德主体,成为封建专制统治中稳固的政治基石。

三.孟子性善论的社会价值

孟子性善论从本源上为儒家仁学思想提供了哲学依据,也是孟子面对当时战乱动荡,人心不稳的社会环境,给执政者和普通大众打下的一针精神镇定剂。他提出的以性善论为核心的人类本我认识自其产生以来,一直对中国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性善论对人性善的价值认识和独立尊严的肯定,对于形成人民道德有良性刺激作用。孟子称善性为“天降之才”,是受命于天的“天爵”,它在价值秩序上高于“人爵”,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普通民众中形成一种新的强烈的价值认识和道德认同。人们开始把实现“仁义礼智”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把“性善”作为终极理性。[7]孟子的性善论使普通大众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道德完备,仁民爱物的君子圣人,这就激励民众有信念有方向地修养内心的善性,而性善论则成为鼓励民众皆向善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这种对人德性的要求,减弱了功利主义的倾向,使数万万中国人开始有道德、有尊严地活着,这种对“内圣外王”的自我善性价值实现的追求深深刻在每个人心灵之中。他的性善论思想也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核。

其次,性善论是“仁政”的实施依据,是稳固封建统治的思想根基。人们普遍的具有善性,但它易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散失,不能发挥。所以,孟子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来帮助和指引人发展内心的善性,用仁义礼智来教化人,规范人。这一切施政方针的制定都是基于人性善这一大前提的,所以性善论为仁政的施行提供可能性。相比之下,荀子的“性恶论”为严刑峻法提供合理性的解释,这种施政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可能更具有直接实践性和必要性,但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以性善论为依据的“仁政”治国理念才是真正被历史所选择的治国真理。

最后,性善论思想促进形成理想社会架构和和谐社会秩序。孟子把社会结构和秩序建立于“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8]他把每个人都看做道德实践个体,内心的善性指导我们自律地约束规范自身,基于此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应当是善意而和谐的,这些使我们能融洽地存在于整个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也就是说,如果以内心善性行于世,那么就会形成孟子所提倡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和谐社会的理想蓝图。

性善论思想对现代社会诸多道德问题的出现也具有反思意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了人们的趋利性,利益回报和金钱价值越来越多的成为引导人们行为的依据。因此,重新学习和提倡“性善论”思想对于正确认识自我价值,提倡公民道德和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如何理性地以发扬善性的道德精神文明建设助力政治经济发展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注 释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十一》,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34页。

[3]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出版院出书社,2008年版,第33至第34页。

[4]王晓莉:《从“平旦之气”“夜气”看“性善”》,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5]尼采:《偶像的黄昏》,周国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51页。

[7]刘国庆:《孟子“性善”思想的现代诠释》,《贵阳文史杂志》,2009年第5期。

[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价值影响因素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