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解读
2015-05-30唐君
摘要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因作品中有大量的性爱描写而在世界文坛中广受争议。小说以查泰莱夫人康妮与两个男人的故事为线索,批判了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扭曲的现代文明价值观,是对现代理性文化中灵肉分裂的生存境况的深刻反思,反映了作者劳伦斯对“性”的哲学思考,寄托了作者对于人性回归自然、得到解放的深切期盼,这是小说经久不衰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所在。
关键词:《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伦理 人性异化
一 引言
整个文学史上,无论是在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东方,还是有着先进工业文明的西方,禁书往往都是以莫大的勇力揭露生活的真实,从而对当时社会政治、伦理、习俗造成冲撞和刺痛。而这些被揭露的真实,是对人类心灵自由和人性权利的捍卫,也是对人作为个体,在社会大环境下的生存境遇以及在整体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思考,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也是如此。作者旨在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性爱与现实的冲突来引起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与自身的内在欲望和伦理道德的思考。但这种过于直露而毫无遮掩的性爱描写,在它诞生的那个年代却是骇人听闻的,过于关注它的性爱描写“镜头”而忽略了它真正存在的社会意义,是它被称为“黄色小说”而遭禁30年的原因,甚至被英国法院以”猥亵罪”立案侦查。时间是最公平的见证,这部小说虽然命运坎坷,但在岁月的洗礼中,它最终以严肃的生活寓意、批判的主题、写实的手法和细致入微的心灵描写,如一颗闪耀的明星,对现代英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坛,都产生了轰动的影响,而劳伦斯也被评为“最具独创性的作家”。这部小说的卓越之处,在于通过对性爱的描写以及人物内心纠葛的刻画来反映在工业文明中成长起来的扭曲价值观,灵肉分裂的人性的禁锢这种普遍存在的真实境况,倡导人性回归自然,并引导适合人类发展的正确价值观上。
二 工业文明中人性的异化
1 “灭人欲”的理性文明
“我们根本就生活在一个悲剧的时代”,劳伦斯在小说的开端,就交代了社会大背景,并对它厌恶至极。快速发展的工业革命,加速了人们追名逐利的脚步,却也忽视了自身的需求。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康妮,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自由的政治、艺术氛围中,在她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女孩子的尊严和生命意义,完全在于获得绝对的、完整的、纯粹的、高尚的自由”,这是文明社会中的礼教,所谓高尚的自由,就是纯精神的感官满足,自然而然,肌肤相亲的性,就沦为相对低俗的地位。她非常认同丈夫查泰莱婚后冷淡的性爱观,在这段时间里,她享受着“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情。查泰莱是贵族子弟,从这里可以看出,传统主义的婚姻观、性爱观,不只是针对女性,也包括男性,尤其对于知识分子和上流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这是文明“礼教”的产物。如果仅停止在这里,无论好坏,丈夫和妻子的思想几乎是相同的,也能达到和谐,这也就是传统的“灭人欲”之所以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原因。但是,随着身体的成熟,心灵的成长,她逐渐意识到这种“文明”教化的弊端,是对生命本身的背叛。查泰莱在战争后下身瘫痪,丧失性能力,他要求康妮和别的男人生一个孩子,来继承他的爵位,他的孩子必须出自上流社会,这是既得利益者,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而这个要求,超出了康妮在文明社会所受的教育和价值观的范畴,即使在她以前的认识里,性相对于精神和心灵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性可以与除丈夫之外的任何人产生联系。在这之前,康妮对于婚姻生活只是略有不滿。而这个要求,让康妮迷茫和失望,继而才有“只有婚姻和名誉,值得经营”的想法,也是众多男女在感情受到残酷现实打击后,不得不抓紧手中仅有的稻草。这些冷酷的现实,消蚀了康妮对生活的热爱,心如槁木,然而,人的生理、心理欲望,亘古不变,只要人活着,就会存在。一种蛰伏于身体的原始欲望,逐渐生长为康妮的不安,一种对于情爱与肉体的迷茫,成了康妮的反叛因子。
2 “人欲”压抑后的爆发
康妮在与丈夫查泰莱的婚姻生活中,她的身体是稚嫩而苍白的,而她对“来自肉体的一种深深的不平”的触动,源于一次她无意中撞见了守林人梅勒斯在洗身体,唤醒了她对人的胴体的审美意识。英国剧作家、小说家、诗人王尔德说,人体之美,是天才的一种形式。“那沉重的裤子在腰系悬着……”,“那是内心孤独的人的完全的、纯洁的、孤独的裸体”那是一个人纯洁的美,这些猛然撞击了她的灵魂,陷在了她灵魂的深处,她作为女人的意识,压抑的自我复苏了。这不单单只是对人体美的赞赏,也是对自然纯净之身体却无人共赏的孤独的共鸣。“她回到楼上的卧室……把衣服脱光,用灯反复照着自己的身体……”她为自己屡遭拒绝而“透着青涩与无奈”的身体日渐枯萎,感到不平。而那个有着诗意般美丽的森林,就成了康妮的避难所,康妮与梅勒斯的灵魂与肉体在绿意丛林中浅吟低唱。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将性爱的细节,描述得细致入微,一场场旖旎的情事画面,是小说精彩的华章。其中,作者反复写到了康妮的心理冲突,忧伤,彷徨,抗拒,接受,而这些变化,是与康妮的身体变化相一致的。最初,康妮只是躺在那,一切都是被动的, “她静静的躺着,似睡非睡……所有的性兴奋都是他的”,随后,梅勒斯强健的身体,爱的抚触,渐渐调动起她的性感觉,她惊诧于这种热情如火的身体“交融之美”,这些她从未体验到的快感,渐渐冲破了她的理智,让她沉沦在肉体的愉悦中。而这种精神作壁上观,沉沦于身体本能的行为,又让她感到滑稽而卑琐。对欲望的沉沦,又几乎推毁了她的信仰,最后,在古老原始的生命之音的指引下,她的心渐渐融化在生命的敬畏中,她在“奇异的男性力量”下,“温柔,战栗的痉挛”。小说中,康妮在雨中脱衣跑向森林狂舞,是康妮心灵真正的解放,那是她的自由之舞,与梅勒斯热情如火的结合,无疑是讴歌人性原始生命的最强音。“她消失了,她出生了,一个女人”,一个妇人由此诞生。这种诗意般美好的,在战栗中产生的人性之光,正是劳伦斯倡导的原始生命之光,是他人生哲学思想的体现。梅勒斯是几乎未经工业文明污染的下层人士,他尊重人的原始欲望,这是他与查泰莱最大的区别。
三 人性回归的哲学思考
1 社会伦理规则
对于伦理的思考,是小说的社会意义之一。人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的和谐运转,总需要每个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自觉维护它的规则,婚姻关系亦如此。婚姻的缔结,应是两个彼此相爱的男女的结合。而爱情,就成为了联系彼此最强的纽带,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包括由爱情产生的性。性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婚内的夫妻双方,都有满足对方这方面需求的义务。而康妮,显然处于长期不满足状态,而作为丈夫的查泰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是快速发展的工业革命对人性忽视所造成的悲哀。上流贵族社会出身的查泰莱是优雅的,优雅到只从属于精神生活,他认为“性不过是桩偶尔发生的事,或者是附属品……不是真正必需的”。他的一生,都禁錮在这种彻底忽视了人的生理欲望的变异的社会文明之下。没有性能力的查泰莱,与年轻貌美的妻子康妮的结合,相对于大多数正常夫妻来说,本身只是过于残酷、相对艰难,但这并不足以破坏两人的关系。导火锁,是查泰莱提出让康妮跟别的男人生孩子来继承爵位,这引发了两个问题:一是查泰莱对婚姻的态度;二是康妮在查泰莱心中的位置。但结果都是,查泰莱首先破坏了婚姻关系的伦理原则。马克思说:“爱情具有排他性。”查泰莱的做法,让康妮对爱情产生了怀疑,信仰的破灭是导致一切的罪魁祸首。
毫无疑问,康妮与梅勒斯的相遇、相爱,是可歌可泣的。但是,首先一点,她是婚内出轨,这也是对伦理关系的破坏,这是怎样都不容忽视的。然而,瘫痪失去性功能的查泰莱、康妮这样的组合,在全世界却有许许多多。尤其是对于在前线奋战的军人来说,危险无处不在,况且还有天灾人祸,这个群体并不小,再者还有性能力的差异。即便是今天,这种状况仍旧屡见不鲜,这就是为什么,这部小说能够跨越时间长河,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它反映的是现实冲突的共性。
2 生命的重新审视
“性和美是一回事,就像火焰和火是一回事,如果憎恶性,就是憎恶美。”这是劳伦斯一直秉承的哲学观念。的确如此,性本身就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忽视或剥夺这种权利,都是不人道的,这也是这部作品被称赞和推崇的原因——直面人的原始需求。霍嘉特认为:如果这样的书我们都试图当成淫秽书来读,那就说明我们才叫肮脏。我们不是在玷污劳伦斯,而是在玷污我们自己。”劳伦斯在作品中,对于像查泰莱这样的人是批判的,因为自己性能力的缺乏,而性格扭曲,谩骂他人,阻止他人对性的追求。一是,他的观念里,对性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二是性格的懦弱,在身体残缺了之后,无法正视自己的问题,一味藏在自卑的角落。我们在谴责查泰莱时,也不乏对他生出几许同情来,甚至也考虑到他自己的心理、生理需求。从生理学上来说,没有生育能力,并不代表生理欲望的消失。
康妮的生理需求,更为直接。在爱情的幻想梦灭之后,如野草般疯长,在荒芜之地,只需一把火,便可燎原。梅勒斯就是那把火。康妮遇到了梅勒斯,重新燃起了生活的热情和活力。她可以不必在楼上脱下衣服观摩全身后顾影自怜,而是投入到一场轰轰烈烈的性爱之中。劳伦斯对于他们之间性爱的描写,细腻又富有诗意。这种原始的生命权利,在心理学上,被弗洛伊德称为本我,它是人一出生就有的心理积淀物,是人格中最早、最原始的部分,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属性,它不顾一切的寻找性、生理和情感的快乐。而奈特说:约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已婚妇女,很少甚至从没有从性交中获得乐趣。在现代文明中,被压抑的生物本能,是礼教道德的禁锢,也是性文化缺乏的体现。康妮对于性爱的追逐和享受,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不是为了满足男性的欲望而存在的附属品;也是一种自我救赎,尽管,这种自我救赎的渠道,有违伦理道德,也并不可取。《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一部性哲学小说,对性爱场景的描写,并没有喧哗取宠,它的旨意依然健康向上。“现在是守贞洁的时候……我爱贞洁,它在我们间流荡着。” 梅勒斯在给康妮的信中写到。这种对于爱情的相互忠贞,是正确价值观的回归。“不管你能不能离婚,我是会离婚的。”梅勒斯如此写到,同样,这也是健康伦理关系的回归。而“从性交中产生出来的和平”,作者借由梅勒斯的口,点出全文的中心:正视人的生理需求,婚姻的和平,性不可或缺。
四 结语
劳伦斯用细腻的笔触,善意纯真地探讨了在文明的发展中,道德伦理、社会价值观与人性的冲突,人性被异化的严肃问题。身体残疾,同样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让双方都得到性满足。归根结底,查泰莱与康妮婚姻关系的解体,一方面有爱情的相互忠诚度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性观念的问题。放眼今天,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涤荡心灵,让感情更纯粹,增强性文化教育是解决的途径。用两性关系来恢复人的主体性,唤醒沉睡中的自我意识,让自己和对方都能达到身心的完全自由,享受生命的美好,是作者哲学观念的体现,也是对人生的思考方式。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3] 孔庆华:《前言》,《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 李文军、辛中华:《〈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性爱哲理》,《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唐君,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