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患难之交》的人性主题
2015-05-30张继红
摘要 威廉·萨摩塞特·毛姆的短篇小说《患难之交》通过采用不同的叙事角度、细节描写和对比等方法,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弱点:人性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作品短小精悍,文字简洁,使读者对人性有了深刻的思考和理解。本文试图解读这一主题。
关键词:威廉·萨摩塞特·毛姆 人性的弱点 对照
一 引言
威廉·萨摩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20世纪英国文坛的著名作家,尤以短篇小说出名。他被认为是现代极有影响的现实主义作家,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受全世界读者爱戴的作家之一。毛姆曾说过,一般人觉得他最好的作品是《人性的枷锁》,但后人往往会不愿读这部长篇小说,他个人认为他的一些短篇小说反而会收入各种选集中。事实正是如此,他的小说如《患难之交》《无所不知先生》《午餐》等短篇小说都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他的短篇小说为什么这么受人欢迎呢?究其原因,毛姆的文学风格比较独特,他擅长使用简练的语言,细节描写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而出名。小说主要围绕着描写人性的弱点而展开。其中,《患难之交》文笔简洁,人物刻画细腻,揭露和描写了西方上流社会的虚伪,被选入大学英语教材。本文就以《患难之交》为例来解读小说的人性这一主题。
二 小说内容概要
英国作家毛姆以擅于观察和刻画人性的弱点而著名。他的短篇小说语言简洁利索,人物刻画细腻,故事情节出人意料,这种文学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毛姆的小说里,人的本性往往是表里不一、自相矛盾的,而这也正是毛姆小说中共同的主题。例如,他在《无所不知先生》和《午餐》中通过细节描写成功刻画了柯拉达、中年女人和青年作家等人物形象,把柯拉达的善良、中年女人的贪婪和虛伪、青年作家好面子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小说准确解读了毛姆对于人性的思索,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小说深刻的底蕴,读者也会随着作者的讲述和小说情节的发展去发现人性中恶或善的部分。
小说《患难之交》全文共有1535个单词,作者通过亲眼看到的爱德华·伯顿和他本人的叙述,点出了这篇小说的主题:一个表面温和、慈祥的有钱人实际上是一个残忍害死朋友的坏人。故事描写了一个在日本神户做生意的英国商人爱德华·伯顿。作者认识他时,他六十岁左右,个子不高,说话和气,穿着得体,是位非常慈祥、有风度的老人。他的年轻同乡伦尼·伯顿擅长打桥牌,经常酗酒,年轻时很受女人喜欢,主要靠英国寄来的钱和打桥牌赚来的少量钱为生。后来,伦尼·伯顿走投无路时,想在爱德华的公司里找个工作,爱德华开始逐渐暴露他凶残的本性。当他听到这位35岁的年轻人说什么也不会时,就讽刺他说,那你再过三十五年再来吧,到时候再看我能帮上什么忙。当他听伦尼说上大学时很擅长游泳,就想出了一个很恶毒的主意。他让伦尼去神户水流最急的河里去游泳,还假装好心地约定在河对岸等着请他吃饭。结果第二天没有等到伦尼,作者以为伦尼害怕退缩了。爱德华说伦尼去了,只不过被淹死了,尸体三天后才被找到,他就这样不动声色地把伦尼逼上了死路。当然,读者要读到最后一句话才会明白爱德华根本没打算给伦尼工作,他早就预料到以伦尼这样的体质,必死无疑。
小说的前半部分是通过作者的视角讲事情,后半部分则是通过主人公爱德华·伯顿的亲口讲述,这样安排更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引起读者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在《患难之交》中,毛姆特别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有助于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对于揭露资产阶级的伪善尤其有力。但人性只是人社会性的一个方面,两者关系密切,如果割裂两者关系,就会把资本主义的某些罪恶当做是人的天性,而把资本主义的罪恶归因于人性的邪恶,会削弱读者对那个社会的正确认识。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读者才能正确评价毛姆的作品,才能真正把握住毛姆本人通过生活实践得出的这个结论:“……并不存在单纯的故事。作家写故事的时候,有时只不过想让故事读起来更有兴味而已,却有意无意地提出了对生活的批判。”
毛姆对人性的敏感来源于他不幸的生活经历和观察。毛姆童年时父母双亡,寄养在伯父家,上寄宿学校,由于口吃和孤僻而饱受欺凌。从医学院毕业后,转而从事他热爱的文学创作。后来,毛姆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事情报工作,这些成长的经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姆笔下的人物,没有太多的心理描写,且用词不多,却鲜明突出,耐人寻味。他洞察他生活的社会的丑恶,熟悉下层民众的苦难,但他苦于找不到希望和出路。在小说中,他总是避免先知的角色,而把问题留给读者。所以,在毛姆的小说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压抑、消极,甚至绝望的情绪,他小说里的人物也少有积极向上的形象。如《患难之交》中爱德华和作者对话,用词不多,却勾勒出一个表面和善,内心却非常凶狠的一个商人;反之,作者却不动声色、冷眼旁观,读者看不到作者的感情变化,也看不他的任何评价和反应,他把评论留给了读者。再如,小说《午餐》中,极具有讽刺性的是中年女人再三说的一句话:“I never eat anything for luncheon except……”却几乎吃光了小作家一个月的薪水。作为一名作家,毛姆对人性的这种罕见的敏感程度和细致的观察是别的作家难以比拟的,他在小说中对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的描写更增加了文学作品的魅力,这也是大家喜欢他小说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三 写作风格独特
在《患难之交》这篇短篇小说中,毛姆在展现人性时运用了对比和反讽的修辞手法,在语篇布局上处处照应,时时伏笔,从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虚伪冷酷的绅士形象,阐释了不可以貌取人的哲理。
1 转换叙事角度
毛姆的写作风格深受巴尔扎克和莫泊桑的影响,在《患难之交》里,他的叙事角度也很独特。他首先通过作者旁观者的视角去描述爱德华·伯顿这个“慈祥和蔼”的老人,这一大段对伯顿的描写会让读者误以为伯顿真的是一位慈祥善良的人。然后作者安排了一场两人在宾馆大厅里相遇聊天的场景,很自然地把叙事人称转到了伯顿本人。而主人公第一人称的讲述“极其具有真实感”,也有利于读者更真实地了解伯顿的本来面目。
“一部小说也许有两种主要的写法。各有各的优缺点。一种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另一种从全知的观点来写。用第二种方法,作者能告诉你他认为你该知道的一切,使你能追随故事的发展,理解他的人物。他能从内部来描述人物的情感和动机。”
2 运用对照方法
毛姆曾说过,每个读者都是他自己最好的批评家。在《患难之交》里,他运用了很多对照的写作手法来细致入微地刻画爱德华·伯顿,让他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反差。小说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首先,小说的标题是A Friend in Need,来自英语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 Deed”,读者一看到这个题目,首先会觉得这是一个患难朋友互相帮助的故事。但读完小说后会发现,这是一个和原来想象完全不同的故事。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可能很友好的人实际上已经做好了准备,要给急需帮助的朋友以沉重的打击。其次,小说的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来描述伯顿和蔼的外貌和得体的举止,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读者,都会觉得这是一个表里如一,善良慈祥的老人。这和小说接下来要讲的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毛姆的这部小说背景在日本,但和英国其他的作家不同,他着力勾画的不是异国的风景,而是在这种特定背景下的英国人。正如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一样,这些人物构性格和矛盾冲突,由于放到了孤立的环境中就显得更加激化、突出。在《患难之交》小说里,事情发生在日本,主要角色是俱乐部里两个同姓的英国人,但这并不影响在其中一人走投无路时,另一个人对他落井下石。
3 突出细节描写
像其他小说一样,毛姆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揭示人性的弱点。在他的小说里,我们通常可以看到,人们通常喜欢根据第一印象对一个人的性格做出判断,而这常常是不可靠的。例如,在小说中,毛姆用了两大段文字,长达一页多的篇幅讲了伯顿给作者的第一印象:他相貌慈祥,说话和气,喜欢打桥牌,和大家相处融洽,会讲笑话,是大家公认的最好的人之一。而作者去他家里做了一次客,更加深了对他的这种好印象,他家庭和睦,对待老婆和女儿的态度温柔,会让人觉得,他即使生气也不会提高嗓门。总之,不管谁看到他,都会觉得爱德华是个好人,他连一只苍蝇也舍不得拍死。这种写作方法在《午餐》里也有很好的体现,小说里中年女人的贪婪虚伪随着她点的一道又一道昂贵的菜和刚上市的水果而暴露无遗,作者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把她呈现在读者面前。
毛姆的这种风格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时代气息,从中可以看出毛姆的勇气和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他敢于把很多作家避而不谈的某些特点,突出地写出来。拿毛姆写的异同情调故事来说,他在小说里同情殖民地人民,挖苦、讽刺和揭露形形色色殖民者,这在歌颂大英国殖民地的文坛,放出了不同的异彩。当伯顿在向作者讲述他如何害死一位朋友的时候,正暴露了他的丑恶灵魂。毛姆的文笔通常平淡而简练,他始终用平淡的语言去叙述一个故事,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确实,透过毛姆所描绘的五光十色的异国情调描写,作者很容易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四 结语
毛姆在小说《患难之交》中以人性的弱点为主题,去挖掘和思考人性的弱点。为了达到文学效果,作者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和运用对照写法使小说的结局出乎读者的意料。作为一个作家,毛姆更多的是去描述一个个现实中存在或他遇到过的人物。他用特有的角度去观察人性世界,而不是充当一个道德裁判。在毛姆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作者对人物和事情的评价,但在字里行间,毛姆擅长于把人性中善恶、虚伪、狡诈等弱点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武断地做出结论。从这个角度来说,毛姆更像一位无所偏袒的旁观者。读者在貌似平淡的语言中不知不觉地开始体验作者对这一主题的解读。毛姆的这种写作风格和莫泊桑有一些相似之处,特别是故事结尾部分的设计上。作者在小说中始终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事情的发展经过。读者通常是读到小说结尾,才会恍然大悟。这种文学风格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这也正是毛姆小说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毛姆,潘绍中译注:《毛姆短篇小说选》,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 桂扬清、吴翔林编注:《英美文学选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3] 李蔭华主编:《大学英语精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 毛姆,孔海立、王晓明等译:《巨匠与杰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张继红,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