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口语课之会话教学

2015-05-30孙晓娜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6期

【摘 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口语课的教授对于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口语课中,会话教学无疑居于重要地位。本文选取对外汉语口语课中会话教学部分进行了一些思考。在会话教学中,要重视对答结构的教学和话轮转换技巧的教学,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对外汉语口语课;会话教学;对答结构;话轮转换

第二语言的技能一般分为听、说、读、写、译等几个方面,从语言功能角度看,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际功能,一种语言如果丧失了它的交际功能那么它离消亡也不远了,无论是假性还是真性消亡,这主要说明语言的活力在于它的交际功能。听说技能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大量的交际活动是通过口头表达实现的,所以,对外汉语口语课的设置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口头表达技能的任务曾在不同的课型中完成,比如听说、视听说、会话、口语等,这时应学生的实际需要产生的结果。吕必松先生(1995)提出了“专项技能课”和“专门目标课”两种不同的课程概念。口语课是一门专门目标课,它训练的口头表达内容仅仅是口头语言表达的一部分—作为口语体的口语,汉语口语有一系列不同于书面语的特征,具有自己的语法体系和规范化标准,这一点与其他语言的差别较大,因此汉语口语课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单项技能课。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用汉语的语音、词汇等表达自己想法和要求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突出“说”这一技能训练,要教给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怎么说,从而应该把系统的口语语法教学正式纳入到教学任务中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其真正的学会用汉语进行交际。[1]

当然,对于单独开设口语课也有不同的意见,王若江(1999)在回顾和审视课型分合理据的基础上认为,综合教学的理论虽然有明显的倾向,但是分课型教学也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课型差别不是反应在理据上,而是体现在讲授方法和训练的侧重点上。[2]

周小兵(2009)《对外汉语教学导论》中认为,对外汉语口语课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学习的阶段不同,口语训练的目的和要求也就不同。[3]

课堂口语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为出发点。其中,会话教学时口语课的重点。在初级阶段,会话教学主要侧重于一般性常见话题的对话与应答,句式通常比较固定和简单。到了中级阶段,会话教学要开始强调语法使用的正确性以及语义表达的合体性。高级阶段,要开始学会比较有技巧的对话,例如如何展开一个话题、如何应对不在说者意料中的回答等。本文主要论述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会话教学中要重视对答结构的教学以及在高级阶段要重视话轮转换技巧的教学。

在通常的口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都知识按照一定的对答结构进行教学,例如“你好——你好”“你去哪?——我去学校。”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如意的应答模式不是通用的。例如“你去哪?——这个,这个……”由于在汉语教学中并不涉及这种模式的教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外国留学生往往不知道对方想要表达什么,意识不到对方是有一回避这个话题,甚至会问到“你怎么了”或者重复一边问题,这就是口语会话课疏漏所在,要知道,教师和教材往往营造的是理想的交际环境,但是,现实的交际环境往往是充满变化的。所以在对外汉语口语会话教学中对于对答结构的教学是应该重视的。

Richards,J·C.和Schmidt列举了八种对答结构。刘虹(2011)在《会话结构分析》中将汉语的对话类型分为十五种,这样全面的归类更加贴合汉语的实际。[4]李永华(2008)《汉语话之应答语研究》中将应答语分为直接式应答语(最理想应答语)和间接式应答语(非理想状态应答语)。他着重对间接式应答语做了分析,并且对汉语会话会话中三类问答语对之应答语做了介绍。汉语对答的引发语与应答语的类型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高级阶段的口语会话课中注重不如意的应答模式以及对答结构类型的教学,那么外国学生对汉语的掌握会更加的熟练,会真正的会用汉语,而不仅仅是学会书本上的汉语。[5]

在《从会话分析理论看对外汉语》中,关颖通过对八部初级汉语口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类型进行量化统计,发现会话结构类型虽然比较丰富,在会话结构类型方面,教材中所能呈现的类型虽然比较多样,“合意的”与“不合意的”应答语均有所出现,但是从“不合意”的应答语的数量和比例来看,却发现“不合意”的应答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材是指导并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教材编写的缺失反应出了在对外汉语口语课会话教学的不足。[6]

话轮是会话基本的结构单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话参与者在没有事先安排的情况下,一个接着一个轮番说话,这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任何人都是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就发言的,但是话题的进行是受话轮转换机制的制约的。

徐子亮(2005)《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中认为,会话既然有交际性质,那么说者和听话者双方必然要有呼应和对答。鉴于此,他将会话表述分为三种话语:一是功能性话语、承接性话语和叙述性话语。[7]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注重功能性话语和承接性话语的表达,对于叙述性话语的重视不够。很多人和外国人对话时遇到过这种情况,往往你一个话题还没有说完,中间可能由于某些原因你沉默或停顿了一下,外国朋友却以为你已经结束了这一话轮,会进行另一个话轮或者直接结束话轮。还有就是,很多外国学生在学习完汉语后,不知道怎么开口,他往往不知道如何开始,出现“我不知道怎么说的情况”。他们学的都很好,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开始一个话轮。举一个例子,一个外国学生想插入一个大家正在热烈讨论的话题,但是他不知道在这么激烈的讨论中何时插入是最好的,他无法确定一个人是否已经表达完他的看法,为了礼貌,他等着这个人说完,但是往往会丧失话语的主动权,或者是由于话轮判断的不准确导致外国学生总是发生抢话、插话的不礼貌行为。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会话课应该注意的问题。

苗兴伟(1995)在《话轮转换及其对外语会话教学的启示》中,指出话轮转换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会话结构规律。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话轮转换技能是提高其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的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话轮转换技能,并且创造良好课堂交际技能,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况下学会得体的会话技能。[8]

刘虹在(2011)《会话结构分析》中由话轮的转换进一步深入到会话开头和结尾的研究。他将会话开头分为两类:一类是陌生人之间的会话开头,另一类是熟人之间的会话开头,会话结尾分为非程式化会话的结尾和程式化会话的结尾,并且着重分析了预示结尾和告别序列。

在话轮交接方面,关颖通过对汉语口语教材的分析发现,教材编写都比较注重话轮的开始与结束,对于话轮的转移等现象几乎没有涉及,这同时也反映出了在对外汉语口语课会话教学中对话轮转换技巧上认识的缺失。

在对外汉语教学口语会话课中,让学生学会话轮转换的技巧,抓住话题的提出、展示和结束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能帮助学习者从初级而简单的会话提升到高级而复杂的会话水平。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5.

[2]王若江.对汉语口语课的反思[J].汉语学习,1999.

[3]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关颖.从会话分析理论看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会话编写[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7.

[5]李永华.汉语话之应答语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8.

[6]徐子亮.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苗兴伟.话轮转换及其对外语会话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1995.

作者简介:

孙晓娜(1990.11~),女,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目前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