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

2015-05-30牛学文

关键词:关键问题综合性学科

牛学文

编 者 按

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浙江省“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经过近一年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如确定了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形成了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解决策略、开发了解决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的系列微课和教学课例等,受到了各方好评,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期“视点”,我们推介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一、教学关键问题的界定

什么是教学关键问题?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首要问题。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问题”,就是“须要研究讨论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或者“关键、重要之点”。张春生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问题往往产生于当某一生物具有一个目标,但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标之时,所以说,问题也即不知如何实现的目标。

所谓“关键问题”,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最关紧要的”矛盾、疑难,或是重要之点。

基于此,我们对“教学关键问题”作了如下界定:

教学关键问题,是指在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中,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须要研究解决的最关紧要的学科重点、学习难点。

对此,我们尚需对核心素养、学科重点和学习难点等作进一步阐释。

(一)核心素养

素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它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跨学科性和整合性。更为重要的是,素养更加强调后天的习得,是“可教、可学”的,是需要经过教育来长期培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让素质教育有了可操作的载体与内容,也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素养化。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基本特点如下: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是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的;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等等。

(二)学科重点

学科只有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结合,才有意义和价值。换言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就构成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所以,这里所说的“学科重点”就包括了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两个方面,包括核心概念、核心思想方法、核心能力等。学科本质是指哲学层面上本学科的根本性质和核心特征;育人价值是指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即为了实现教育总目标,本学科到底能够培养学生形成一些什么。 例如,“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就包括了学科本质(综合文科课程)和育人价值(公民教育)。

(三)学习难点

有的目标或问题是学科重点,既体现了学科本质,又有育人价值,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不是难点,就不是教学关键问题。既是“学科重点”,又是“学习难点”的,才能构成教学关键问题。所谓“学习难点”,就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学科重点。有的目标或问题是学生难以掌握的,但只要不是“学科重点”,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学习难点”。

需要说明的是,“学科重点”“学习难点”都不是知识点,而是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须要实现的目标或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目标,“教学关键问题”是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一“必须完成的任务”就是研究解决“学科重点”和“学习难点”。

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关键问题,就是指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而必须解决的、不可回避或逾越的最基本、最紧要的教学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居于学科核心地位,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些很难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是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与社会认知体系的问题。如,帮助学生建构时空概念的教学问题、培养学生整体观和唯物史观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建构方法图式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问题、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问题及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能迁移至生活中的教学问题等。总之,这些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后续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建构历史与社会思维框架的基础问题。

二、教学关键问题的确定

既然教学关键问题是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须研究解决的最紧要的学科重点、学习难点(目标),那么,就需要确定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

教学关键问题的确定是基础性工作,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如果教学关键问题不能够合理地提出,后续工作无法展开。如果关键问题提出不合理,后续研究则可能会误入歧途。我们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研究、实践研讨等方式,最终确定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关键问题。

(一)基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关键问题

历史与社会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接受历史与社会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品质。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与社会素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主要由“时空观念”“区域认知”“历史认识”“综合联系”“社会参与”等要素构成。

根据上述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题组确定了17个教学关键问题,如:如何建构空间概念和时序概念(“时空观念”),如何理解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的基本特点(“区域认知”),如何认识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历史认识”),如何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综合联系”),如何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参与”),等等(详见本专题《顶层设计  微式实践》一文)。

(二)基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实践确定教学关键问题

基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关键问题,是演绎出来的“理论问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教研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就有教学关键问题,也需要我们去归纳总结,即基于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实践,梳理教与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的难点和困惑,提炼、梳理、确定教学关键问题。

基于这样的考虑,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于2014年9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成果征集活动的通知”,共征集到104个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成果,并于11月通过专家评审评出57项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成果,如:如何上好综合探究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如何运用地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三)通过专题研讨会确定教学关键问题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演绎、归纳出来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庞大复杂,“鱼目混珠”,需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

为此,2014年12月5~6日,课题组在杭州召开了以“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为主题的疑难问题专题研讨会。会议围绕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分别从教学关键问题及其研究成果的呈现策略、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成果现场展示以及微课制作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19位在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成果征集活动中获奖的教师,分两个场地同时进行了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成果展示,并展开专题讨论、交流。最后,朱明光研究员作了专题讲座,为我们确定教学关键问题指明了方向。他指出,教学关键问题应着眼于课程目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关键问题还应着眼于课改进程——之所以称之为“关键”,就在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当下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关于如何提炼教学关键问题,朱老师指出,要基于课程标准的有关论述,包括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入把握,包括核心思想、核心概念、核心能力;也要基于教学成功经验的解决方案;还要基于学业评价标准的有效办法。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核心成员于12月27日~28日召开了教学关键问题确定会,首先进一步讨论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力图使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建立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同时对征集来的大量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成果进行重新梳理,进一步提炼、确定了28个教学关键问题。

三、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

确定了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就要开展实践研究,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炼、解决教学关键问题。

(一)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研究成果

作为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历史与社会教研员,笔者主持了“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2007年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又荣获第一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受到了各方好评,产生了较大影响。课题组充分利用这一“综合性学习”研究成果来解决教学关键问题。

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形态,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整合起来,通过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习方式,它主张学生在学习目标引导下,将课程内容和实际问题整合起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具体来说,综合性学习是指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它有三大特点:

一是综合化:教师能承担7~9年级全学段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即能够合科教学);一节课本身应具有综合性(可以是知识综合,可以是目标综合,也可以是看问题的角度综合,等等)。这体现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质。

二是生本化: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三是课标化: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做到不低标不超标。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其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这一教学模式的总体结构和运行流程,可概括为“一目标二行为三环节四板块”,即根据课程标准确立一个学习目标,围绕目标优化两种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行为”是指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通过阅读、问答、讨论、评判等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和;“教学行为”是指为了促进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而进行的支持性、服务性、导引性的活动总和。教学行为包括“引人入胜”“精导妙引”和“结尾无穷”三大教学(行为)环节,其中“精导妙引”环节导引着“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和“自评互判”四个学习(行为)板块。

需要说明的是,“三大教学环节”在每一节课是贯穿始终的,而“四个学习板块”则不是每节课都必须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既可以上成“阅读课”“问答课”,也可以上成“讨论课”“评判课”,当然还可以上成“阅读—问答—讨论—评判课”。

“综合性学习”与“教学关键问题”关系如何?它能不能有效解决教学关键问题?对此,课题组于2015年3月30~31日在衢州召开的研讨会上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开设了两节“教学关键问题解决”展示课。经过研究,课题组认为:“教学关键问题”是目标任务,“综合性学习”是方法手段;“教学关键问题”是内容,“综合性学习”是形式。它们都指向“学为中心”,其上位概念都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两者都是当前深化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密不可分:离开了“教学关键问题”,“综合性学习”就失去存在的意义;离开了“综合性学习”,“教学关键问题”就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详见本专题《莫道其中难  金针度与人》一文)。

(二)撰写教学关键问题解决方案

在“综合性学习”理念指导下,课题组集中学科骨干就已确定的28个教学关键问题撰写解决方案。方案写作框架(本专题中《如何增强国家认同感和“道路自信”》和《如何开展综合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两文即按照这一框架来写的)如下:

第一部分,教学关键问题分析。要求进一步描述该教学关键问题,并分析“为什么这个问题会成为教学关键问题?”(它在整个学科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建议从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两个方面展开:从学科本质角度说明为什么该问题是关键问题而不是一般问题;从育人价值角度说明该关键问题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部分,教学关键问题解决。对该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有三种写法:(1)指导性建议(论文);(2)1~3种解决方案(案例片段);(3)指导性建议(论文)和1~3种解决方案(案例片段)交叉进行。建议使用第三种写法。

第三部分,评述与建议。要求对前面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综合性评析、导读,即总结、拓展、提升,并就该关键问题的解决提出更多的建议。

(三)开展教学关键问题解决课堂实践

依据“综合性学习”撰写的教学关键问题解决方案,只是一种“教学设计”,能不能解决教学关键问题,还需要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检验。

为此,课题组于2015年4月28~29日在富阳举办了以“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为主题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具体授课内容为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定的“最”教学关键问题,如:

如何运用地图、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

如何理解区域自然、人文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

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同时,课题组还开展了以“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为主题的历史与社会“一师一优课”推荐、评比活动,并开发了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解决配套微课。

猜你喜欢

关键问题综合性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NFV技术及其引入VoLTE IMS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解决好改革关键问题
基于坐位肌肉注射的关键问题探讨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