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研究

2015-05-30陈红艳

文化产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前儿童

陈红艳

摘 要: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小家庭数量不断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儿童的出生方式和成长环境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导致了问题儿童的增多。本文通过对学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阐述,针对学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生理基础来分析影响学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及成因,以确保学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训练能够更加有效地实施和广泛的发展。

关键词:感觉统合;学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训练;

中图分类号:R 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学前儿童感觉综合失调综述

我国儿童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和民族的未来及前途。目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则被认为是与现代生活模式相关的一种“时代疾病”,在学龄儿童中发生率很高,已成为儿童心理行为的新问题。

197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爱尔丝(AyresA.J.)根据对脑功能研究首先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她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整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作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接触顺利。当感觉系统无法正常运转时,就称之为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IntegrativeDysfunction)。

二、学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一)本体觉统合失调的表现。本体觉是指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本体觉不足的儿童,大脑对舌头、嘴唇、声带控制不灵活,严重者会造成语言障碍。

(二)触觉统合失调的表现。触觉在人类感觉系统功能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触觉统合失调的表现: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甚至不愿上学。如果是嘴巴部位触觉过度敏感,就会出现爱吃手、咬指甲、咬嘴唇、甚至咬人、挑食、偏食、厌食等。进而影响情绪、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前庭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前庭器官是大脑中的重要器官,控制人的重力感和平衡感。平衡感发育不良的儿童会造成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容易跌倒、拿东西不稳、走路撞墙、心烦气躁、人际关系不良、有攻击性,甚至由于脑机能不全,影响语言能力发展及左脑的组织、逻辑能力等。

三、学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成因

(一)遗传因素。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父母神经系统机能衰退有直接关系。

(二)脑损伤和脑功能障碍。母亲在怀孕期间出现早产、先兆流产或采用剖腹产、电吸引等生产方式,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损伤,出生时出现产伤,既往病史等都可以导致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

(三)父母与家庭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家庭氛围越融洽,暴力、争吵、冷漠行为越

(四)教育因素。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和部分“揠苗助长”家长的异常需要、教学上片面地追求认知发展、采用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措施,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幼儿园办起了“助纣为虐”的托儿所、寄宿班,使亲子感情和孩子的情绪情感发展度外。结果导致有些孩子思想负担过重、压力大;有的幼儿人格扭曲;有的幼儿疲于奔命、情绪紧张;严重儿童会造成感统失调、多动症、自闭症等。

四、学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训练

(一)前庭平衡功能的训练。前庭感觉的协调又称为前庭平衡,前庭平衡不良会造成身体控制不良。在前庭平衡训练中,一般让儿童坐或躺在吊床中,然后有节奏进行旋转或摇摆,以逐渐产生眼球震颤和眩晕感,进而打通那些处于沉睡状态的神经通道。

(二)本体感失调及训练。为训练儿童的本体感,心理学家设计出了形体较小的滑行板,目的是要通过较强的肌肉收缩为脑干部统合提供感觉输入。让幼儿可以接受下列训练方法来刺激本体感的发展:

平衡踩踏车:幼儿可在保持身体平衡的情况下,用脚的力量踩踏,使脚踏车向前、向后或倒退进行。

独脚凳:可以让幼儿坐在凳上左右摇摆、做伸臂练习,保持身体平衡。

(三)触觉防御及训练。触觉刺激对于儿童神经系统整体感觉的统合以及感觉认知、感觉运动起作用。幼儿也可以接受下列方法来刺激触觉训练的发展:

大笼球:让幼儿俯卧或仰躺在地毯上,將大笼球放在幼儿身上,由轻到重做前后左右的滚动,或在正中间做轻轻挤压。也可以尝试压压幼儿足部,有助于大脑和身体间的协调。同时还可以上下、前后、左右滚压,对幼儿脑干前庭网膜的觉醒有很大帮助。

五、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早期预防

(一)胎儿期母亲的身心状况。一些儿童感觉统合问题与胎位不正、营养不良、中毒、病毒感染、头部外伤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孕期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的营养、适度的运动、充足的睡眠,避免烟酒及药物。

(二)重视0—3岁儿童早期教育。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要适度、适时、因人而异,否则拔苗助长,只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因而导致感觉统合失调。注意儿童全面、协调地发展能最大限度开发其潜能。

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说过:“儿童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的大事,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游戏可以推动儿童认知的发展,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周围的事物,促进儿童的感知觉、运动、思维、语言、想象、记忆等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其次,游戏可以推动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些游戏需要与同伴的互相合作,儿童在处理所遇到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互让、互爱,让儿童了解别人,充当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最后,在游戏中,儿童受到新奇的,愉快的刺激,有助于儿童良好情绪的发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人人格和体质的重要因素。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应依据儿童不同年龄及身体状况、兴趣等特征来进行,比如:持之以恒的训练、多示范、鼓励、少说教、少批评;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过高,允许孩子犯错误;对孩子形成的习惯要注意考察和修正。总之,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耐心、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敏. 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探讨[J]. 学前教育研究, 2004(12).

[2]翟宏. 多元智能视角下的感觉统合训练研究[J]. 辽宁教育研究 ,2004(12).

[3]张挚, 李赫南, 翟宏. 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及其研究[J]. 教学探索, 2008(4).

[4]何汉荣, 袁瑗. 浅谈对感觉统合失调幼儿的训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4(12).

[5]王爱芝, 刘贺威, 魏云霞. 开展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全面发展[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10).

[6]岳筱雯. 我国儿童感觉统合治疗的社会因素分析[J]. 医学与社会, 2001(3).

[7]杨霞, 叶蓉.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实用手册[M].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6.

[8]胡秀杰. 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9]李茜. 基本感觉统合原理的幼儿感统训练玩教具活动设计[D]. 南京艺术学院, 2013.

[10]姜峰, 刘晓莉, 李若玲. 家庭环境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研究[J].科研论著, 2004(3).

猜你喜欢

学前儿童
南宁市某社区教育机构学前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关于学前儿童钢琴教育的几点思考
浅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前儿童语言创造性的发展及教育策略探讨
开展球类游戏的防范措施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谈幼儿教学活动中的 “绿色” 标准